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彦伯

作品数:18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5篇血管疾病
  • 4篇心血管
  • 4篇心血管疾病
  • 4篇抑郁
  • 3篇血性
  • 3篇抑郁障碍
  • 3篇缺血
  • 3篇脑梗
  • 3篇脑血
  • 3篇焦虑
  • 3篇梗塞
  • 3篇梗死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 2篇血管病
  • 2篇血流
  • 2篇血流灌注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机构

  • 17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湖北省中医院
  • 1篇广东省医学会

作者

  • 17篇袁彦伯
  • 8篇王丽娟
  • 8篇郑芷萍
  • 7篇詹国华
  • 4篇王硕
  • 3篇赵洁皓
  • 3篇唐安戊
  • 2篇乔穗宪
  • 2篇张玉虎
  • 2篇周颖玲
  • 2篇陈立光
  • 2篇李东江
  • 2篇周晓红
  • 1篇徐卫平
  • 1篇许经胤
  • 1篇王丽敏
  • 1篇刘新通
  • 1篇万鑫
  • 1篇张祥松
  • 1篇王淑侠

传媒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第九届中国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3)N-NH_3PET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被引量:14
2002年
目的 探讨13 N NH3 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例健康志愿者 ,2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静脉注射13 N NH3 740~ 92 5MBq ,3~ 5min后行T +E二维方式脑血流灌注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图分析和脑皮质标准摄取值 (SUV)半定量分析 ,镜像比值法测量左 /右两侧相应脑区SUV比值 (SUV_r)。其中 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行乙酰唑胺 (ACZ)脑负荷试验 ,观察口服ACZ前后脑区影像、SUV和SUV_r变化。结果 正常左 /右脑区平均SUV_r为0 .99± 0 .15 ,患侧 /健侧 (L/N)比值 <0 .85为稀疏区 ,<0 .7为缺损区。 13例TIA 13 N NH3 PET显像示 7例阳性 ,8例行MRI 2例阳性 ,6例行CT 1例阳性。 7例TIA13 N NH3 PET显像阳性患者发现 2 9个缺血灶 ,平均SUV 1.78± 0 .41,低于对照组 (2 .5 1± 0 .5 2 ,t=8.78,P <0 .0 5 )。脑梗死 (CI)患者共发现 13个梗死灶 ,平均SUV 1.0 5± 0 .2 3 ,明显低于对照组和TIA组 (t =5 .9,P <0 .0 0 1)。 9例ACZ脑负荷试验 ,缺血灶由静息 2 9处增至 3 5处 ,检出率提高 17.1% ;TIA阳性率由 5 3 .8%提高到 62 .5 % ;静息平均SUV_r为 0 .87± 0 .11,口服ACZ后减低至 0 .77± 0 .0 7(t=6.47,P <0 .0 5 )。结论 13 N NH3 PET脑灌注显像安全、无创伤性 。
乔穗宪唐安戊王丽娟刘新通袁彦伯陈立光罗耀武张祥松王淑侠刘斌徐卫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的疗效观察(附8例报告)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内植入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病人的疗效。方法 通过导管介入技术 ,对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并有相应颈动脉高度狭窄的病人 ,用 Wallstent支架行颈动脉成形术。结果 支架植入后 8例病人症状减轻或消失 ,影像学检查显示血管形态恢复正常 ,脑内供血改善。术后均没有严重并发症 ,平均随访半年血管无再发生狭窄。结论 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的病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王硕罗建方周颖玲詹国华袁彦伯王丽娟郑芷萍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经皮血管成形术疗效
脑干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1998年
33例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33~80岁,平均56.5岁。有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3例、风心病2例、脑梗死史3例、TIA 史5例。吸烟史14例、饮酒10例。安静状态下发病18例、活动中发病15例。所有病例都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为延髓梗死8例、桥脑梗死18例、中脑梗死7例。28例好转.
袁彦伯郑芷萍詹国华
关键词:脑干梗塞CTMRI影像学诊断
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障碍的诊治被引量:12
2011年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关系密切,在高血压、冠心痛、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不明原因的早搏和胸痛等患者中普遍存在焦虑、抑郁问题。焦虑、抑郁障碍可能成为诱发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的新的危险因素,而心血管疾病又可能引起或加重焦虑、抑郁障碍,从而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袁彦伯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抑郁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治二尖瓣脱垂心血管事件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发脑血管病(附1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1998年
