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爱华

作品数:149 被引量:376H指数:8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6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7篇哲学宗教
  • 18篇文化科学
  • 12篇政治法律
  • 11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1篇伦理
  • 20篇道德
  • 13篇社会
  • 12篇主义
  • 12篇伦理关系
  • 10篇哲学
  • 10篇伦理观
  • 10篇伦理价值
  • 9篇科技伦理
  • 8篇德性
  • 7篇思维
  • 7篇文化
  • 7篇逻辑
  • 7篇科学伦理
  • 7篇辩证
  • 6篇社会主义
  • 6篇生态伦理
  • 6篇资本主义
  • 6篇伦理精神
  • 6篇家庭

机构

  • 146篇东南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作者

  • 149篇陈爱华
  • 3篇孙长虹
  • 3篇牛俊美
  • 2篇陈雯
  • 2篇张莉
  • 2篇陈翔
  • 2篇王进
  • 1篇魏晓燕
  • 1篇胡永辉
  • 1篇刘国云

传媒

  • 22篇东南大学学报...
  • 10篇南京林业大学...
  • 6篇学海
  • 5篇南京社会科学
  • 5篇江苏社会科学
  • 5篇南京政治学院...
  • 5篇伦理学研究
  • 4篇徐州师范大学...
  • 3篇学习与探索
  • 3篇社会科学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3篇自然辩证法研...
  • 3篇道德与文明
  • 3篇马克思主义研...
  • 2篇马克思主义与...
  • 2篇湖湘论坛
  • 2篇晋阳学刊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求索
  • 2篇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0篇2012
  • 8篇2011
  • 8篇2010
  • 18篇2009
  • 11篇2008
  • 7篇2007
  • 8篇2006
  • 5篇2005
  • 10篇2004
  • 5篇2003
  • 8篇2002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视域中的生命伦理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域透视生命伦理便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命伦理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三重内涵,一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与人的和谐;二是作为"生成人身体的生物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三是作为"人自身身体的自然"与人...
陈爱华
关键词:生命伦理
文献传递
科技-伦理和谐生态视阈中之“科技禁区”探析
2009年
科技与伦理之间难以辩证互动是科技禁区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的症结所在,也是科技伦理概念难以成立和科技伦理学难以成学的要因之一。从科技-伦理的和谐生态理念来看,"科技禁区"命题在形上层面至少关涉到科技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两个不同的思想维度。这就决定了应当且必须基于二者各自的合理性限度,于超越而涵摄的科技-伦理生态中审慎界划科技禁区,并通过与其它文化要素的动态制衡,最终实现整个文明的和谐构建。如此整合而成的禁区,才会在现实中促进而非遏制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牛俊美陈爱华
关键词:和谐生态
哈贝马斯科技伦理观述评——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解读被引量:7
2007年
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职能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的科学伦理思想。同时这又是他试图进行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序曲。哈贝马斯通过对韦伯的合理化的伦理观进行解析和批判,提出了交往关系的伦理解释框架,辨析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制度背景,并认为,只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制度框架的合理性才能直接同社会劳动系统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使国家干预活动的增加,同时技术与科学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哈贝马斯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也可以引发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的思考。然而,在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批判中,的确存在着方法论的误区。
陈爱华
关键词:意识形态哈贝马斯科技伦理观
市民社会与当代伦理精神的历史生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市民社会理论为视角被引量:1
2010年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就法权关系而言,也和国家一样,是所有制关系的表现,是一定经济基础的派生物。法权概念也是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尽管伦理精神作为一定社会道德的观念形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它也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它不仅是一定社会内在秩序的体现,而且它体现了一定社会的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内在秩序的协调状况;不仅体现人的目的——人们如何安顿作为社会人的人生,如何调节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内在自然生命秩序,同时能认识和体悟自然的目的——自然包括人在内的生态价值、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对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内在秩序的责任与使命,进而确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的价值取向。
陈爱华
关键词:市民社会《德意志意识形态》
试论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的演进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中所蕴涵的科学伦理思想是这一学派的思想家们以其独特的视角,从各个层面对科学技术在其运用和对社会各个领域影响及渗透中所产生的负效应的反思和批判的思想结晶。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以及...
陈爱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学术价值
积极老龄化的生命伦理意蕴解读被引量:16
2020年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方略。健康老龄化的生命伦理学意义在于对老年群体健康和社会保障需要的关注,但还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老龄观——将老年人及其群体只是看作“待养的弱势群体”。积极老龄化(积极的健康老龄化)的生命伦理学意义在于强调老年人仍然可以参与社会、经济、文化与公共事务,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因而更全面地体现了生命伦理学的原则。倡导积极老龄化生命伦理精神,须弘扬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强化积极老龄化的顶层设计理念,进一步开发老年人群体自身的学习潜能和自我实现潜能;须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积极构建年龄友好的社会伦理环境。倡导积极老龄化生命伦理精神作为一种身体力行的精神关爱行动,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现有的一些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大力开发适合老龄化社会的老龄产业,以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须进一步完善、整合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针对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护体系,让老年人能得到有效的健康服务;须进一步健全立法监督管理机构,加强老龄事务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提高测评和监督水平。
陈爱华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生命伦理学
略论教育人伦体系被引量:1
2000年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教育人伦问题是个突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教育人论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是师生伦理关系,在师生伦理关系的运作中,教师及其伦理人格直接关系到师生伦理关系的协调,教育人伦作为一个动态运作的系统还包括:教育的伦理尺度、教育的伦理氛围与伦理情景以及上述诸要素的综合的教育的伦理实体。
陈爱华
关键词:师生伦理关系
从价值同一性的历史构建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难题
2011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着力解决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中如何获得普遍性认同问题,难点在于张扬的个体价值对于社会价值与他人价值的遮蔽以及道德知识、情感与行动三者彼此间的鸿沟。在对价值同一性的历史建构过程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价值认同的消解与重组难以避免,在个性自由意义上的差异成为了价值本体的时候,合理体现异同的辩证统一的机制是价值认同的关键进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普遍性认同的对策包括推动合理的伦理实体复归,"自主个人"和"真实集体"以及工具价值与终极价值之间的平衡,以及培养道德情感与促进道德践行。
刘国云陈爱华
关键词:同一性
技术的德性解读被引量:4
2019年
技术的德性,与作为生命体的人的出现及其进化密切相关,是理智德性、道德德性和审美德性的汇聚,并蕴涵着四重交互效应及其发展的关系,即人类史和自然史的交互效应及其发展、人性和物性的交互效应及其发展、技术史和道德史的交互效应及其发展、义利(应然与实然)的交互博弈与发展。在技术—德性发展进程中并非总是为人类带来善或者幸福,甚至还产生了技术—幸福的德性悖论。超越这一悖论,须解构技术德性悖论产生的义—利失衡逻辑,重建以绿色发展之义为引领、义—利平衡且相长的技术德性应然—实然逻辑。为此,一是须确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贯彻习近平绿色发展的思想,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厚德、崇道、重义、勿受物役为技术德性的价值导向;二是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爱人利物”、勿伤物道为伦理原则;三是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生产—消费的生态伦理精神,以实现“天人合一”的愿景。
陈爱华
关键词:人性物性德性
试论西方近代伦理精神的生成与特征被引量:1
2000年
文艺复兴时期的伦理精神是对中世纪神性精神的表层解构;宗教改革时期的伦理精神则使中世纪神性精神从深层解构并萌发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伦理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的伦理精神在观念文化层面得到了全面的建构。
陈爱华
关键词:意志自律文化背景资本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全文增补中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