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在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其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40例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MR检查,采用亮血电影序列、首过灌注序列、延迟增强序列,分析图像质量,观察心肌受累节段,从形态学上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进行分型,测量心肌厚度、心室容积、射血分数;观察室壁运动和首过灌注情况,评价心肌活性,判断是否存在心肌微循环障碍及纤维化。结果40例患者CMR符合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根据心肌肥厚形态特点,将肥厚型心肌病分为4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1例、室间隔型19例、向心型4例、心室中部型6例。CMR检查确诊31例患者出现心肌延迟强化,表现为肥厚心肌内斑片样强化,占心肌肥厚患者的77.5%。2例患者发现心尖室壁瘤。结论CMR一站式成像对于诊断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有独特作用,多平面电影序列能充分显示肥厚心肌节段、范围,有无流出道梗阻,并且可动态观察室壁运动情况;首过灌注及对比剂延迟强化能提示心肌活性,判断心肌纤维化,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成像中的组织追踪技术(CMR-TT)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左心室心肌应变。探索在AMI患者中心肌应变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梗死节段的预测价值。方法:入组27例AMI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例完成CMR检查,运用电影序列及钆对比剂延迟强化序列,通过第3方影像处理软件cvi42分析图像,测得左心室的整体心功能参数、整体及节段的心肌应变值,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M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AMI组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梗死节段的2D短轴径向应变(2D SA Err)、2D短轴环向应变(2D SA Ecc)及3D环向应变(3D Ecc)均较相邻节段、远隔节段明显降低(均P<0.05);梗死节段、相邻节段在2D、3D各个方向上的节段心肌应变值均较正常节段明显降低(均P<0.001);梗死节段的2D长轴径向应变(2D LA Err)、2D长轴纵向应变(2D LA Ell)及3D径向应变(3D Err)均较远隔节段明显降低(均P<0.05)。梗死节段的ROC曲线分析显示,2D SA Err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73,P<0.001)。在预测梗死节段时,3D Ecc敏感性最强,当截点值为-20.14%时,判断相应节段为梗死节段的敏感性达92.5%;而2D SA Ecc的特异性最强,当截点值为-15.68%时,判断相应节段为梗死节段的特异性达86.1%。结论:CMR-TT技术是一项无创的、快速的分析心肌应变的方法。在AMI早期,心肌应变参数可敏感识别心肌功能的受损,有助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预防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