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振江
- 作品数:95 被引量:501H指数:13
-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被引量:4
- 2019年
- 《有机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涉及到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生物医药、食品科学、高分子材料等多门学科专业。本文主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分析了《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措施。
- 程燕何慧军靳振江黄亮亮
-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手段环境工程
- 富里酸对生物成因次生高铁矿物形成的影响
- 2023年
- 为揭示在富硫酸盐环境中富里酸对生物成因次生高铁矿物形成的影响,通过摇瓶试验,研究了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参与不同富里酸浓度,对次生高铁矿物合成体系中pH、Fe^(2+)氧化率、总铁(TFe)沉淀率,以及矿物矿相、官能团、形貌和元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H变化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富里酸浓度0.2~0.4 g/L体系在72 h内Fe^(2+)完全氧化,富里酸浓度0.6~1.0 g/L体系在144 h后Fe^(2+)逐渐完全氧化,FA-0.2 g/L体系最高氧化速率(6.69 mmoL/L)是空白组(3.93 mmoL/L)的1.7倍,表明低浓度的富里酸能够促进Fe^(2+)的氧化,提高氧化速率,高浓度的富里酸对A.ferrooxidans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使氧化率降低,Fe^(2+)最高氧化速率延迟。富里酸浓度低于0.4 g/L时,TFe沉淀率与空白组相近;富里酸浓度高于0.6 g/L时,TFe沉淀率比空白组有显著的提高,富里酸浓度的提高促进了Fe^(3+)的水解。随着富里酸浓度提高,次生高铁矿物主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强,但其官能团未发生改变,在富里酸浓度0.6~1.0 g/L体系中可以通过SEM观察到施氏矿物且其含量逐渐增加,通过EDS分析,试验组K元素含量低于空白组,N和C元素高于空白组,表明富里酸浓度提高抑制黄钾铁矾的生成,有利于黄铵铁矾和施氏矿物的生成且次生高铁矿物对富里酸具有吸附作用。
- 黄海涛王崇耿康慧魏彩春魏彩春
- 关键词:酸性矿山废水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富里酸
- 一种适用于土壤表层和剖面垂直面铲平的工具
-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调查技术领域提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土壤表层和剖面垂直面铲平的工具,包括铲身主体杆,所述铲身主体杆上端螺纹连接有握把。本实用新型中,该土壤铲平工具使用时,通过使用者握住握把的同时将手指紧扣握槽部位...
- 李嘉靳振江
-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稻田土壤磷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
- 2024年
- 为探究稻田土壤磷含量与土壤磷酸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桂林毛村岩溶区试验场中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稻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总磷、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总磷含量缺乏,速效磷含量丰富,无机磷组分主要为Fe-P、Ca8-P和Ca10-P,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76~1.27 mg∙kg^(-1);非岩溶区总磷含量极缺,速效磷含量中上,无机磷组分主要为Fe-P、Ca10-P和Al-P,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06~0.35 mg∙kg^(-1);岩溶区土壤总磷和速效磷的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非岩溶区。相关性分析表明: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岩溶区,Fe-P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在非岩溶区,总磷、Ca8-P和Al-P含量均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速效磷和无机磷组分可能是引起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的重要因素。
- 朱虹颖靳振江张晓文秦广法陈伟坚熊建华
- 关键词:岩溶区碱性磷酸酶磷组分稻田土壤
- “环境工程概预算”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1
- 2018年
- "环境工程概预算"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限选课程,涉及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和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等多门学科。本文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点,结合市场对从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工作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分析了"环境工程概预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并提出了仍需改进的问题。
- 程燕靳振江黄亮亮王洪强
- 关键词:教学改革环境工程专业
- 豆科植物对铝土矿矿泥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
- 2023年
- 研究豆科植物对铝土矿矿泥基质的改良作用可以为矿泥基质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以铝土矿矿泥为基质,大豆、花生、紫花苜蓿和紫云英为受试植物进行温室盆栽实验,分析了植物种植前后矿泥基质的养分含量、酶活性和植物生物量。结果显示:(1)大豆和花生的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分别为(2.98±0.02)、(1.03±0.08)g/盆和(9.21±1.63)、(1.12±0.09)g/盆,均显著高于紫云英和紫花苜蓿;(2)种植大豆和花生后矿泥基质的全氮、速效磷的含量分别为(1.00±0.10)g/kg、(4.44±0.12)mg/kg和(1.02±0.06)g/kg、(4.47±0.20)mg/kg,均显著高于对照;(3)4种豆科植物种植后矿泥基质的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大豆和花生种植后矿泥基质的蔗糖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1.68±0.14)mg/(g·24 h)、(0.14±0.01)mg/(g·2 h)和(2.32±0.27)mg/(g·24 h)、(0.14±0.02)mg/(g·2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统计分析表明,矿泥基质中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磷和全氮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归一化的酶活性与归一化的养分含量和全氮含量也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紫云英和紫花苜蓿相比,大豆和花生的生物量较高,能显著提高根际矿泥基质的肥力和酶活性,可以作为铝土矿矿泥基质改良的先锋植物。
