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丹青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华盛顿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政治
  • 2篇秩序
  • 2篇中央与地方关...
  • 1篇代理
  • 1篇得失
  • 1篇形式主义
  • 1篇学者
  • 1篇延续性
  • 1篇政府
  • 1篇政治秩序
  • 1篇中国法
  • 1篇中国法律
  • 1篇中国法律制度
  • 1篇中国法制
  • 1篇中国问题专家
  • 1篇中国宪法
  • 1篇社会政治
  • 1篇中央政府
  • 1篇主义
  • 1篇组稿

机构

  • 3篇华盛顿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纽约城市大学
  • 1篇亚利桑那州立...

作者

  • 3篇郭丹青
  • 1篇周琰
  • 1篇陈佩华
  • 1篇毕克伟

传媒

  • 1篇开放时代
  • 1篇冷战国际史研...
  • 1篇北大法律评论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1995年以来的中国法制:稳步的发展与显著的延续性
2009年
1995年3月,《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曾就中国法律制度的动态推出了一期专刊,涵盖了如下广泛的议题:立法程序。
郭丹青周琰
关键词:中国法制中国法律制度延续性国际法律秩序中央政府中央与地方关系
遇见中国·熟悉中国
2019年
2018年年末,我们的朋友,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讲学的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汉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毕克伟(Paul G. Pickowicz)教授向我们推荐了即将在美国出版的,由他和另外两位中国问题专家莫捷明(Jeremy A. Murray)、林培瑞(Perry Link)主编的著作:《中国之旅:在人民共和国的日常经历》(1)。该书收入了一批知名的研究中国历史、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对自己出访中国时所遭遇的事情及其心路历程的记述,时间跨度为1971年至2016年。本刊选取了一组事关中美关系解冻之初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经历的文章,共八篇,分别为《脏内衣》(1971)、《中国不是天堂》(1971)、《第三世界的留学生》(1977)、《权力的运作》(1978)、《新一代的新闻人》(1978-1981)、《买袜子》(1979)、《游客之死》(1979)、《单身宿舍》(1979)。每个故事的篇幅都不大,但却涉及了这个时间段内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司法等各个领域,既有外国学者对"竹幕"背后国度的猜测和探查,也有初入国际社会的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根深蒂固的误解和纠葛;既有悲伤和困惑,也有冒险和乐趣;既有消极的抱怨,也有积极的思考。整组文章读来十分有意思,其从外国人的视角,展示了中美两国结束敌对走向建交、中国结束"文革"酝酿和实施改革开放进程之初,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回顾并对照检视这些侧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今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坚定我们继续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念。本组稿的总篇名为本刊所拟,其采纳了组稿作者之一,也是《中国之旅》编者之一的林培瑞教授的意见。林先生谈及他当年到中国工作学习的初衷:他们是想接触中国,走进这个因冷战而与美国隔绝数十年的陌生国度,进而从其外部逐渐步入内部,不断熟悉和认识这个新的国家。应该说,林先生最初
毕克伟卫民(译)陈佩华郭丹青
关键词:中国问题专家外国学者组稿利弊得失
研究中国政治秩序的新方法被引量:4
2009年
这篇评论讨论周雪光的《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和强世功的《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两位教授均感兴趣的问题是中国政治秩序的实际运作方式,但却出于不同的原因。周教授把事情的实况——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运作方式——多少作为已知的事实,从而试图提供一种解释。而强教授执笔的原因正好是因为他认为中国政治秩序实际如何运作,在宪法学界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周教授重点研究了面对来自高层政权的命令时下层不同级别的政府之间的共谋这个专门的问题。他关注的焦点让我们更加注意可能鲜为人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这一方面。但是他讨论的许多问题也似乎不是共谋问题本身,而是一般的委托—代理的冲突。在分析中国的宪法秩序时,强教授的文章呼吁少一些形式主义,更多一些现实主义。在完全承认文章提倡的方法论的优点的同时,评论认为,强教授自己的方法仍带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因素。
郭丹青马俊亚
关键词:中国宪法政治秩序中央与地方关系形式主义委托-代理宪法秩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