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琪
- 作品数:9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国西部某村土源性线虫感染现况调查与钩虫病化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横断面调查及现场干预试验的方法,对中国西部某农村地区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不同化疗方案治疗钩虫病的疗效及其适用性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分为2大部分,一是试点村土源性线虫感染现况调查...
- 郑琪
-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钩虫鞭虫噻嘧啶三苯双脒
- 文献传递
- 从文献回顾分析抗蠕虫药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已发表的抗蠕虫药物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抗蠕虫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收集在PubMed数据库上收录的1997-2007年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抗蠕虫药物的相关文献,通过一定数据准入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构建Access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如"研究类型"、"发表年代"、"涉及药物"等分类项归类。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线性回归和二次回归等统计学分析。结果抗蠕虫药物相关论文年度发表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年相关论文发表量增加约6篇;应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主题;主要研究病种依次为血吸虫病、丝虫病、蛔虫病、棘球蚴病和钩虫病,其中血吸虫病相关文献数量最多,与其他4种主要蠕虫病的相关文献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研究药物为阿苯达唑、吡喹酮、甲苯咪唑、伊维菌素和乙胺嗪;抗蠕虫药物相关文献在多种医学杂志上发表,发表抗蠕虫药物文献数量第1位和第10位的期刊分别占文献总数的5.52%和1.63%。结论近10年来抗蠕虫药物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其种类不多,亟需发展新药。
- 郑琪陈盈田利光周晓农
-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阿苯达唑吡喹酮三苯双脒
- 长期服用阿苯达唑乳剂致正常小鼠肝损伤研究
- 目的 了解包虫病治疗剂量的阿苯达唑乳剂在不同治疗时间致肝脏损伤的病理和生化指标变化过程,积累包虫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相关数据.方法 正常22g昆明雌性小鼠经口灌胃阿苯达唑乳剂90.9mg/kg/d,阴性对照组安慰剂为生理...
- 郑琪张超威刘丛珊姜斌徐莉莉张皓冰
- 关键词:包虫病阿苯达唑肝损伤
- 小鼠长期服用阿苯达唑对肝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观察服用阿苯达唑1~16周对小鼠血清中7项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80只昆明雌性小鼠随机均分为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给药组小鼠灌服阿苯达唑136.3 mg/(kg.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1、2、4、6、8、10、12、14和16周时,两组各时段随机取10鼠,眼内眦静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肝功能指标,即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直接胆红素(DB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等7项指标;10鼠中5鼠取肝组织,固定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进行病理评分,将两组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肝功能指标作为自变量,病理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给药各时间段,给药组的DBL、IBIL、ALB和GLB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2周组ALT(55.2±23.7)、AST(176.4±49.2)和ALP(141.1±19.4)等3项指标值均高于其余给药组,且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35.5±8.6、108.2±21.9和84.0±24.8)(均P<0.05)。给药2、8、10、12和14周组,肝组织病理评分为11.8±4.8、10.6±4.8、13.6±3.5、29.8±10.7和5.6±2.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0.8±0.4、1.2±0.8、2.4±2.0、1.2±0.4和1.4±1.1)(均P<0.05)。以ALT、AST和ALP为自变量、病理评分为因变量的3组单因素线性回归方程中,AST所属方程线性回归拟合度最佳,回归方程为Y=-17.616+0.188X。结论小鼠长期服用棘球蚴病治疗剂量的阿苯达唑可致ALT、AST、ALP等3项肝酶指标明显升高,并引起轻度的肝组织病理改变。
- 郑琪刘丛珊姜斌徐莉莉张皓冰
- 关键词:棘球蚴病阿苯达唑肝损伤
