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海根

作品数:11 被引量:421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土地利用
  • 4篇流域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黄河
  • 3篇河流域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篇多沙粗沙区
  • 2篇信息系统
  • 2篇遥感
  • 2篇森林资源
  • 2篇森林资源连续...
  • 2篇沙区
  • 2篇组件
  • 2篇组件式
  • 2篇连续清查
  • 2篇黄河中游
  • 2篇黄河中游多沙...
  • 2篇粗沙
  • 1篇地貌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贵州师范大学
  • 4篇西华师范大学
  • 4篇水利部黄河水...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贵州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广州涉外经济...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黄河水土保持...
  • 1篇北京市水科学...

作者

  • 10篇赵海根
  • 8篇杨胜天
  • 6篇周旭
  • 4篇刘晓燕
  • 4篇罗娅
  • 3篇刘昌明
  • 3篇吴琳娜
  • 2篇王志伟
  • 1篇周秋文
  • 1篇梁耀
  • 1篇马红斌
  • 1篇董国涛
  • 1篇赵长森
  • 1篇杨燕琼
  • 1篇苏引江
  • 1篇刘晓林
  • 1篇宋文龙

传媒

  • 4篇地理学报
  • 2篇水文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南林业调查...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组件式GIS的珠三角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管理系统的研建
当前,以全球变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森林植物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
赵海根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
1982~2010年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无定河流域干旱指数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基于1982~2010年无定河流域的遥感影像、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出潜在蒸散发,进而得到干旱指数,将各气象因子与干旱指数差值进行叠加、逐象元相关分析,得到了无定河流域1982~2010年干旱指数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指数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1982年、2010年干旱指数分别为2.01和2.13,总体趋势是趋干旱的;(2)干旱指数2.0以下的区域迅速减少,2.15以上的区域明显扩张;(3)干旱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显著增加的区域集中于无定河流域中游和下游地区;(4)干旱指数变化同气温、水汽压、净辐射的变化成正相关,同降水量变化成负相关;(5)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干旱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有所不同:林地〉耕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6)土地利用对干旱指数平均值的影响非常微弱,干旱指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
王志伟杨胜天孙影董宝恩赵长森赵海根周旭娄和震刘晓林
关键词: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干旱指数无定河流域
集成了MODIS数据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马莲河流域的应用
近年来,在水资源管理和预测中,水文模型已经日益成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与此同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能够更为有效地反映要素空间异质性变化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现实.在本文中,我们通过集成M...
赵海根杨胜天
关键词:分布式水文模型遥感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渭河段)土地利用对植被盖度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针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薄弱环节,利用MSS、TM和环境星CCD等多源遥感数据,运用相邻图幅递进回归分析消除时相差异后反演植被盖度,人机交互式解译土地利用,研究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渭河段)1978-2010年间3个时期土地利用对植被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植被盖度已显著恢复,植被变化有较强的波动性和异质性;(2)土地利用已发生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有较强的时空分异特征;(3)土地利用转型和渐变均有利于促进植被盖度恢复,但土地利用转型对植被恢复的贡献更突出;(4)土地利用对植被盖度的影响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区域植被持续恢复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优化策略。
杨胜天周旭刘晓燕刘昌明罗娅吴琳娜赵海根
关键词:植被盖度土地利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被引量:122
2014年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c1)、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D)和林草植被变化指数(n等3个指标,基于干湿条件、地貌类型与坡度坡向,由宏观到微观,分析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变化的剧烈程度以及林草植被变化程度,以期为评价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9.19%,高覆盖度草地、有林地、其它林地面积明显增加,低覆盖度草地、农用地面积明显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显著;②空间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35°-38°N的区域,包括黄河以西的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北洛河流域、延河流域、清涧河流域、无定河上中游区,以及黄河以东的沿黄区域;⑧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低覆盖度草地转化为中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转化为高覆盖度草地、农用地转化为其它林地、灌木林地转化为有林地是土地变化的主要类型;④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明显的干湿、地貌和坡度差异,但无明显的坡向差异。
罗娅杨胜天刘晓燕刘昌明宋文龙董国涛赵海根娄和震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地貌坡度坡向
