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僵硬度与肌酐清除率的相关性
- 谭静华琦闻静邢绣荣刘荣坤杨峥
- 替米沙坦联用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评估国产替米沙坦片联用氢氯噻嗪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2周安慰剂洗脱期后,用替米沙坦40mg治疗4周,4周末单剂治疗无效的72例患者接受替米沙坦40mg和氢氯噻嗪12.5mg治疗8周。在洗脱期末(0周)、替米沙坦单剂治疗末(4周末)和替米沙坦联用氢氯噻嗪8周末(12周末),进行诊室血压(CBP)、心电图、血生化指标、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12周末与4周末比较,诊室收缩压(CSBP)和诊室舒张压(CDBP)均显著降低(P<0.001),降压幅度达16.70/15.28mmHg,总有效率91.67%,不良事件发生率9.7%;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01),降幅为8.41/6.21mmHg,24h平均脉压(PP)也显著降低,降幅为4.60 mmHg,白昼及夜间血压及血压负荷值均显著降低(P<0.05),12周末收缩压谷峰比为72.66%,舒张压谷峰比为76.21%。4周末, PWV显著降低[(11.17±1.83)vs(10.19±1.44)m·s^(-1),P<0.05],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E峰)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A峰)的比值(E/A)显著增加、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显著缩短,左室重量指数(LVMI)也显著改善(P<0.05)。12周末,PWV进一步降低至(9.24±1.01)m·s^(-1)(P<0.001),舒张功能显著改善(P<0,01), LVMI也显著降低(P<0.001)。结论:国产替米沙坦片40mg联用氢氯噻嗪片12.5mg对于替米沙坦40mg单剂治疗4周无效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安全有效。
- 闻静华琦邢绣荣谭静李静
- 关键词: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动态血压监测脉搏波传导速度左室重量指数
- 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大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与大动脉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量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WV,CFPWV)作为反映主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对64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340例,女304例,年龄18~82岁,平均52±13岁)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尿酸等血生化指标.结果 CFPWV在心率(HR)<60次/min、60≤HR<70次/min、70≤HR<80次/min和HR≥80次/min 4组间逐渐升高(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CFPWV呈显著正相关(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收缩压、HR、尿酸及血糖是影响CFPWV增加的独立因素.结论 静息心率增快与高血压患者主动脉脉搏波速度增快相平行,可能参与大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病理生理过程.
- 谭静华琦闻静邢绣荣刘荣坤杨峥
- 关键词:高血压心率血管硬化
- 替米沙坦联用氢氯噻嗪对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左室肥厚的影响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片(Telmisartan,T)40mg联用氢氯噻嗪片(Hydrochlorothiazide,H)12.5mg(T+H)对高血压病患者24h脉压(24hPP)、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的影响,探讨血压平稳后继续降压治疗能否继续改善24hPP、PWV、LVMI。方法:经2周安慰剂洗脱后(0周),152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入4周的T单剂筛选期,评定无效的72例患者,进入8周"T+H"试验期并继续用药12周。结果:(1)12周末与4周末比较24hPP、PWV、LVMI均显著降低(P<0.001);(2)24周末与12周末比较,只有PWV、LVMI进一步显著降低(P<0.001)。结论:替米沙坦联用氢氯噻嗪片能继续改善血压平稳后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及左室肥厚。
- 闻静华琦谭静
- 关键词: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动脉弹性脉搏波传导速度左室肥厚
- 高血压病患者颈-股动脉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9
- 2005年
-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和血压水平的高血压病患者颈-股动脉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股动脉PWV(CFPWV)和颈-桡动脉PWV(CRPWV)分别作为反映中央弹性大动脉和外周中等肌性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对517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272例,女245例,年龄17~82岁,平均(52.0±13.0)岁]和118例健康人[其中男52例,女66例,年龄19~82岁,平均(54.2±13.8)岁]进行PWV检测.结果健康人和高血压病患者颈-股动脉PWV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P<0.001),而颈-桡动脉PWV 无此变化趋势;颈-股动脉PWV和颈-桡动脉PWV均随血压水平升高而增高(P<0.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年龄和收缩压是影响颈-股动脉PWV的独立因素;舒张压是影响颈-桡动脉PWV的独立因素(各标准化回归系数P<0.001).结论年龄和血压组分对高血压患者中央弹性大动脉和外周中等肌性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不同.对大动脉弹性功能改变的检测较外周中等动脉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 华琦谭静刘东霞闻静邢绣荣
- 关键词:高血压动脉弹性脉搏波速度高血压病患者股动脉动脉弹性功能不同年龄
-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动脉顺应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脉顺应性的变化,及其与动态血压监测(ABPM)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62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04例正常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脉搏波速度(PWV)测定。结果:高血压组的颈动脉-桡动脉(G-R)PWV、颈动脉-股动脉(C-F)PWV,24 h、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平均脉压,心率,血压负荷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C-F PWV及C-R PWV与24 h、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心率,血压负荷均呈显著正相关(r=0.108-0.406,P〈0.05-〈0.001)。C-F PWV比C-R PWV与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的相关性更强。C-F PWV与动态脉压、年龄显著正相关(r=0.205-0.406,P〈0.001)。结论:动脉顺应性减退是高血压的重要改变,大动脉顺应性与动态脉压、收缩压和年龄的关系更为密切。
