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步芬
- 作品数:19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中西方学者对关系的研究,从关系的定义、对关系的认知、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双方社会与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背后是强大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持续影响力。正确引导和利用好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陈勇胡步芬
- 作为消费社会文学文本的媒介现象——对央视《百家讲坛》的个案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是近年来颇有影响也颇具争议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各种力量斗争、发言的文化空间。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及延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期间的种种困惑和矛盾。作为一个大众传媒时代广义的文学文本,《百家讲坛》栏目充分反射出当代中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与融合、普通百姓对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诉求。
- 陈勇胡步芬
- 关键词:《百家讲坛》精英文化回归生活世界
-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被引量:12
- 2007年
- 基督教的罪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干坏事,它有其自身特殊的含义,同时它与法律意义上的罪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按照美国主流文化的标准而被打造出来的电影《七宗罪》(英文名称Seven)从宗教的角度来解读当代美国社会弊病,充分展示了美国人对基督教的罪的诠释以及对基督教《圣经》的尊崇,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美国社会,其宗教反思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 陈勇胡步芬
- 关键词:基督教《七宗罪》圣经
- Nature杂志涉中科技报道叙事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近年来,Nature加大了对中国科技发展前沿的关注力度,涉中科技报道日益增多。作为一份国际影响力极高的综合性科技刊物,Nature的中国科技报道无疑会对受众的中国认知产生重要影响。Nature在报道中国科技新闻时,采取了多种叙事策略;在传播中国科技发展重大事件的同时,隐蔽、巧妙地建构了一个不同于时政新闻或文学作品来源的中国形象。深入分析这些叙事策略及其建构的中国形象对于帮助读者认清英美科技媒体涉中科技报道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具有现实意义。
- 陈勇胡步芬
- 关键词:《自然》
- 身份焦虑与认同倒错:电影《坠落的审判》的家庭伦理剖析
- 2024年
- 获得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坠落的审判》针对一个家庭的伦理秩序进行了象征意义上的“庭审”,并邀请观众们“扮演”陪审员的角色。个体的欲望与严密的伦理体系之间的矛盾是影片叙事的内在驱动力。在影片中,家庭伦理的失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家庭成员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倒错。影片对以浪漫爱情为基础的家庭模式进行了反思,讨论了“伦理在场”与“情感在场”的思维,并示范了情感沦丧时家庭会遭遇的危机状况。
- 胡步芬
- 关键词:家庭伦理
- “留苏”体验与中央苏区戏剧运动被引量:1
- 2018年
- 苏区戏剧是20世纪30年代苏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戏剧的蓬勃发展与众多参与者的"留苏"体验密不可分,深受其异域"红色"体验的影响,从而给苏区戏剧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内容与形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将世界文化思潮和文化观念与苏区本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践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大众化的要求。深入剖析"留苏"体验对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影响,对于审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苏区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廖莉莉陈勇胡步芬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苏俄
- 延安时期外国记者笔下红色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1936至1947年间,数十位外国记者打破国民党政府的封锁,奔赴延安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地观察采访,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共产党人、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的努力和成效。他们从外国记者的独特视角描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通过与侵华日军、国民党政府进行详细比较,建构了一个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老百姓福祉着想、让人耳目一新的红色中国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一形象在海外得到了积极而广泛的传播与接受。对于21世纪的中国来说,这一形象及其海外传播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 陈勇胡步芬
- 关键词:延安时期外国记者
- 科技传播与形象建构——以《柳叶刀》中国观察为例
- 2024年
- 基于形象建构理论和框架,文章以《柳叶刀》官方网站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的涉中新闻报道和社论为研究对象,从形象建构影响因素和语言与架构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发现《柳叶刀》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建构了一个尊重科学、珍惜生命、制度先进的中国形象。《柳叶刀》在解读中国过程中,充分运用“他说”形式提供信息,通过非隐喻性词汇表达观点,灵活运用隐喻性词汇激活深层架构,传递价值观,这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对外传播质量具有参考价值。
- 陈勇胡步芬
-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色”文化批评
- 2012年
- 色彩与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息息相关。色彩能够唤起人们自然的、无意识反应的联想,并通过人们对色彩的命名将色彩的心理效果抽象化。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偏好。在政治领域,色彩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以红色为例,红色是革命旗帜的颜色,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旗帜的基本色彩。
- 陈勇胡步芬
-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红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人
- 高雅还是低俗?——小说《巴比特》中的美国文化批评
- 2011年
- 《巴比特》是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之一,它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以巴比特为代表的美国中产阶级商人的群体特征及其隐含的美国社会传统与文化。而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野及其背后清教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在巴比特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且在20世纪20年代各种新文化泛滥的背景下,清教主义传统仍然在中产阶级群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巴比特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刘易斯充分、正确地反映了美国的民族特性。
- 陈勇胡步芬
- 关键词:高雅清教主义美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