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被引量:269
2014年
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活动程度的重要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是揭示人类活动程度的有效方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北洛河流域1976年、1998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全面分析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1976.1998年和1998-2010年间北洛河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0.61增加到6.66;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减小速度分别从2.00%和2.69%增加到26.20%和23.33%,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前者增加速度从5.93%增到59.68%,后者增加速度从6.59%减小到3.52%。②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都呈现出耕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少部分耕地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特点;③流域各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从-2-1之间,扩大为.27~4之间。证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相互转化;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吴旗县、富县、甘泉、黄陵县和洛川县;而人类活动作用导致的林地面积增大程度远远大于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程度。
吴琳娜杨胜天刘晓燕罗娅周旭赵海根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流域坡面水保措施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选用Landsat TM、环境星CCD、SPOT4和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等多源地学数据,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和修订土地利用与梯田数据,提出用相邻图幅递进回归分析法消除NDVI时相差异后反演植被盖度,构建起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比例、植被盖度均值变化量和有效梯田累计保存面积比例3个坡面特征变化指示参数后,运用综合聚类分析和多要素贡献率模型研究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流域坡面水保措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8-2010年间研究区内流域坡面水保措施变化显著,平均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比例为5.55%,平均林草植被盖度均值增加20.63%,平均有效梯田累计保存面积比例达6.25%;(2)多要素水保措施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流域坡面变化特征主要有7种类型,即植被盖度变化主导型、植被—土地变化主导型、土地—植被变化主导型、植被—梯田变化主导型、梯田—植被变化主导型、梯田面积变化主导型和多要素变化共同主导型;(3)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地貌背景差异,后续研究应结合流域坡面变化特征及其地貌格局来优化配置水保措施,并合理估计水沙模型模拟的敏感性参数。
周旭杨胜天刘晓燕刘昌明周秋文赵海根罗娅马红斌
关键词:坡面水保措施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
基于数据同化技术的延河流域绿水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分别利用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和分布式耗水过程模型(DEPM)对延河流域延安水文站以上区域进行水文过程模拟,并应用拓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对2个模型的绿水(实际蒸散发)模拟结果进行同化处理,从而优化了研究区的绿水量并得出绿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模拟期,DTVGM的月尺度效率系数(NSCE)达到了0.83,水量平衡相对误差为-1.97%,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水文过程;DEPM的水量平衡相对误差为-1.81%,能较好地模拟流域的水量平衡;DTVGM和DEPM模拟的流域2010年平均绿水量分别为378.52 mm和375.55 mm,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与站点观测值比较,DTVGM和DEPM模拟绿水的NSCE分别是0.76和0.59,DEPM的结果具有更多的空间变化信息。同化结果表明EKF算法能综合优化2个模型的模拟结果,同化后DTVGM模拟研究区的平均绿水量为376.34 mm,NSCE为0.78;同化后研究区绿水标准差为40.37mm,比同化前增加了7.79 mm,绿水空间分布体现了更多的空间变化信息,同时,空间分布时格局也更加合理。
赵海根杨胜天周旭
关键词:遥感数据同化绿水延河流域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被引量:2
2010年
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1997-2007三次森林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基于ArcEngine组件、C#语言、ArcSDE空间数据引擎、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和.NET开发环境等计算机技术,设计并开发了符合用户需求和贴近本行业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用户管理、地图基本操作、图层处理、查询统计、属性编辑、专题图、图形编辑和图像输出等功能,能满足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图形、数据更新的要求。本系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的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一个GIS组件式二次开发的应用案例。
赵海根杨燕琼苏引江梁耀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组件式
TRMM3B42降雨数据在渭河流域的应用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运用渭河流域24个气象站点日降雨数据对2001~2012年热带测雨卫星(TRMM)3B42数据在不同子流域、不同降雨强度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精度进行了对比验证,并对比分析了基于TRMM和站点数据的渭河流域降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不同子流域的日TRMM数据比站点观测数据对低值降雨更为敏感,而在极大值降雨数据观测上两者差距较大,月尺度TRMM站点观测数据确定性系数在0.89到0.96之间;两种数据在流域降雨的时空分布上表现一致性,在年内6月中旬~10月初为湿润多雨期,其余月份降雨较少,空间分布呈东南部大,西北部小的格局。
赵海根杨胜天周旭王志伟吴琳娜
关键词:渭河流域TRMM降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