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
- 作品数:15 被引量:164H指数:9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数字技术驱动社区治理的转型研究被引量:17
- 2022年
- 围绕数字技术驱动社区治理何以可能这一核心问题,将数据流转的时空维度带入分析场域,在已有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目标—机制”整合分析框架。数字技术与社区治理互相塑造,通过目标耦合和机制耦合,社区治理体系对数字技术进行了深度吸纳:在多源数据流转和持续整合过程中,技术与治理合作推动了社区协同管理、风险预测预警和精准社区服务等,促成了社区管理与安全事务处置新机制以及服务供给和递送新机制的出现;数字技术与社区治理的耦合过程带动了治理新目标和新机制的“共同生产”,提升了社区治理制度创新能力,数字技术驱动社区治理成为可能。
- 赵欣
- 关键词:社会治理数字技术
- 村民的自组织化与国家意志的介入--基于XH镇“客堂汇”的经验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国家意志介入的策略和程度对于村民自治的实践路径走向有较大影响。研究发现,"客堂汇"之中的国家以"政策在场"、"资源在场"、"服务在场"、"身体在场"的柔性方式介入村民自治的内源性组织力量的发展过程,通过促进传统公共空间与现代社会治理、传统敦亲睦邻文化与现代社区整合、传统议事动员系统与现代协商民主的交融互动,在再造乡土社会的传统资源和推动村民自治的同时贯彻了现代国家的治理意图,达到了比较好的治理绩效,国家的介入可以成为村民自组织化的重要动力。然而,国家介入的程度难以把握造成了村民自组织化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如何在保持村民自组织的自主性与合法性的同时,又使国家的治理意图能够合理地通过村民自治的内源性组织力量渗透进乡土社会,将深刻影响村民自组织的实践方向。
- 赵欣
- 关键词:国家介入传统资源
- 单位社会时期的集体化情境与动员主体再生产——基于华北某大型单位大院的口述史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本文以单位社会时期某大型单位大院的口述史为研究对象,对资源垄断下共同行动的发生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单位虽然对个体的生产和生活资源进行了全面垄断,但是从资源垄断到单位成员的共同行动之间并非存在着直接天然的联系,而是在单位所构建的集体化情境之中,经由去地方化和单位集体仪式的重复、持续的价值集体化过程、多种象征性符号的激励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形成单位集体认同感,并实现动员主体的再生产,从而达成单位共同行动的发生。
- 赵欣
- 关键词:集体化单位社会动员
- 授权式动员:社区自组织的公共性彰显与国家权力的隐形在场被引量:17
- 2012年
- 社区自组织的出现代表着社区新的动员主体的形成,这一主体的动员力量来自于国家授权与社会授权。国家授权为其提供了制度性资源,降低了动员风险,也带来了国家权力的柔性控制与隐形在场;社会授权使其获得了社会合法性,并展现出理性商讨、公共意见形成以及共意构建的公共性特征;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进行了组织内与社区内动员并付诸集体行动,这一动员模式可以被归结为"授权式动员"。授权式动员的理论基础是国家法团主义与公共性理论,面对面理性沟通及社区网络是授权式动员的社会基础,该动员模式体现着对协商民主和共同福祉的价值追求,"授权式动员"是社区自组织的常规化动员模式。
- 赵欣
- 关键词:社区自组织国家授权公共性国家权力
- 社区治理创新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上海市的问卷调查被引量:10
- 2017年
- 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相继开展了社区治理改革。上海从2015年开始贯彻落实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以来,在社区党的建设、居委会自治能力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社区治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社区治理架构不完善、社区治理机制不健全、社区治理方式不丰富、社区治理人才不足等问题。今后深化社区治理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党的建设与社区治理的融合机制、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互动机制、"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工"的联动机制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持续机制。
- 何海兵陈煜婷赵欣汪金龙李晓彬
-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与城市基层治理被引量:5
- 2012年
- 社会资本认知性要素和结构性要素与城市基层治理相互建构,认知性要素的生产,奠定了基层治理的基础,在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确保治理模式的合法性及增加治理主体的内聚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结构性要素的构建确保了基层治理策略的合理性和广泛的公共参与,良性的基层治理有助于社会资本的更新与再生产。两者的良性建构并相互融合,有助于促成从单一主体的政府治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的转变。
- 赵欣
- 关键词:社会资本合作共治
- 迈向福利共享型社会: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逻辑与持续生产机制——基于上海的实践经验研究被引量:8
- 2022年
-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构建福利共享型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国际运动的号召和牵引、国内五年规划所形成的政治势能以及社会福利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所形成的内在动能共同构成了我国开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宏观动力。上海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运动发轫于儿童友好社区实践。本文对上海创建儿童友好社区的整体实践展开分析,尝试在本土情境下优化构建“价值-能力-支持”的制度执行动态分析框架,对儿童友好社区何以建成和何以持续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儿童友好社区是价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内聚融合的结果。国家权威性能力和弥漫性能力共同运作、框架联合和框架共鸣以及生态圈和服务链塑造形成的三股力量牵引价值、能力和支持两两形成的三组关系不断向内聚合及互动转化,成为儿童友好社区持续生产的微观动力。
- 赵欣
- 敦亲睦邻:社区公共空间的分类运行机制与共同体构建被引量:13
- 2014年
- 通过社区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主体、形式、纽带,构成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案例阐释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分类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政治性公共空间依循利益表达、利益平衡、共意达成和合作行动的过程运行;互助性公共空间的运行机制为即时性互助、延续性互惠,在运行之中居民的身体和情感双重卷入,并在此间获得了社会报酬;文化性公共空间的运行机制体现为自我展示、集体娱乐、集体欢腾与社区记忆形成。在各类社区公共空间的运行过程之中是否建构了合适的组织作为载体并持续获得动力来源,从而实现各阶段之间的有效过渡和衔接是影响共同体性质的社区公共空间能否成功构建的关键。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可以以居委会作为各类公共空间的融汇点,促进自发性机制和制度性机制的融合,推进公共空间的分类演化,引导社区公共空间群的形成。
- 赵欣范斌
- 关键词:社区共同体公共空间
- 从指令到赋权:单位社区社会动员的演变逻辑被引量:11
- 2015年
- 单位社区中社会动员的主体从高度聚合于单位到逐渐重聚于社区,其社会化的程度逐渐加深,构成了从"指令式动员"、"指导式动员"到"赋权式动员"的内部演变路径。从结构、组织、话语与认同感四个维度的分析发现,相较于制度变迁的外力,社区成员身份的变化及不同身份主体相互作用构成的内力对于社区变迁的推动作用逐渐凸显,单位社区的变迁由单纯的国家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逐步发展为国家-社会上下互动、双向回应型的制度变迁。基于单位社区的发展规律,构建权力边界更加清晰完善的赋权式动员符合单位社区建设的长期需要。
- 赵欣
- 关键词:社会动员身份
- 目标、权力与领导力:社区建设协同机制的三维向度被引量:12
- 2016年
- 社区建设中存在多元主体协同行动动力不足的困境,从协同优势与惰性视角,沿目标、权力、领导力的逻辑进路分析,我国社区建设协同行动中存在着目标融合困境、权力调适困境和领导力催化困境,制约了协同优势的产生。基于此,可以尝试在社区场域构建融合动力目标机制、动力引擎机制、动力维模机制的社区建设多元协同动力体系,推动多元主体融合性力量的生成,激发内生的、可持续的协同优势。
- 赵欣
- 关键词:社区建设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