- 小鼠长期口服阿苯达唑后停药对受损肝组织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小鼠长期t3服阿苯达唑后,停药对受损肝组织和肝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方法雌性昆明系小鼠110只.其中90只作为实验组,每鼠每天灌服剂量为136.3mg/kg的阿苯达唑混悬液。另外20只作为对照组,每鼠每天灌服生理盐水10ml/kg。上述2组鼠于服药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10只小鼠剖杀.从眼内眦静脉取血作肝功能测定.并从各组的10只小鼠中随机取5只的肝左叶组织,作肝细胞透射电镜观察。与此同时.将实验组的剩余80只小鼠均分为继服药组和停药组,继服药组每天灌服上述剂量的阿苯达唑.继服4周,而停药组和对照组余留的10只小鼠则灌服上述剂量的生理盐水4周。继服药组在继服阿苯达唑1、2、3、4周,或停药组于停药1、2、3、4周后各取10只小鼠剖杀,对照组的10只小鼠则于灌服生理盐水16周后剖杀.并按上述方法取小鼠的眼内眦静脉和肝脏作肝功能测定和肝细胞电镜观察。结果小鼠继服药1-4周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力逐周下降.小鼠灌服阿苯达唑12周.停药1周后各组的上述3种酶活力亦明显下降。其中1周停药组ALT值(39.6±6.2)明显低于同期继服药组(45.6±8.5).(Z=1.82,P〈0.05),1周和2周停药组的AST值137.8±11.9、120.6±9.3显著低于同期继服药组162.4±25.7、141.0±15.1(ZAST1=1.92,ZAST2=1.75,P均〈0.05);1周和2周停药组的ALP值120.6±15.2、104.6-4-15.7明显低于同期继服药组142.6±8.4、125.3±11.6(ZALP1=1.86,ZAST2=1.55,P均〈0.05)。继服药1-4周组肝细胞病理变化程度与服药12周组相比较.呈逐周减轻.停药1~4周组各组小鼠病理变化的减轻较继服药组迅速和明显.停药1周组和2周组小鼠肝细胞透射电镜病理变化评分由23.4±6.3.分别降至6
- 郑琪刘丛珊姜斌徐莉莉张皓冰
- 关键词:棘球蚴病阿苯达唑肝损伤
- 2005年四川省大池村土源性线虫感染现况和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长宁县三元乡大池村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在大池村采集2周岁以上常住居民和居住满一年外来人口的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查蛔虫、鞭虫和钩虫卵,阳性者计数每克粪虫卵数并分级。同时对受检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卡方检验对居民的三种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与其生活生产方式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当地473名居民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64.5%(305/473).其中蛔虫、钩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5%(149/473)、48.4%(229/473)和8.5%(40/473)。土源性线虫感染者以轻度为主。经卡方检验,致感染的影响因素共6项(P均〈0.05).分别是:每年接触农田时间〉3个月,饭前偶尔洗手或不洗手,厕所类型为人畜共用旱厕,缺乏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生活用水为池塘水.缺乏寄生虫病防治常识。结论当地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部分不良生活习惯和落后生产方式是感染钩虫的主要危险因素。
- 郑琪刘常华郑德福肖树华张皓冰
-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病线虫感染
- 中国两种钩虫成虫的PCR虫种鉴定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对中国流行的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进行PCR鉴别。方法通过对中国五省钩虫患者使用双羟萘酸噻嘧啶驱虫获得钩虫成虫,抽提单条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总DNA(各25条),用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1,C01)基因特异性引物(NaF—NaR,AdF—AdR)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电泳、测序。使用相同引物对日本血吸虫、鞭虫、犬钩虫DNA进行PCR扩增。结果25份美洲钩虫和25份十二指肠钩虫均能各扩增出约500bp和700bp的条带,2种PCR产物分别与美洲钩虫C01(GenBank登录号为AF303136.1)和十二指肠钩虫C01(GenBank登录号为AJ417718.1)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为99%和98%。但2对引物用于其他虫种DNA则无条带。结论引物NaF—NaR、AdF—AdR能够用于区分在中国流行的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
- 郑琪沈海默陈家旭胡薇张皓冰
- 关键词:钩虫分子标记物
- 日本血吸虫组蛋白基因家族分子进化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组蛋白的基因家族进化方面人手,对其基因家族的分子系统发育、共线性关系和基因倍增模式进行分析. 方法 下载3种主要致病血吸虫的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及外源物种基因序列,经Blastp软件比对找出组蛋白各家族基因序列,经多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计算选择压力指数(Ka/Ks).使用基因序列与基因组比对并定位,分析同源基因的共线性关系. 结果 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共包含组蛋白基因38条,分为5个子家族,分布在25个scaffold上.通过进化树分析共检测到基因倍增事件34次,推定基因丢失事件17次,其中H3和H4的倍增早在血吸虫物种形成之前已经完成.日本血吸虫组蛋白的倍增机制主要是DNA复制性转座,使得组蛋白在进化保守的同时还出现了更特异性的分化,从而携带更多组蛋白密码或其他修饰信息以应对较复杂的生命周期. 结论 日本血吸虫的组蛋白各子家族多数倍增事件发生在从血吸虫亚洲起源后到进入非洲分化出曼氏血吸虫之前的这段时间内,表明基因倍增是血吸虫应对环境压力的重要手段.日本血吸虫的组蛋白倍增完全来自于DNA序列的复制性转座,且净化选择占主导因素,表明增强适应性的功能分化是基因进化最主要的驱动力.
- 沈海默郑琪胡薇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组蛋白进化分析基因倍增
- 一类氨基醇类化合物的抗寄生虫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含氮杂环氨基醇类化合物的抗寄生虫用途。研究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对于血吸虫和包虫等具有明显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本发明为治疗血吸虫病和包虫病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药物设计和优化将会丰富寄生...
- 张皓冰刘丛珊薛剑段李平陶奕姚俊敏王味思魏玉芬徐莉莉郑琪霍乐乐涂珍赵宇宁陈盈刘妮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