- 熊丽媛靳振江李雪松朱虹颖张晓文秦广法成官文
- 关键词:豆科植物矿泥酶活性养分植物生物量
- 岩溶区稻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类群特征被引量:5
- 2021年
- 真菌是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者,然而岩溶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具有怎样的特征还未见报道.以桂林毛村岩溶试验场稻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岩溶区和非岩溶(红壤)区(对照)水稻生长季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并用FUNGuild对真菌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在岩溶区的平均相对丰度为4.87%,显著低于其在非岩溶区的平均相对丰度(29.92%);被孢霉纲(Mortierellomycetes)在岩溶区的平均相对丰度为3.36%,显著低于其在非岩溶区的平均相对丰度(29.15%),球囊菌纲(Glomeromycetes)、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和外担菌纲(Exobasidiomycetes)在岩溶区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0.91%、0.98%和0.23%,显著高于其在非岩溶区的平均相对丰度(0.47%、0.28%和0.04%);Ramophialophora和翅孢壳菌属(Emericellopsis)在岩溶区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2.39%和1.25%,显著高于其在非岩溶区的平均相对丰度(0.05%和0.09%),而被孢霉属(Mortierella)在岩溶区的平均相对丰度为3.04%,显著低于其在非岩溶区的平均相对丰度(28.34%).岩溶区优势OTUs为OTU141、99和192等32个OTUs;在优势OTUs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网络图中,岩溶区的OTU69(Emericellopsis terricola)和OTU138(Westerdykella globosa)与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离子和总磷的连接度较高.共生营养型和病理-腐生过渡型在岩溶区平均丰度分别为1.29%和1.50%,显著高于其在非岩溶区的平均丰度(0.08%和0.09%),而腐生-共生过渡型在岩溶区的平均丰度为10.81%,显著低于其在非岩溶区的平均丰度(63.69%);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最优势真菌分别是粪腐生-木质腐生菌和内生菌根-植物病原-未定义腐生菌,平均丰度分别占优势OTUs的9.73%和45.93%.以上研究表明,岩溶区稻田较高的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和总磷等土壤因子对优势真菌群落和功能类群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
- 周军波靳振江肖筱怡冷蒙王晓彤潘复静
- 关键词:真菌群落功能类群高通量测序
- 桂林五里峡水库丰水期溶解有机碳特征被引量:12
- 2018年
- 为更全面、准确把握岩溶碳循环特征,本文在获取桂林五里峡水库丰水期水化学及溶解有机碳(DOC)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还借助紫外吸收光谱技术对水体有机质分子量大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里峡水库丰水期水化学类型仍为HCO_3-Ca·Mg型,水体营养状态为中等营养型,未达到富营养状态;五里峡水库丰水期DOC质量浓度比枯水期低,DOC为TOC的主要组成部分,DOC质量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呈表层至底层降低的趋势,这是Chl-a、DIC等水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S_(275~295)、M、SUVA_(254)、E_(253)/E_(203)吸收光谱特征参数表征下的库区水体有机质以小分子量物质为主,富里酸所占比例高,腐殖酸所占比例低,芳香性较弱,苯环上脂肪族等非极性官能团含量较多,表明库区水体DOC内源特征较强,有机质生物活性较好,在水库碳循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卢晓漩李强李强靳振江彭文杰黄炳惠宋昂
- 关键词:岩溶区溶解有机碳
-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岩溶(喀斯特)区微生物研究中文文献的计量分析
- 2021年
- 在中国知网检索2021年6月30日前的岩溶(喀斯特)区微生物研究的文献资料,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发文时间、发文数量、发文团队、研究热点及方向。在99篇文献中,岩溶区微生物研究的文献在近10年来逐渐增多;广西大学、西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为主要的发文团队;土壤微群落功能和功能微生物为研究热点;利用微生物修复喀斯特地区土壤和微生物功能研究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田雨欣靳振江梁芸邹雅轩农丹霞周媚黄亮
- 关键词:微生物CITESPACE
- 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12
- 2019年
- 固碳细菌是土壤碳循环重要的微生物群落,研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对认识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毛村岩溶实验场的岩溶区、混合区与非岩溶区为研究样区,采集稻田、玉米和柑橘园表层土壤,以cbb LR为固碳细菌的指示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在三类区域土壤中固碳细菌的群落丰度、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三类区域土壤中固碳细菌属于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的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24.6%)为三类区域土壤中的优势纲,以根瘤菌为主的兼性自养菌是主要的固碳细菌.在岩溶区,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费氏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 HH103)、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trifolii)等微生物的丰度均高于混合区和非岩溶区;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为混合区与非岩溶区土壤中的优势种群.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表明,pH、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总氮(TN)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等土壤因子是影响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生态因子.以上结果表明,岩溶区的土壤特性对固碳细菌的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 张双双靳振江贾远航李强
- 关键词:岩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