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文超

作品数:20 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文学
  • 3篇思维
  • 3篇文化
  • 2篇艺术
  • 2篇欲望
  • 2篇现实主义
  • 2篇模糊思维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1篇大学课堂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作家
  • 1篇德里达
  • 1篇第一人称
  • 1篇第一人称叙述
  • 1篇第一人称叙述...
  • 1篇都市
  • 1篇都市故事
  • 1篇新文化

机构

  • 17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7篇程文超

传媒

  • 3篇学术研究
  • 2篇文学评论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国文化研究
  • 2篇粤海风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新东方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2
  • 3篇2001
  • 2篇1999
  • 3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面欲望:寻找幸福的策略
1997年
欲望,是人生过程的基本内容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一种重视人生过程的文化,从理论上说,一般不会否定欲望。这里,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们以复杂的表象。二十世纪思想文化史告诉我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反叛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对“禁欲”的反叛,或者说,五四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之一,便是发现它对人的欲望的扼杀。于是思想文化先驱们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古训进行了猛烈抨击。肯定欲望,解放欲望,成为“人的文学”,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一环。
程文超
关键词:个人欲望五四新文化运动程朱理学社会和谐
寻找新的文化支点──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管窥被引量:4
1997年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促成思潮起落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点是内在的、重要的:中国文学在用自己的探索,为中国人寻找新的文化支点。本文从这一角度先后描述了社会批判、人道主义、寻根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逃离后现代的文学探索等从70年代至90年代的一第列思潮。展示了中国又学界在新时期为中华文华重构所作的种种努力。
程文超
关键词:现代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冲击波
作家心态张力与文学演进
1995年
程文超
关键词:文学演进作家心态当代作家中国当代文学他者个人化
共和国文学范式的嬗变——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叙事50年被引量:19
1999年
文章从叙事角度研究共和国 50年来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作者认为 ,50年来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三次高峰 ,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范式。文章通过对叙事模式、叙事者的分析 ,讨论文学范式的嬗变 ,揭示范式背后共和国 50年文化精神的演变轨迹。
程文超
关键词:共和国文学文学范式现实主义叙事模式叙事者
模糊思维:东方智慧之光(上篇)被引量:4
1993年
一、福科们的困境 西方文化发展到后现代,意义消失了,“人”死了。如果走到后现代话语的背后,清醒的人们会看到,这一切并不具有本体论意义:意义,并不一定非消失不可;“人”,也并不一定非“死”不行。然而这一切在西方却一定要发生。世界,本无所谓意义。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赋予它某种意义。人,本是一个自然之子。西方人道主义意义上的“人”,也是一个人造的话语产品。西方人却越来越发现,他们所赋予世界的“意义”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把人带进了深渊;他们创造的理想的“人”,也把自己拖进了陷阱。因此,所谓消解意义,是消解他们曾经赋予的意义,所谓人之死,是他们曾经哺育的“人”
程文超
关键词:模糊思维非理性主义德里达黑格尔中国思维
评彭立勋《美学的现代思考》
1998年
评彭立勋《美学的现代思考》程文超彭立勋教授长期致力于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新时期以来,他陆续出版了《美感心理研究》、《审美经验论》等富有创意的力作,颇得学术界好评。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论文集《美学的现代思考》,更全面地反映了他对当代美学...
程文超
关键词:书评美学研究审美研究艺术
鬼子的“鬼”——说说鬼子三部中篇的叙事被引量:20
2004年
鬼子有些“鬼”。这有点像废话。鬼子不“鬼”,他就不是现在的鬼子了。在我的方言区域,说什么人“鬼”,没有丝毫的贬意,而是表达他有本事、有才华、有智慧等等诸如此类的意思。在这些字眼前面加上一个“鬼”字,说这个人有点儿鬼本事、鬼才华、鬼智慧。
程文超
关键词:鬼子悲悯情怀《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瓦城上空的麦田》
模糊思维:东方智慧之光(下篇)
1994年
三、“非善性”发现:辉煌地走向反面 模糊思维表现在伦理问题上,更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追求。 东西方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都思考过人的认识问题、伦理问题和情欲等人本问题。但在各自的传统中,其思考的重心和主次不同。如果说西方文化是由认识论辐射伦理观,人本主义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则是由伦理观去辐射乃至统帅认识论和人本观。西方思维方式注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自然界的奥秘,讲究在征服自然中得到人的利益,确立人的价值。他们重视认识问题,并沿着解决认识问题的思路去建立伦理模式。因而他们的伦理也是人神二元对立,他们在人之外塑造一个上帝,一个理念,一个绝对命令,以此来完成善的任务。以后发展的人本主义是从这里的反叛,或者说是西方认识论、伦理学的反叛生成。从思维方式角度,可以说西方文化里认识论是幅射中心。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哲人不是科学家,而大多是思想家。他们思考的中心是伦理问题。他们不以如何征服自然为重,而是以思考如何维持社会和谐统一为主。他们琢磨的主要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去解决认识问题和情欲问题。不是由认识去解决伦理,而是由伦理去统帅认识,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我们将在下文论及)则是从这里的反叛生成。不少学者指出?
程文超
关键词:模糊思维认识论审美人生庄子伦理问题人本主义
欲海里的诗情守望──我读张欣的都市故事被引量:26
1996年
欲海里的诗情守望──我读张欣的都市故事程文超1.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人在向西方人学习的脚步中开始了自己的现代性追寻。到本世纪末,西方人对西方文化危机的反思却使中国人突然醒悟:西方之路并不是人类的必然之路。他人之火失去了既有光焰,自己的肉却仍需要煮。寻...
程文超
关键词:欲望主体浪漫诗人第一人称叙述者
叩问当下:文学批评的另类——关于黄树森的意义
2002年
这是一篇早就想写的文章。之所以迟迟未能动笔,是因为我觉得还没有准确地把握住心中的感受。当两部砖头般的《手记·叩问》摆在面前时,我大脑中跳进了“历史”两个字。这是一个人奋斗了大半生的生命的历史,更是广东文学批评几十年历史的一个缩影。读着读着,我发现这历史在跳动,跳动着现实的脉搏。突然,我听到了心中的叩问之声。我明白了,我要写的,不只是这部书,更有被这本书所调动起来的。
程文超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叩问文化现象批评家岭南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