为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红)并发的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对11例真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1)真红并发脑血管病占同期真红病人的24.4%(11/45),而以脑血管病为首发表现的占54.5%(6/11);(2)真红并发脑血管病以脑梗塞为最多(9/11),且以多发病灶为主,病灶主要分布于额、顶、枕、颞叶,内囊-基底节少见;(3)治疗的关键是迅速降低血粘度,防止脑血管病的进展及再发,强调真红的治疗和复查。
袁彦伯郑芷萍詹国华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并发症脑血管疾病
13N-NH3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氮-13-氨水(13N-NH3)脑血流灌注显像在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其随访研究。方法对8例缺血性脑梗死、10例对照组(无脑血管病史的成年人)。在脑梗死发病1.5~12小时后进行CT检查,并在首次CT检查后...
赵洁皓王丽娟袁彦伯唐安戊李东江郑芷萍
文献传递
^(13)N-NH_3PET脑血流灌注显像早期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探讨氮 - 13-氨水 ( 13 N -NH3 )脑血流灌注显像在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 5例缺血性脑梗死、10例对照组 (无脑血管病史的成年人 ) ,在首次CT检查后 1小时内静脉注射13 NH3 · 74 0~ 92 5MBq ,3分钟后 ,行T +E三维方式脑血流灌注显像 .图象分析采用视图分析及镜像比值法测量左 /右侧相应脑区SUV比值 (SU Vr) .结果 对照组左 /右脑区SUVr为 1.0± 0 .1.脑梗死组SUVr均 <0 .7(比值介于 0 .33~ 0 .6 9,平均 0 .5 1) . 5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共发现病灶 12个 ,明显多于其他影像手段所检出病灶数 .结论 13 N -NH3 PET显像作为一种灵敏度高、定位准确且安全的功能影像学检查手段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李东江唐安戊乔穗宪陈立光许经胤袁彦伯赵洁皓
关键词:^13N-NH3PET脑血流灌注显像缺血性脑梗死
中国汉族人群雄激素受体基因CAG重复数目分布特点及其在肯尼迪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我国汉族人群雄激素受体基因CAG重复数目分布特点及其在肯尼迪病(KD)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RT—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PAGE)和测序等方法对100例男性健康对照及28例临床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的男性患者进行AR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数目分析。结果100例男性健康对照的CAG重复次数范围为15~31次,平均(23±3)次。在28例男性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发现3例患者CAG重复次数大于40次,分别为46、47、47次,此3例患者基因诊断为肯尼迪病,临床上均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四肢乏力,以双下肢近端为主,易疲劳,伴肌痛,肌跳,肌萎缩,血清肌酸肌酶(CK)升高,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可伴雄激素不敏感表现。结论我国肯尼迪病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运动神经元病进行AR基因突变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避免误诊。
张玉虎聂坤袁彦伯万鑫甘蓉赵洁皓黄智恒王丽敏王丽娟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三核苷酸重复基因
脑干梗塞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被引量:2
1998年
过去一般认为,脑干梗塞症状重,预后差,并表现为交叉性神经体征。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对脑干梗塞有了更准确的认识[1]。本文复习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3例脑干梗塞患者,对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有一些新的认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袁彦伯郑芷萍詹国华詹国华
关键词:脑干梗塞影像学诊断
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障碍
<正>焦虑、抑郁障碍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症状重、慢性化、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等特点,是医疗资源的沉重负担。由于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常因各种情绪相关性躯体症状,反复求诊于各临床科室,而成为基层医疗资源的高频率使用者。研究...
袁彦伯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