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流辉

作品数:29 被引量:202H指数:9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经济管理
  • 10篇社会学
  • 6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农民
  • 5篇农业
  • 5篇乡村
  • 4篇都市郊区
  • 4篇土地流转
  • 4篇扶贫
  • 4篇大都市
  • 4篇大都市郊区
  • 3篇易地扶贫
  • 3篇易地扶贫搬迁
  • 3篇生计
  • 3篇农地
  • 3篇农民生计
  • 3篇流动农民
  • 3篇逻辑
  • 3篇民生
  • 3篇个案
  • 3篇扶贫搬迁
  • 2篇治理逻辑
  • 2篇社会分析

机构

  • 29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上海工程技术...
  • 1篇浙江省社会科...
  • 1篇贵州省社会科...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作者

  • 29篇马流辉
  • 2篇王春光
  • 2篇杨发祥
  • 1篇陈志永
  • 1篇刘少杰
  • 1篇莫艳清
  • 1篇徐晓娟
  • 1篇罗煊
  • 1篇杨君
  • 1篇文军
  • 1篇荀丽丽
  • 1篇叶敬忠
  • 1篇梁晨
  • 1篇王晶
  • 1篇王欣
  • 1篇曹锦清
  • 1篇叶敏
  • 1篇高刚

传媒

  • 4篇学习与实践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乡村发现
  • 1篇乡镇论坛
  • 1篇开放时代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毛泽东邓小平...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老区建设
  • 1篇民俗研究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决策
  • 1篇创新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学术评论
  • 1篇中国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易地扶贫搬迁的“城市迷思”及其理论检视被引量:20
2018年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对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我国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易地扶贫搬迁在安置点选择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在西南山区M镇的调研发现,地方政府主导的易地扶贫搬迁在安置点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偏好,即把城市视为缓解贫困、实现发展的理想之地。本文深入分析得知,易地扶贫搬迁陷入"城市迷思"的深层次逻辑在于: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脱贫考核的压力以及发展城市经济的冲动;进而指出这一安置方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因而本质上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安置";最后对指导易地扶贫搬迁实践的"空间贫困论"进行理论检视。
马流辉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驱逐小生产者:农业组织化经营的治理动力被引量:41
2012年
对农业组织化经营推动力量的认识不应忽视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自主性考虑。在外来农民农大量导入的上海郊区,地方政府与官员之所以推动农业组织化经营不仅仅是出于一种规模经济效应的考虑,而是更多地出于一种"便于管理"的治理逻辑。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外来农民农在生产、生活领域对地方政府构成了相当大的治理压力,驱逐小生产者、发展农业组织化经营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了治理上的不便利。这种农业经营方式的转换在理论上可以理解为:相对无组织小生产者,政府更加倾向于能够"便于管理"的组织化经营者,因为后者的存在意味着一种能够有效对接政府与农户的组织化体系。
叶敏马流辉罗煊
关键词:小生产者
间接驱逐与身份改造--大都市郊区农业规模经营的治理逻辑被引量:10
2016年
在大都市城郊的农业生产领域,由于本地农民的退出,异地务农者成为地方农业发展的主力,农业劳动力的"土客替代"现象普遍发生。异地务农者为大都市城郊农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治理顽疾。作为回应,地方政府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希图以此来化解基层社会的治理困境。文章以上海城郊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为例,着重分析粮食生产领域的实质性规模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领域的形式化规模经营,如何分别实现对异地务农者的间接驱逐和身份改造,最终达至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标。研究发现,大城市郊区农业规模经营已超越纯粹的经济逻辑,隐含着深刻的治理意蕴,这与中西部纯农区的农业规模经营有着本质差异。这种依靠政府过度干预并以社会治理为依归的农业规模经营,在实践中扭曲了资源配置,并暴露出可持续性的危机,因此,其难以成为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不具有推广价值。
马流辉
关键词:规模经营
底层社会、非正规经济与参与式治理——基于上海城乡接合部桥镇的考察被引量:7
2015年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生存资源和发展机会,但因各种制度性排斥的客观存在,并受限于孱弱的市场能力,在大城市的城郊接合部形成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底层社会,由此催生出庞大的低端市场。非正规经济的勃兴正是对城市这一底层社会的积极回应,它不仅为落脚城市的底层群体提供谋取家计的手段,更相对低成本地满足了底层社会的消费需求。但非正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城市的社会秩序,并产生一系列的治理顽疾。文章认为,引入底层参与、采取分类治理以及培育自治能力是实现非正规经济"善治"的正道。
马流辉
关键词:底层社会低端市场非正规经济
