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春兴
- 作品数:20 被引量:122H指数:6
-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7年
- 肝吸虫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肝吸虫感染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定为Ⅰ类致癌因素,胆管癌是肝吸虫感染的严重后果且预后较差。本文对肝吸虫感染致胆管癌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任一鑫隋春兴余钢银秦元华崔昱
-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胆管癌发病机制
- ZEEK血栓抽吸导管不同使用方法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ZEEK血栓抽吸导管不同使用方法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管、心肌灌注情况及早期预后的影响,以明确ZEEK血栓抽吸导管的相对最佳使用方法。方法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急性STEMI患者88例,根据PCI前,直接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对梗死相关血管(IRA)进行抽吸或球囊预扩张后再行ZEEK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分为直接抽吸组45例和预扩张后抽吸组43例。全部患者常规植入支架,观察支架植入后血流灌注及心肌灌注情况,术后1个月测定两组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水平,观察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结果直接抽吸组TIMI帧数计数(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2-3级率、术后2hST段回落〉50%率均明显优于预扩张后抽吸组[(31.3±7.9)帧比(42.5±8.5)帧、84.4%(38/45)比72.1%(31/43)、86.7%(39/45)比74.4%(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术后1个月随访,直接抽吸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NT.proBNP及WMSI均低于预扩张后抽吸组[(2141.3±306.5)U/L比(2734.54-366.1)U/L、(443.24-226.4)ng/L比(512.9±281.7)ng/L、1.32±0.16比1.59±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对IRA反复多次抽吸及抽吸后支架植入效果优于球囊预扩张尤其是IRA预扩张后再行血栓抽吸及支架植入。
- 隋春兴王彦新王雪党蔚邓根群姜阳郑晓群
- 关键词:血栓抽吸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1例高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人文关怀经验介绍被引量:3
- 2020年
-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其来势凶猛,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患者感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染病,新冠肺炎不仅会造成患者身体上的损伤,还会使其心理饱受煎熬.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此类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注他们的生活世界转换以及与社会、他人的交往互动中的伦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1例高龄新冠肺炎患者接受恰当的人文关怀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成功经验,为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 崔嵩安乐赵士荣刘昊杨荣利隋春兴沈云万献尧
- 关键词:传染病人文关怀伦理
- 肝吸虫与胆管癌被引量:6
- 2017年
- 肝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治主要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肝吸虫感染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定为Ⅰ类致癌因素,其所致胆管癌是肝吸虫感染的严重后果之一。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肝吸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诱发胆管癌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和成果做一综述,为今后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肝吸虫病提供参考资料。
- 吴海燕隋春兴王爱秋王红梅任一鑫
- 关键词:肝吸虫胆管癌发病机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
- 冠脉钙化积分在可疑冠心病无创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1年
- 冠状动脉的多层计算机成像技术(MSCT)因其无创及检查方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形式之一的钙化往往影响冠脉狭窄程度的判读。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是通过多层螺旋CT(MDCT)定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1〕。
- 隋春兴刘俊新周旭晨郑晓群
- 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冠状动脉狭窄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试验分析
- 2007年
-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的危重症,病死率高。为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病死率,临床开展了众多针对各治疗策略的大型试验研究。在分析这些临床试验的基础上,从提高梗死血管开通率、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挽救心肌和休克治疗四个方面综述了各种治疗策略的优势及不足,以期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借鉴作用。
- 陈新刘俊隋春兴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 仅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与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安全性比较被引量:21
- 2016年
- 背景对于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持续静脉应用小分子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GPI)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会增加患者的出血事件,因此,仅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与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值得探索。目的比较仅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与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行直接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STEMI患者135例,根据PCI术中不同用药情况分为依替巴肽组62例和替罗非班组73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早发冠心病家族史、Killip分级Ⅱ级及以上、术后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情况、前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基线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0~1级、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血栓抽吸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 TFC)、ST段回落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住院期间出血事件、血小板减少、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支架内血栓、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阳性率、Killip分级Ⅱ级及以上发生率、术后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情况、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梗死相关动脉、基线TIMI血流分级0~1级率、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血栓抽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
- 商卓郑晓群邓根群隋春兴姜阳惠慧孙仕泽赵岩
- 关键词:依替巴肽替罗非班疗效比较研究
- 静脉血管扩张剂在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4
- 2018年
- 随着治疗药物、器械植入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理念的不断进展,各种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长期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相当数量的存活患者将逐步进展至慢性心力衰竭,并不断经历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的急性失代偿。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同,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的基础理论与药物治疗策略均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评估。在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实践中,血管扩张剂是继利尿剂后的另一种重要的基石性药物,但其应用目前尚存诸多争议,缺乏充分的证据。现旨在综述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使用静脉血管扩张剂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关临床循证试验证据、适应证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 隋春兴郑晓群
- 关键词:心力衰竭
- 高龄老年冠心病PCI术后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在高龄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9年7月因冠心病行PCI治疗且年龄>80岁的135例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抗凝组(9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抗凝组采用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抗凝组患者轻微出血(BRAC 1、2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老年冠心病PCI术后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抗凝治疗并不会增加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
- 陈洪云张胜波徐红梅隋春兴姜阳安乐
- 关键词:冠心病心房颤动抗凝心血管不良事件
- 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不同阶段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内源性促细胞生成素(EPO)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不同临床阶段的血浆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4例数,其中NYHAⅢ患者38例,NYHAⅣa患者40例,NYHAⅣb患者36例。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全部患者血浆EPO水平,同时检测NTproBNP、SCr及Hb浓度、估测GFR、随访90天内再住院率;分析不同阶段患者血浆EPO水平变化与患者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关系。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较,NYHAⅣa组病人EPO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数量高于NYHAⅢ组患者数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贫血及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数量明显低于NYHAⅣ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Ⅳb组患者EPO水平低于NYHAⅣ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YHA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90天再住院率NYHAⅣb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CHF患者内源性EPO水平呈动态变化,但与CHF患者临床严重程度并不完全相关;与其他临床阶段患者比较,NYHAⅣb级的难治性心衰患者内源性EPO呈下降趋势,提示EPO相对生成不足及预示病人的临床程度恶化。
- 隋春兴郑晓群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促红细胞生成素肾功能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