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静
- 作品数:34 被引量:171H指数:8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39
- 2006年
-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观察51例乳腺IMPC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法)检测IMP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受体(R)-3的表达并计数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乳腺IMPC病理组织学分级Ⅱ、Ⅲ级组的淋巴结转移数平均12.5个,明显高于Ⅰ级组的4.0个;(2)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的淋巴结转移率(27/28,96.4%)明显高于(-)和(±)组(14/23,60.9%),且其淋巴结转移数平均14.4个,也明显高于(-)和(±)组的4.6个;(3)IMPC肿瘤细胞的VEGF-C表达在病理组织学分级Ⅱ、Ⅲ级组显著高于Ⅰ级组(P=0.03),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6);淋巴管密度与VEGF-C表达(P=0.009)、淋巴结转移(P=0.007)呈正相关;(4)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的多少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或以IMPC成分为主;(5)28例伴有导管原位癌的IMPC中,14例为微乳头状型导管原位癌(14/28,50%)。结论乳腺IMPC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密度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影响IMPC淋巴结转移的关键性因素。VEGF-C和VEGFR-3表达增高是促使IMP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微乳头状型导管原位癌可能是IMPC的早期阶段。
- 郭晓静陈凌郎荣刚范宇付丽
- 关键词:乳头状内皮生长因子肿瘤转移
- 乳腺癌个体化病理诊断体系的创建与应用
- 付丽牛昀王永胜郭晓静佟仲生张国君刘芳芳杨壹羚李伟东赵晶等
- 该研究属于肿瘤病理学及肿瘤治疗学领域。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之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乳腺癌是与内分泌密切相关的肿瘤,异质性突出,其侵袭、转移能力及治疗效果具有明显差异,个体化的病理诊断...
- 关键词:
-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诊断肿瘤病理学肿瘤治疗
- 子宫原发性恶性淋巴瘤3例
- 2002年
- 郭晓静张连郁
- 关键词:病例报告病理诊断
- 三种乳腺癌微环境中浸润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的特殊类型乳腺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类型,其预后依组织学分级等存在个体差异。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MC)是细胞高度异性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但预后相对较好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本研究对以上三种类型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ing lymphocytes,TILs)进行对比性研究,从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浸润的异同和淋巴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角度探讨不同类型乳腺癌预后存在差异的原因。
- 徐新生郭晓静刘芳芳李伟东刘冰冰谷峰郎荣刚范宇付丽
- 关键词:髓样癌细胞因子
- HAb18G的表达与乳腺癌的进展及预后的关系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研究HAb18G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的方法检测90例正常、33例肿瘤样良性病变、111例良性肿瘤、44例不典型增生、112例导管内癌和1247例浸润性乳腺癌中HAb18G的表达,分析HAb18G的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学特征、进展及预后的关系。并随机选取癌旁伴有不典型增生的44例乳腺癌进行原位杂交(ISH),观察HAb18G在乳腺癌基因水平上的改变。
- 刘芳芳崔力方陈凌王亚红雷婷郭晓静谷峰付丽
- 关键词:乳腺肿瘤HAB18G原位杂交肿瘤转移
- 乳腺癌分子分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目前根据基因表达谱异常被分为4种分子亚型。目前为止,关于中国女性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的研究报道较少;同时,对于基底细胞样(basal—like)乳腺癌的研究,目前研究的样本数较少或随访期较短。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国女性不同亚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独立性预后因素。
- 赵晶付丽刘红顾林谷峰郭晓静范宇郎荣刚
- 关键词:女性乳腺癌病理学特点分子分型分子亚型中国女性
- 巨块型肝癌的分型及其生物学行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针对可切除的巨块型肝癌进行进一步分型并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采用临床资料对比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法、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等多种方法 ,对可切除的巨块型肝癌进行进一步分型。结果 :在临床资料比较、血管生成特点上 ,巨块型肝癌确实存在两类不同亚型。结论 :首次提出了巨块型肝癌新分型的观点 ,为肝癌治疗的系统化、个体化。
- 郝继辉李强俞鸣焦振山郝希山郭晓静
- 关键词:巨块型肝癌血管生成免疫组织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乳腺具有微乳头状结构黏液癌的免疫表型及预后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乳腺具有微乳头状结构黏液癌(mucinous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s,MUMPC)的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531例确诊为乳腺单纯型黏液癌(pure mucinous carcinoma,p MC)的病例,筛选出其中的MUMPC及非微乳头状结构的p MC病例(对照组p MC)。以134例MUMPC为研究组,397例对照组p MC及281例同期诊断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为对照组,3组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存与预后关系的分析比较,从以上病例中随机选取32例MUMPC、89例对照组p MC、44例IMPC,行分泌型黏蛋白(MUC2、MUC5AC、MUC6)及神经内分泌指标Syn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分析3组的免疫表型特征。结果:MUMPC的HER-2阳性率为12.5%(4/32),低于IMPC的27.3%(12/44),但高于对照组p MC的4.5%(4/89),3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MUC2、MUC5AC和MUC6表达在MUMPC与对照组p MC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MUC2表达在MUMPC与IMPC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0.001);神经内分泌相关指标Syn表达在MUMPC与对照组p MC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0.003),而MUMPC与IMPC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UMPC的无病生存期(DFS)与总生存期(OS)低于对照组p MC(P<0.001与P=0.004),但要高于IMPC。结论:MUMPC的免疫表型、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与单纯型黏液癌和IMPC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临床诊疗中应对该类型给予足够的认识和正确归类,以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
- 李晓艳刘芳芳李振华钱晓龙杨壹羚郭晓静付丽
- 关键词:乳腺黏液癌免疫表型预后
- 肿瘤微环境中的Th17细胞被引量:4
- 2015年
-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与肿瘤局部浸润的免疫细胞、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及所分泌的活性介质等共同构成的局部内环境。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复杂的肿瘤微环境调节着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因此,肿瘤的发展依赖于这个复杂的动态的微环境。浸润到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即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肿瘤的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郭晓静张艺骞付丽
- 关键词:肿瘤微环境TH17细胞分化基质细胞免疫细胞
- 保乳手术标本定位全部取材病理检查的意义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保证保乳手术标本切缘阴性的病理取材诊断方法及意义。方法 (1)术中对145例保乳手术标本进行定位全切片检查,79例进行选择性取材检查;(2)术后对84例保乳手术标本进行定位全切片检查,226例进行选择性取材检查;(3)对两组手术病例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术小定位全切片取材切缘阳性检出率(24.1%,35/145)明显高于选择性取材(6.3%,5/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定位全切片取材切缘阳性检出率(29/84,34.5%)亦明显高于选择性取材(12.0%,27/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经2~46个月随访,保乳手术标本选择性取材病例中有3例分别于术后6、15、28个月局部复发,定位全切片取材病例无复发。结论定位全切片取材和诊断可以降低保乳手术标本切缘阳性的漏诊率,并能够定位切缘阳性的部位,对减小二次手术和术后复发的风险,保证保乳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 郎荣刚范宇陈凌王颖郭晓静付丽
-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房切除术肿瘤复发标本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