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影像
  • 4篇栓塞
  • 3篇动静脉
  • 3篇动静脉瘘
  • 3篇影像学
  • 3篇造影
  • 3篇静脉
  • 3篇静脉瘘
  • 3篇老年
  • 2篇胆管
  • 2篇胆管造影
  • 2篇胆管造影术
  • 2篇血管
  • 2篇胰胆管
  • 2篇胰胆管造影
  • 2篇胰胆管造影术
  • 2篇造影术
  • 2篇栓塞治疗
  • 2篇逆行
  • 2篇肿瘤

机构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唐山市截瘫疗...

作者

  • 17篇赵培荣
  • 7篇程英升
  • 5篇庄奇新
  • 5篇李明华
  • 4篇尚克中
  • 4篇顾斌贤
  • 3篇顾一峰
  • 3篇陈君彦
  • 2篇赵秉辉
  • 2篇常英
  • 2篇张惠箴
  • 2篇李文彬
  • 2篇史继国
  • 2篇李敏
  • 2篇刘振翠
  • 2篇陈巍
  • 2篇杨俊
  • 2篇徐建广
  • 1篇宫凤玲
  • 1篇李梅

传媒

  • 4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钡剂造影检查对诊断胃肠道病变的价值被引量:4
2008年
杨冬生罗海英田晓丽史继国彭振全刘振翠庄奇新赵培荣尚克中
关键词:钡剂造影检查胃肠道
老年绞窄性肠梗阻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分析老年绞窄性肠梗阻的影像学特征,探讨老年绞窄性肠梗阻的影像学诊断。材料和方法:对照分析本院近年来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老年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X线、CT、DSA的影像资料和病理结果。结果:16例老年绞窄性肠梗阻中,血运性肠梗阻8例,肠粘连3例、肠套叠2例、嵌顿疝2例、阑尾包块1例。16例X线立、卧位摄片,均见腹部肠腔扩张,积气、积液,CT有12例见节段性肠壁增厚、黏膜下水肿呈“靶征”,7例见大量腹水。5例行肠系膜动脉CTA多平面重建(MPR)见局部肠系膜动脉分支狭窄变细。2例行DSA见肠系膜上、下动脉纤细、远端分支显示不清。结论:老年性肠梗阻X线见局限性肠壁增厚,CT见肠壁黏膜下水肿呈“靶征”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可能,CTA见局部肠系膜动脉分支狭窄变细或闭塞,有助于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
庄奇新李文彬程英升方淳顾一峰赵培荣赵秉辉尚克中张惠箴
关键词:绞窄性肠梗阻老年性肠梗阻影像学诊断肠系膜动脉肠壁增厚动脉分支
颅内动脉瘤可解脱弹簧栓塞治疗——附28例分析被引量:3
1998年
目的:比较评价 MDS 和 GDC 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材料和方法:28例颅内动脉瘤(宽颈动脉瘤6例,狭颈动脉瘤22例)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治疗,其中 MDS 栓塞9例,GDC 栓塞19例。术后即时和6个月后作血管造影以评价其栓塞效果。结果:28例经血管治疗手术成功26例,失败2例。在用 MDS 栓塞成功的8例中,完全栓塞2例(25%),大部栓塞(栓塞范围>70%)3例(38%),部分栓塞(栓塞范围<70%)3例(38%)。在用 GDC 栓塞成功的18例中,完全栓塞12例(67%),大部栓塞4例(22%),部份栓塞2例(11%)。术后6个月随访血管造影7例,无1例显示动脉瘤再开放。术后血栓形成发生2例,1例2周后完全恢复,另1例留有永久后遗症。1例手术失败,因动脉瘤再次破裂1周后死亡。结论:在狭颈动脉瘤,经血管治疗技术可完全闭塞动脉瘤腔,GDC 的可操作性和治疗效果要优于 MDS。
李明华陈君彦顾斌贤程英升赵培荣陆学胜徐世定
关键词: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CT预估老年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CT特征在预测老年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NENs,且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完整的34例患者。分析肿瘤的CT表现,包括肿瘤部位、长径、生长方式、边缘、密度、强化特点、坏死或溃疡、邻近脏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参照WHO 2010版消化系统肿瘤分级系统标准,将肿瘤的病理分级分为G1、G2、G3级。3组间定量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定性指标采用卡方检验。年龄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G1、G2与G3这3组肿瘤发病年龄、部位、长径、坏死或溃疡、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方式、边缘、强化程度及均匀度、邻近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发病部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预估GI-NEN的病理分级是可行的,可作为治疗的分级依据。
孙文萍李梅孙贞魁袁俊清赵培荣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小肠CT造影对比剂的优选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评价何种对比剂在小肠CT造影时能充分充盈扩张肠管、不易形成伪影,在显示小肠肠腔、肠壁方面最佳.方法:8条健康成年毕格犬麻醉后,插管至十二指肠屈氏韧带以下,静脉注射654-2,经导管注入不同的对比剂:纯水、纯牛奶、10 mL/L泛影葡胺后行MSCT扫描,平扫结束后行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测量肠腔宽度、肠壁厚度,对各组测量及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测量平扫、增强后20 s、30 s、40 s、50 s时肠壁的CT值,测量计算肠腔与肠壁对比程度最好时,肠腔与肠壁密度的CT值差值范围.结果:在肠腔宽度的比较上,纯牛奶组与纯水组、泛影葡胺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8.115,P<0.01),纯水组与泛影葡胺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肠壁厚度的比较上,纯牛奶组、纯水组、泛影葡胺组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纯水与纯牛奶组肠腔、肠壁显示最好,此时肠壁与肠腔密度的差值为69.25±6.28 HU.结论:纯牛奶是较理想的小肠CT造影对比剂,能够充分充盈扩张肠腔,同时能够较好的显示肠腔、肠壁的情况.