农地福利化:实践机制、后果呈现及其优化路径——以沪郊埭村为个案的初步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在沪郊的农村,制度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稳定性非农就业的实现,使农地原初具有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承载功能逐步剥离,呈现出"去保障化"的趋势。但在现有的农地制度安排下,农户的承包权已经物权化,各级政府的惠农补贴和畸形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虚高地租,强化了农地的收益效应。在这一情势下,"去保障化"的农地转而成为满足农民"多多益善"心理的福利,农地福利化倾向凸显。本文以沪郊埭村为个案,对农地福利化的实践机制进行分析,并呈现这一发展趋势的社会经济后果,最后提出破解农地福利化困境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下一步的农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马流辉
关键词:农地流转农地制度改革
大都市郊区乡村治理的生活转向及其实践机制——以上海市为例被引量:5
2023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回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由此乡村治理的实践呈现出明显的生活转向。本文将这一转向置于乡村治理转型的学术脉络下,以上海郊区乡村治理经验为典型案例,构建三重结构转型的分析框架,以解释其背后的实践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乡村治理任务的设置、村干部精力的分配,还是城乡居民对乡村治理的期待,都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调整、村级组织发展权与治权的分离以及乡村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动,这三大机制共同形塑了乡村治理的生活转向。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正视乡村治理生活转向的趋势,在后续实践中完善乡村生活治理需要激发城乡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平衡好治理与发展的关系。
马流辉
关键词:乡村治理
治理嵌入生活:大都市郊区乡村公共生活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乡村公共生活是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状况与组织程度是衡量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本文以上海郊区乡村治理经验为典型案例,基于系统与生活分析视角,分析大都市郊区乡村良好公共生活治理的实现路径,不同主体在公共生活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中体现的国家与农民联结关系。研究发现,国家介入下的公共空间生产、社会组织协同下的公共服务递送以及村民的行动参与,构成了乡村公共生活治理的三重实现路径,共同形塑了当下的乡村公共生活样态。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系统从行政吸纳社会,转向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借此弥合系统与生活之间张力的治理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民众在获得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而国家则实现其权力在农村基层的重塑,最终将国家与个人进行有效联结。这启发我们在化解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现实困境时,要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构建公共生活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并充分发挥农民的行动主体性。
佘国梁马流辉
关键词:乡村治理公共生活公共服务
“农民农”:流动农民的异地职业化被引量:7
2014年
当这一群体年龄增长后,城郊土地由谁来种植,菜篮子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农民农",这个概念由"三农"专家曹锦清提出,是相对于"农民工"而言的,指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区域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农民农"蜗居城郊一隅,却承担了城市农业生产与农产品供应的重要功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郊农民市民化及耕地闲置情况越发普遍,越来越多农民离开家乡。
马流辉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家庭经营农地征用农业活动农业基地
扶贫移民的城镇化安置及其后续发展路径选择——基于城乡联动的分析视角被引量:16
2019年
扶贫移民的城镇化安置已成为地方政府促进区域减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选择。以西南山区S镇的扶贫移民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西方空间贫困理论和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共同作用下,城镇这一层次是如何被建构成一个具有重要益贫性的发展空间,进而指出这种过于倚重城镇辐射带动的安置方式在现实中存在的多重风险。借助城乡联动的分析视角,应将作为迁入地的乡村、安置地所在的城镇以及异地城镇统合起来加以考虑,通过发挥城乡联动营造出的三维空间的协同效应来应对扶贫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
马流辉莫艳清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移民城乡联动
从礼俗到契约:土地流转的社会分析--基于皖南祁村的调查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为土地流转提供契机,在资本农业尚未形成之前,农村的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村社内部的农户之间,是一种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礼俗流转。外来资本向农业领域渗透,促成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超越村社边界并以具有...
马流辉
关键词:粮食安全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