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兴泽
- 作品数:47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电信化学工程更多>>
- LB膜的变入射角透射光学二次谐波产生研究被引量:2
- 1996年
- 给出了不同基频光和倍频光偏振态组合情况下,淀积在固体基板上的Langmuir-Blodgett(LB)单分子层膜在面对入射光方向和背对入射光方向时,反射及透射光学二次谐波产生随入射角变化关系的理论公式。在此基础上,对一种芪盐LB膜样品进行了变入射角的透射二次谐波产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在整个360°范围内旋转样品以改变入射角,那么只要在一组基频光和倍频光偏振态组合(p→p)情况下,就可以方便而又准确地得到芪盐分子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β和分子倾斜角〈ψ〉。
- 刘丽英王恭明陆兴泽郑家骠王文澄
- 关键词:光学二次谐波LB膜
- 饱和吸附H原子的Si(100)表面的光学二次谐波研究
- 1995年
- 测量了Si(100)(2×1)-H表面和Si(100)(3×1)-H表面的反射二次谐波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并与清洁的Si(100)(2×1)表面进行了比较。Si(100)(2×1)表面和Si(100)(3×1)-H表面的二次谐波强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单调地减小,Si(100)(2×1)-H表面二次谐波强度随温度的变化不是单调的,约在470K时信号最大。可以根据二次谐波信号的强度及其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来确定样品温度和表面结构。
- 蒋红兵刘杨华陆兴泽王文澄郑家骠
- 关键词:光学二次谐波SI(100)表面H原子
- 聚乙烯咔唑/C_(60)组合薄膜光诱导电荷转移性质研究被引量:11
- 2000年
- 采用物理喷束淀积技术,制备了聚乙烯咔唑(PVK)与富勒烯C60的组合薄膜系列,通过测量这些组合膜和纯膜的稳态和瞬态光生电压,研究了组合膜光诱导电荷转移性质.发现PVK/C60双层组合膜的光生电压比纯PVK薄膜和PVK与C60均匀混合膜有5个数量级的增强,比纯C60薄膜也有大于一个数量级的增强.实验结果证明:在光激发下,组合膜中两种分子间发生了快速的电子转移,并在PVK/C60界面处产生有效的电荷分离,导致PVK/C60双层组合膜光生电压的显著增强.并通过与ITO/C60/Al结构的瞬态光生电压响应的比较。
- 王恭明钱士雄徐建华王文军刘秀陆兴泽李富铭
- 关键词:聚乙烯咔唑碳60光诱导
- 紫外光照射对LB膜光致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 1999年
- 采用稳态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非偏振紫外光照射对氐盐有机分子LB交替多层膜光致荧光特性的影响。紫外光照射可以使有机分子的聚集体部分分解甚至破坏分子的结构。
- 王文军徐建华王恭明陆兴泽蔡志岗杨佩青周建英
- 关键词:聚集体紫外光照射荧光光谱有机化合物
- Langmuir-Blodgett膜透射光学二次谐波产生研究的多次反射修正
- 1997年
- 实验研究了盐LangmuirBlodget单分子层膜在不同基频光和倍频光偏振态组合(s→p,p→p和45°→s)情况下的透射光学二次谐波产生(SHG),并利用有关透射方向SHG理论公式进行了曲线拟合.结果发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拟合曲线与实验点存在较大的偏移.这是因为忽略了基频光和倍频光在作为LB膜衬底的玻璃基板内的多次反射造成的.研究了理论拟合曲线和实验结果偏移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考虑多次反射最低阶修正后的理论公式和拟合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进行变入射角情况下的透射SHG研究时,特别是当测量涉及到s偏振态时,如果要固定探测装置的位置不变。
- 刘丽英王恭明陆兴泽郑家骠王文澄
- 关键词:LB膜二次谐波
- 氧化铟锡薄膜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被引量:4
- 2000年
- 利用二次谐波产生技术研究了氧化铟锡薄膜的非线性光学特性。氧化铟锡薄膜中多晶晶粒的优先取向 ,使其产生了非常强的二次谐波信号 ,并且在一定的薄膜厚度以上 ,随薄膜厚度的增加二次谐波信号显著增强。由于多晶晶粒的优先取向使得薄膜基板平面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非线性光学各向异性。
- 王文军徐建华刘秀姜永强王恭明陆兴泽
- 关键词:氧化铟锡
- 电场诱导有机分子超薄膜的二阶非线性增强效应
- 1998年
- 徐建华陆兴泽艾慧方屹陶凤岗
- 关键词:电场诱导有机分子超薄膜
- 半花菁衍生物LB膜的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被引量:5
- 1994年
- 本文利用二次谐波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A曲线等方法,探讨了四种分子结构相近的半花菁染料衍生物LB膜的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了它们的分子结构与β值大小的关系,分析了引起β值变化的主要原因,证实了极性基团的强弱顺序.并讨论了LB膜中聚集效应程度不同的原因.通过光学二次谐波信号强度与膜层数的关系,对比了样品的成膜性能.
- 马世红刘丽英陆兴泽王文澄张兆奎钟菊花
- 关键词:LB膜非线性光学
- 不对称取代萘酞菁化合物的LB膜及二阶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
- 2001年
- 近年来,人们对萘酞菁类化合物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萘酞菁类化合物比酞菁类化合物具有更大的共轭体系,共轭π-电子更为丰富,因此它们在许多方面的性能比相应的酞菁化合物优越得多.萘酞菁化合物巨大的共轭π-电子体系容易被极化,有利于产生非线性光学效应.利用Langmuir-Blodgett(LB)技术能够制备纳米尺度上精确可控的、有序排列的、非中心对称结构的超薄膜,实现大的宏观二阶非线性极化率.
实验所用的两种不对称取代萘酞菁化合物是由中科院感光化学所合成的,分别为三叔丁基萘酞菁(简写为NPC1)、三叔丁基氰基萘酞菁(简写为NPC2).LB多层膜的制备是在德国R&K公司制造的Langmuir槽制膜系统上完成的.
实验表明,两种不对称取代萘酞菁化合物均能在气液界面上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并能很好地转移到固体基板上形成LB多层膜;它们在稀溶液中主要以单体分子的形式存在,而在LB膜中则主要是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尽管这两种萘酞菁化合物均能产生二次谐波信号,但是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其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系数的大小相差较大,三叔丁基氰基萘酞菁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系数χ(2)为3.7×10-8 esu(或超极化率β为7.2×10-30 esu),约为三叔丁基萘酞菁的37倍.这主要是由于氰基具有很强吸电子的能力,使NPC2分子内形成了较大的偶极矩,LB膜使得分子有序排列,因而LB膜宏观的偶极矩也较大,从而具有较大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OB16)
- 王文军张山彪李淑红陆兴泽王恭明王文澄陈鹏磊刘深厚
- 关键词:LB膜非线性光学
- LB膜的各向异性与二次谐波超平方增长被引量:2
- 1997年
- 用偏振紫外可见吸收及旋转样品二次谐波方法研究了半花菁/花生酸Y型交替LB多层膜中由垂直浸渍过程诱导和层间相互作用增强的分子在基板平面内的定向排列。
- 韩奎陆兴泽周广朋徐建华马世红王文澄
- 关键词:LB膜各向异性半花菁非线性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