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记录两组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房颤复律情况、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心率、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研究组复律率(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而其死亡率则仅为4.76%,显著低于对照组21.43%,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可显著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有效降低死亡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郭山岭关键词:胺碘酮 奥美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观察奥美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21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氨氯地平组(n=71)、奥美沙坦组(n=71)和联合组(n=72)。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氨氯地平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奥美沙坦组患者口服奥美沙坦酯20 mg,联合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和奥美沙坦酯20 mg,均为每日1次,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压变异性指标;观察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氨氯地平组、奥美沙坦组和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85.9%、87.3%和94.4%,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氨氯地平组和奥美沙坦组(χ2=0.973、0.831,P<0.05),氨氯地平组和奥美沙坦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5,P>0.05)。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EF-1、NO和v W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F-1、v WF水平低于治疗前,NO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清EF-1、v WF水平低于氨氯地平组和奥美沙坦组,NO水平高于氨氯地平组和奥美沙坦组(P<0.05);氨氯地平组和奥美沙坦组患者血清EF-1、v WF和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和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24 h DBP、24 h SBP、24 h SSD和24 h DSD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联合组患者24 h DBP、24 h SBP、24 h 郭山岭关键词:奥美沙坦 氨氯地平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血管内皮功能 血压变异性 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20例中,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20例中,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可以显著改善心脏重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再住院率,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郭山岭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观察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评价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21例患者中,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21例中,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2%;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1例发生注射部位皮下瘀斑,无致命性大出血及内脏黏膜出血;对照组3例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3例均药物保守治疗;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的疗效确切,使用安全且方便,无需有关监测,值得临床应用。 郭山岭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 低分子肝素 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特点,探讨其对AHCM的诊断指导价值。方法对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内科就诊的60例AHCM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同时期我院正常体检人群50名为对照组。行12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及有无特征性变化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电图表现为胸导联T波倒置伴ST段下移及左室高电压表现;胸导联QRS波群时间延长,且QRS波群振幅在不同导联上变化明显,均超过正常值;在ST段分别表现为V3~V6和Ⅱ、Ⅲ、a VF下移;且有42例出现V3~V6 T波倒置。患者左胸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压低,>0.05m V,T波对称性倒置,左胸导联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呈负相关(P<0.05),T波倒置深度与ST段压低深度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心电图诊断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辅助指导价值,对AHCM患者早期行心电图检查可提高其疾病确诊率。 孙亚文 胡永寸 郭山岭 刘刚关键词:心电图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ST-T改变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老年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患者70例,以选取患者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全部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钾、钠、氯离子水平,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及心脏彩超指标,并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与再住院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钾、血钠与血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为(985.62±231.20)ng/L,低于对照组(1313.46±326.3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MSI及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高龄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患者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室壁运动障碍,并使心力衰竭再住院次数显著减少,临床效果显著。 郭山岭关键词:射血分数 血清脑钠肽 沉默VCAM-1基因降低ox-LDL诱导的HUVECs氧化损伤和凋亡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ox-LDL组(加入100μg/mL ox-LDL培养24 h)、siRNA-NC组和siRNA-VCAM-1干预组。在Lipofectamine 2000介导下将siRNA-NC或siRNA-VCAM-1转染HUVECs。Western blot检测VCAM-1蛋白水平,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ROS)活性,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VCAM-1在ox-LDL诱导的HUVECs表达量上调(P<0.05);siRNA-VCAM-1显著降低在ox-LDL诱导的HUVECs VCAM-1蛋白水平(P<0.05);下调VCAM-1能够增加细胞活性(P<0.05),降低凋亡率和ROS及MDA水平(P<0.05),升高SOD活性(P<0.05)。结论下调VCAM-1可增加HUVECs活性、降低凋亡及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刘刚 郭山岭 胡永寸 刘慧关键词: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高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特点及介入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高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与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50例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75岁的50例为高龄组,〈75岁的100例为非高龄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以及介入治疗转归效果。结果本次研究150例患者均得到1年~3年的随访。高龄组50例患者多支血管病变例数、B2型及C型复杂病变例数、置入支架平均数、围手术期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心脏事件均明显地高于非高龄组,P〈0.05;无事件生存率则明显地低于非高龄组,P〈0.05。结论高龄女性冠心病患者比非高龄者冠脉病变危险程度更高,且介入治疗难度大,容易死亡和残疾。 郭山岭关键词:冠心病 冠脉造影 介入治疗 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PC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x43水平、NLR与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间隙连接蛋白43(Cx43)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和联合组(n=50)。对照组接受PCI治疗,联合组接受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PCI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血清Cx43水平、NLR、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增加,且联合组患者CO(5.71±0.32)、LVEF(48.32±3.53)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较治疗前减小,且联合组患者LVEDV(134.87±6.87)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x43水平、NLR较治疗前下降,且联合组患者Cx43水平(0.21±0.19)、NLR(8.69±1.64)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PCI能够减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Cx43水平、NLR,提升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郭山岭 姬洪涛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连接蛋白43 华法林治疗房颤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1年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期间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副反应脑栓塞3例,其中2例为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1例为瓣膜病患者;脑出血1例,为人工瓣膜患者,因咳嗽、咯痰、发热,在院外静脉点滴头孢曲松钠3.0 g(1次/d),1周后复查INR为8.45;黑便1例、血尿1例、球结膜出血1例、牙龈出血2例、皮下出血2例,经调整华法林剂量及对症处理后出血症状消失。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防止血栓、栓塞事件效果明显,可以显著的降低和防止血栓、栓塞发生,可避免严重出血的副反应发生,是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首选药品。故心房颤动一旦确诊,又无抗凝禁忌,应常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良好。 郭山岭关键词:华法林 房颤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