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翔

作品数:18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会议论文
  • 8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4篇颗石藻
  • 8篇第四纪
  • 6篇古海洋
  • 5篇古海洋学
  • 5篇海洋学
  • 4篇晚第四纪
  • 4篇化石
  • 3篇同位素
  • 3篇化石记录
  • 3篇古海洋学研究
  • 3篇海洋学研究
  • 2篇大洋
  • 2篇东亚季风
  • 2篇碳同位素
  • 2篇南海南部
  • 2篇季风
  • 2篇长周期
  • 1篇氧同位素
  • 1篇中更新世
  • 1篇上升流

机构

  • 18篇同济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8篇苏翔
  • 16篇刘传联
  • 4篇金晓波
  • 4篇梁丹
  • 3篇王良
  • 3篇张洪瑞
  • 2篇俞文晔
  • 1篇孙荣涛
  • 1篇常凤鸣
  • 1篇杨文光
  • 1篇梅西
  • 1篇贺娟
  • 1篇孙晗杰
  • 1篇乔培军
  • 1篇于心科
  • 1篇陈国成
  • 1篇黄恩清
  • 1篇郑洪波
  • 1篇唐正
  • 1篇李铁刚

传媒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第四纪颗石藻与古海洋学研究
<正>近十年来,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钻孔和国际海洋全球变化(IMAGES)柱状样样品的分析,我们对南海第四纪颗石藻化石记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借此探讨了南海第四纪上层海水结构、初级生产力、海洋碳循环的变化以及东亚季风的...
刘传联苏翔梁丹金晓波王良喻文晔张洪瑞
文献传递
南海第四纪颗石藻与古海洋学研究
近十年来,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钻孔和国际海洋全球变化(IMAGES)柱状样样品的分析,我们对南海第四纪颗石藻化石记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借此探讨了南海第四纪上层海水结构、初级生产力、海洋碳循环的变化以及东亚季风的演变机...
刘传联苏翔梁丹金晓波王良喻文晔张洪瑞
海洋酸化对颗石藻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CO2)并释放到大气中。CO2溶于海水,造成海水pH值降低,改变海洋碳酸系统的平衡。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钙化生物构成威胁。颗石藻作为主要的钙化浮游生物,在海洋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培养实验表明CO2浓度上升会促进颗石藻光合作用。而海洋酸化对不同种或不同品系颗石藻钙化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苏翔刘传联
关键词:海洋酸化颗石藻光合作用
颗石藻记录对大洋碳同位素低值事件的响应
苏翔刘传联
中更新世以来西菲律宾海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来自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 profunda的证据被引量:6
2011年
MD06-3050岩芯位于西菲律宾海吕宋岛以东本哈姆高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种属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总颗石的相对丰度,恢复了中更新世以珲该海区的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西菲律宾海区自1040ka以来,温跃层/营养跃层经历了由浅—深—浅—深的长周期变动,可能是由于全球碳库的长周期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大规模调整所致;同时温跃层/营养跃层也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性特征。温跃层变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中布容事件前后呈现出相反的冰期-间冰期变化趋势,认为可能是由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引起。
孙晗杰李铁刚苏翔孙荣涛于心科常凤鸣唐正
关键词:西菲律宾海中更新世长周期东亚季风
晚第四纪南海颗石重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苏翔刘传联Beaufort Luc
南海晚第四纪颗石藻化石记录与上层海水结构变化
苏翔刘传联
南海南部中布容期颗石藻化石记录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750ka以来的颗石藻化石进行了属种鉴定及百分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在480~260ka的中布容期,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降低,而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等桥石类繁盛。同时,这一时期的海水结构发生改变,营养跃层变浅,海水表层生产力增加。研究发现,中布容时期为地球偏心率低值时期;而偏心率值最小时,最适宜颗石藻生长。因此,可以推测这一时期颗石藻群落发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球偏心率的影响。同时,中布容期大洋碳储库发生重大变化,也可能与偏心率引起的大洋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有关。
俞文晔刘传联苏翔
关键词:颗石藻南海南部
南海颗石藻记录对大洋碳同位素低值事件的响应被引量:2
2010年
发生在冰消期时的碳同位素低值事件是晚第四纪以来大洋碳同位素变化的普遍特征。通过对南海北部MD05-2904柱状样(19°27.32′N、116°15.15′E,水深2066m,岩心长度4498cm)930个沉积物样品中颗石藻属种鉴定,发现颗石藻主要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Gephyrocapsa oceanica和Emiliania huxleyi相对百分含量与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变化具有相关性。MIS5期以来δ13C值逐渐变重,颗石藻G.oceanica含量增多,下透光带种F.profunda含量逐渐降低,海水初级生产力升高。对应3次δ13C低值期,颗石藻属种含量都发生明显变化,海水初级生产力出现峰值,说明碳同位素低值事件与浮游植物群落和海洋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颗石藻记录能够为研究大洋碳储库的变化提供依据。
苏翔刘传联
关键词:颗石藻初级生产力
南海的氧同位素3期被引量:33
2008年
以南海北、西、南部3个沉积速率相对较高而且连续的沉积柱状样MD2904,MD2901和MD2897为基础,通过粒度、碳酸盐、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MIS3期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南海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弱暖期,海水表层古温度比相邻的MIS2和MIS4期略高,但是明显比MIS1和MIS5期低。MIS3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气候的不稳定性,发生了多次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在格陵兰冰芯中记录的千年尺度快速气候变化事件(D/O事件和Heinrich事件)基本上在南海北、西、南部都有响应,具有与全球同步的特征。南海MIS3古生产力都显示出较高的特点,这与东亚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部主要受冬季风影响,西部和南部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南海南部MIS3表现出比MIS5更高的古生产力和更强的夏季风强度,这一特点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郑洪波杨文光贺娟梅西陈国成谢昕黄恩清苏翔乔培军
关键词:MIS末次冰期东亚季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