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膜糖蛋白和ADMA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血小板膜糖蛋白FIB-R,CD62P及ADMA的表达,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FIB-R,CD62P及ADMA对脑梗死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FIB-R,CD62P监...
- 邱伟庆
- 关键词:血小板膜糖蛋白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受体P-选择素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 文献传递
- 复方丹参注射液配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配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合脑脊液置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75例 (治疗组 )与未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5 3例 (对照组 )的治疗效果、头痛消失时间、脑血管痉挛 ( CVS)、脑积水、再出血发生率、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心电图异常恢复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 P <0 .0 5 ) ;头痛缓解时间缩短 ( P <0 .0 5 ) ;再出血率 ( P >0 .0 5 )、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 P <0 .0 5 )、脑积水发生率 ( P <0 .0 5 )、心电图异常率 ( P <0 .0 1)降低 ;心电图异常恢复时间缩短 ( P <0 .0 5 )。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合脑脊液置换术能有效地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 ,提高治愈率 ,保护心肌 ,预防脑血管痉挛 ,减轻蛛网膜粘连 ,防止脑积水 ,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 邱伟庆滕爱丽尤可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复方丹参注射液脑脊液置换术中西医结合疗法
- 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膜糖蛋白和ADMA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CD62P及ADMA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CD62P及ADMA对脑梗死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活性标记...
- 李新邱伟庆王纪佐
- 文献传递
- 血浆ADMA和血小板膜糖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FIB-R对脑梗死的影响及ADMA、CD62P、FIB-R与脑梗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脑梗死组)及健康体检者25例(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组的血浆ADM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活性标记糖蛋白CD62P、FIB-R表达。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脑梗死组血浆ADMA与中风危险因素及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并探讨ADMA对脑梗死的影响。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ADMA浓度、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FIB-R增高,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ADMA与脑梗死发病相关,脑梗死患者ADMA浓度与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FIB-R正相关。结论:血浆ADMA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FIB-R与脑梗死发病有一定相关性,血浆ADMA浓度增高主要通过影响血小板活化引起脑梗死的发生。
- 邱伟庆
- 关键词:脑梗塞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 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表现。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维持内皮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为一氧化氮合酶(nic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它能竞争性抑制NOS活性,
- 张福青李新董茜张和顺王艳淑张海燕邱伟庆
- 关键词:脑梗死一氧化氮合酶精氨酸动脉粥样硬化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旋转稳定性的眼内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量化观察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TICL)植入术后眼内的相应解剖结构指标的变化,观察ICL/TICL与眼内结构即前房、虹膜、睫状沟、晶状体之间位置的关系,以期发现影响ICL/TICL在眼内长期稳定性的眼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CL/TICL植入术的28例(41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年,利用散瞳裂隙灯显微镜观察ICL/TICL的旋转程度(ICL与0°轴位的偏差;TICL与预定轴位的偏差),将患者分为A组(ICL/TICL旋转角度<10°组,16例,24只眼)和B组(ICL/TICL旋转角度≥10°组,12例,17只眼)。分析两组的各项生物测量指标。结果B组的角膜水平直径(白到白距离)、水平睫状沟距离、垂直睫状沟距离、ICL/TICL长度均大于A组(P<0.05)。ICL长度与术前的角膜水平直径(白到白距离)、水平睫状沟距离、垂直睫状沟距离有相关性(P<0.05)。结论较大的角膜水平直径、水平睫状沟距离、垂直睫状沟距离可能是长期ICL旋转稳定性差的影响因素,提示对于具有上述特征的患眼,选择ICL型号时可能需考虑适当增加其长度,提升稳定性。
- 吴利安李刚邱伟庆蒋慧莉李妍折喜龙楚潇王从毅
- 补肾解毒活血法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 目的:观察补肾解毒活血法中药组方对中风病恢复期的疗效及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补肾解毒活血汤和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
- 邱伟庆
- 关键词:中风临床疗效中药治疗
- 文献传递
- 急性双侧小脑梗死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点和相互关系,病因和发生机制以及预后。方法选择我科住院的15例双侧小脑多发性梗死患者,对其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MRI病变形态、分布和临床的关系,可能的病因性发病机制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双侧小脑梗死占全部小脑梗死患者的23.8%。急性双侧小脑梗死以双侧PICA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最多见(66.7%)。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93.3%)、恶心、呕吐(93.3%)、共济失调(60%)和构音障碍(58.7%)。双侧小脑梗死多表现为大病变侧的单侧体征如共济失调。除上述小脑症状外,双侧PICA供血区梗死,特别是内侧支分布区受累(6例)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其中4例表现为孤立性假性眩晕;AICA梗死患者的特征表现为双侧耳聋;而SCA供血区梗死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构音障碍、单侧共济失调,偶可出现大病变对侧的耳聋。Rankin评分均在3分或3分以下,死亡1例。结论急性小脑多发性梗死主要发生于双侧PICA供血区,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体征多数限局于单侧肢体,出现于小脑梗死较大的一侧。病因多数为心源性栓塞或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所致,预后较好。
- 邱伟庆李新王纪佐
- 关键词:小脑后下动脉尿液分析DWI突发耳聋
- 苯妥英钠中毒致小脑性共济失调8例分析
- 目的:苯妥英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之一,大剂量使用容易蓄积中毒。临床报道其血浓度与临床中毒表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总结分析本院苯妥英钠中毒患者的资料,以期加深对苯妥英钠中毒的进一步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
- 胡亚会李新邱伟庆
- 关键词:苯妥英钠药物中毒小脑性共济失调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检测
- 文献传递
- T-ICL矫正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术后反复旋转1例被引量:2
- 2019年
- 患者女性,29岁。因“双眼高度近视要求摘镜手术”于2017年11月20日来我院治疗。既往体健。其母亲高度近视。术前检查:右眼视力0.02,戴镜矫正视力0.8,左眼视力0.04,戴镜矫正视力0.8。眼压:右眼11.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0 mmHg。验光右眼:-13.00 DS/-3.00 DC×5°→1.0,左眼:-15.00 DS/-3.00 DC×175°→1.0;角膜厚度:右眼480 μm左眼480 μm;前房深度:右眼3.68 mm 左眼3.77 mm,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右眼2909个/mm 2,左眼2743个/mm 2;角膜曲率:右眼K 145.55×179°/K 2 48.08×89°,左眼K 145.67×177°/K 2 49.27×87°;WTW(White To white)双眼11.0 mm;B超提示双眼轴延长,双眼玻璃体混浊.
- 李妍王从毅吴利安吴琼吕雅丽邱伟庆张峰
- 关键词:高度近视散光角膜厚度玻璃体混浊术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