宋富珍程英升朱悦琦赵培荣赵俊功赵炳辉
关键词:对比剂
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道引流治疗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2008年
对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引流治疗的168例老年患者(≥70岁)和152例非老年患者(<70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比较,其胆道引流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仅重复手术发生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认为ERCP胆道引流术治疗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巍常英杨俊赵培荣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内镜逆行胆汁淤积
临床未触及肿块的乳腺钼靶X线片内钙化灶的分析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临床未触及肿块但经钼靶摄片发现乳腺内钙化灶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未触及肿块而乳腺钼靶X线摄片发现乳腺内钙化灶的212例乳腺疾病病例,分析其钙化的X线表现及分布部位。结果良性病变181例,多表现为粗大、颗粒状、短棒状钙化;恶性病变31例,多表现为针尖样、泥沙样钙化。乳腺良恶性病变均多发于外上象限。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片对显示钙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钙化的特征可为临床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提供线索。
杨冬生宫凤玲赵培荣洪波刘振翠史继国
关键词:乳腺疾病钙化钼靶摄影
螺旋CT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评估螺旋CT扫描对显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76例经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诊断的胃癌患者,术前行水充盈法螺旋CT三期扫描;CT所见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螺旋CT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显示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达79.2%;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及强化特征有助于阳性淋巴结的诊断。结论:螺旋CT扫描术前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赵培荣庄奇新尚克中丁月根杨哲蒋智铭
关键词:螺旋CT扫描胃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
小肠病变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被引量:2
2013年
小肠位于胃肠道中段,介于胃与结肠之间,长约5~7 m,迂曲而冗长,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发生肿瘤与炎症的几率虽明显低于胃和结肠,但近二十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空、回肠位于胃肠道深部,传统的胃肠镜难以到达。近年来,胶囊内镜(capsulendoscopy)及双气囊电子内镜(double-balloon endoscopy)虽逐步应用于小肠病变的检查,但由于费用昂贵、操作技术要求高,且存在着诸多禁忌证,临床实用性和便利性还不够理想,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开展。X 线小肠钡剂造影、CT影像学检查仍然是临床医师检查小肠病变的主要工具。近年来,随着高场强 MRI 的出现及 MRI快速成像技术的应用,MRI 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小肠病变的检查,在某些领域起到了较理想的效果[1-2]。现就上述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赵培荣杨世塤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小肠病变疾病诊断ENDOSCOPY双气囊电子内镜
肿瘤血管栓塞在脊柱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术前栓塞肿瘤的供应血管后进行脊柱肿瘤切除手术的疗效。方法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 (DSA)对脊柱肿瘤的主要供应血管进行栓塞 ,然后进行肿瘤的切除手术 ,自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8月应用此方法治疗各类脊柱肿瘤共 14例 ,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疗效。结果  14例患者术中发现肿瘤表面供应血管大部闭塞 ,手术时间平均 170min ,平均出血量 72 0ml。经 18~ 36个月随访 ,1例转移性肺癌患者死亡 ,余患者随访时局部肿瘤未见复发 ,植骨融合良好 ,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结论 术前行脊柱肿瘤的主要供应血管栓塞可以明显减少术中的出血量 ,提高肿瘤的彻底切除率。
徐建广朱海波孔维清方淳赵培荣
关键词:脊柱肿瘤血管栓塞DS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