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彪

作品数:5 被引量:114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逆变
  • 5篇逆变器
  • 5篇并联
  • 2篇逆变器并联
  • 2篇小信号
  • 2篇小信号模型
  • 2篇并联系统
  • 1篇单相
  • 1篇单相逆变
  • 1篇单相逆变器
  • 1篇电力
  • 1篇电力电子
  • 1篇电力电子学
  • 1篇动态性能
  • 1篇稳定性分析
  • 1篇谐波
  • 1篇谐波注入
  • 1篇并联运行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作者

  • 5篇雷彪
  • 4篇马皓
  • 2篇何湘宁
  • 2篇张尧

传媒

  • 2篇中国电机工程...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的均流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直流环流抑制和交流环流抑制有利于实现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输出电流均分.对于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基于有功和无功功率下垂控制法,提出不同连线阻抗的均流控制方程,根据逆变器连线阻抗的差异与电流均分度的关系,提出了基于PQ下垂系数调整的改进型抑制交流环流的方法.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以消除直流环流的衰减器.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实现全数字化逆变器并联系统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能有效的实现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直流环流抑制和交流环流抑制.
张尧马皓雷彪何湘宁
关键词:逆变器并联
逆变器无连线并联系统的统一小信号模型及应用
2007年
马皓雷彪
单相逆变器无连线并联技术研究
逆变器的并联运行有利于提高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量,无信号连接线的逆变器并联系统与有信号连接线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相比又具有位置摆放更方便、并联时接线少、冗余度高等优点,是当今电力电子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详细介...
雷彪
关键词:逆变器小信号模型谐波注入电力电子学并联运行
文献传递
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动态性能分析被引量:100
2009年
对于无互联信号线逆变器并联系统,采用传统有功和无功功率下垂控制法往往会引起动态性能的问题。该文在传统下垂法中额外加入瞬态下垂分量,并且稳态下垂分量采用了旨在减小连线阻抗影响的并联控制策略,使多逆变器模块的电流均分能快速达到稳定。运用小信号建模分析表明控制方程系数的匹配能较大的影响瞬态响应,合理的参数设计有利于动态性能的提高。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实现全数字化逆变器并联系统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能有效提高无互联信号线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动态性能。
张尧马皓雷彪何湘宁
关键词:逆变器并联动态性能
逆变器无连线并联系统的统一小信号模型及应用被引量:8
2007年
为分析逆变器无连线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建立了一种以下垂法作为均流控制方法的并联系统的统一小信号模型,并给出了下垂系数的设计方法.该小信号模型可适用于传统下垂法及改进下垂法控制的并联系统.基于小信号模型建立了由2台1 kVA逆变器构成的无连线并联系统,使用Matlab绘制了该并联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了下垂系数变化对系统稳定性和动态响应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适当的下垂系数,使系统能稳定运行,实现较好的均流效果.实验结果证实了该小信号模型及下垂系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马皓雷彪
关键词:逆变器小信号模型稳定性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