- 邢绣荣华琦闻静
- 关键词:高血压顺应性
- 高血压病患者脉搏波速度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被引量:47
- 2007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搏波速度(PWV)与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量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分别作为反映中央弹性大动脉和外周中等肌性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对高血压患者664例[男353例,女311例,年龄18~82(52.1±12.8)岁]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尿酸(UA)等血清生化指标。结果高血压患者CFPWV和CRPWV随血压水平均呈升高趋势(P〈0.01),CFPWV由高到低依次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舒张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和正常血压。CRPWV由高到低依次为收缩舒张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正常血压。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标准化系数β=0.484,P〈0.01)、收缩压(β=0.277,P〈0.01)、心率(HR)(β=0.275,P〈0.01)、男性性别(β=0.142,P〈0.01)、UA(β=0.100,P=0.004)、空腹血糖(β=0.080,P=0.014)是影响CFPWV的独立因素(累积R2=0.404);男性性别(β=0.341,P〈0.01)、舒张压(β=0.149,P〈0.01)、HR(β=0.142,P〈0.01)是影响CRPWV的独立因素(累积R2=0.176)。结论PWV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年龄、血压、HR、男性性别、UA、空腹血糖呈独立正相关。
- 谭静华琦闻静邢绣荣
- 关键词:高血压脉搏波速度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僵硬度
- 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足底动静脉泵对预防老年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7
- 2019年
- 目的观察间歇性充气加压泵(IPC)联合足底动静脉泵(AV泵)对预防老年住院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2016年在我院老年内科住院的168例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间歇性充气加压泵观察组(IPC组)、足底动静脉泵观察组(AV组)及间歇性充气加压泵联合足底AV泵试验组(IPC+AV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予以DVT传统常规护理,其余3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加相应方法实施干预,干预终止后,比较各组D-二聚体水平以及DVT发生情况。结果 IPC+AV组、IPC组或AV组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IPC+AV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其余3组(P<0. 05); IPC组、AV组以及IPC+AV组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 IPC+AV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3组(P<0. 01),IPC组与AV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 05)。结论 IPC联合AV能有效降低老年卧床病人下肢DVT发生的风险,临床上值得推广。
- 闻静陈卫平王蔚华潘丹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 代谢综合征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被引量:36
- 2006年
-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将522例受试者分为对照组、代谢综合征组亚组1(1项指标异常)、亚组2(2项指标异常)和亚组3(3项或以上指标异常)。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作为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并与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各亚组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0.001),亚组3与亚组1和亚组2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与年龄(r=0.432,P<0.001)、收缩压(r=0.341,P<0.001)、腰围(r=0.151,P=0.001)、空腹血糖(r=0.257,P<0.001)和甘油三酯(r=0.103,P=0.019)存在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和空腹血糖是影响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独立因素。结论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的聚集可能促进动脉僵硬度的发生发展。开展人群代谢综合征成分聚集的评估及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有助于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
- 谭静华琦闻静邢绣荣刘荣坤杨峥
- 关键词:内科学代谢综合征脉搏波速度动脉僵硬度动脉动脉弹性
- 健康人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的比较与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研究对象: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于我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476例为高血压组,男254例,女222例,年龄16-81(50.73±13.13)岁。高血压确诊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同期体检健康者114例为健康组,男50例,女64例,年龄18-81(52.92±13.8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心脑肾及外周血管疾病。
- 谭静华琦闻静邢绣荣
-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健康人外周血管疾病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