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艳玲

作品数:18 被引量:215H指数:8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主题

  • 10篇医院感染
  • 4篇消毒
  • 3篇依从
  • 3篇依从性
  • 3篇手卫生
  • 3篇手卫生依从性
  • 3篇葡萄球菌
  • 3篇球菌
  • 3篇耐甲氧西林
  • 3篇耐甲氧西林金...
  • 3篇金黄色葡萄球...
  • 3篇护理
  • 3篇黄色葡萄球菌
  • 3篇甲氧西林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3篇病患
  • 2篇毒剂
  • 2篇医务
  • 2篇医务人员

机构

  • 14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17篇白艳玲
  • 11篇李武平
  • 11篇刘冰
  • 9篇孙惠英
  • 6篇闫沛
  • 6篇王蕾
  • 6篇史皆然
  • 6篇李双
  • 5篇付菊芳
  • 3篇宋向阳
  • 2篇翟红岩
  • 2篇于方方
  • 2篇隋丽华
  • 1篇徐丽娟
  • 1篇白燕妮
  • 1篇戴丽文
  • 1篇房宁宁
  • 1篇邾萍
  • 1篇徐修礼
  • 1篇马春丽

传媒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中国消毒学杂...
  • 3篇中国感染控制...
  • 2篇护理学报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手术中手套破损现状调查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了解外科手术操作中手套破损的现状,为预防外科手术中手套破损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月,对某院9个手术室的手术人员进行手套破损情况调查,分析手套破损率、破损部位和原因,以及破损发现方式。结果共调查2 909人次,其中147人次发生手套破损,人次破损率为5.05%;以单只手套计算,5 818只手套中有153只手套发生破损,破损率为2.63%,其中6人次两只手套均发生破损;各专科手术手套人次破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45,P<0.001),其中心脏外科(11.84%)和整形外科(10.78%)手术手套破损率最高。破损部位以掌侧手指多见,主要为食指、拇指、中指;破损原因以缝针、器械等利器损伤为主;手套破损发现方式以术中发现最多,术后肉眼发现最少;各品牌手套破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845,P<0.001)。结论医院应选择产品质量好的手套品牌,同时,根据不同手术类型,制定相应的预防术中手套破损的措施,以减少和预防手术中手套破损的发生。
刘冰付菊芳孙惠英张瑞娜白艳玲李武平史皆然
关键词:外科手术手套破损医院感染医务人员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1年
从生物学特性、感染危险因素、耐药机制、基因分型流行特点、防治方面,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蕾李武平刘冰孙惠英闫沛白艳玲李双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耐药机制基因分型
重症监护病房环境污染状况监测及双链季铵盐消毒时间探索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环境物体表面的污染状况,探索双链季铵盐消毒液最佳消毒间隔时间。方法采用咽拭子采样方法采集ICU患者用品,了解污染程度,并分别设立对照组(清水擦拭组)与实验组(双链季铵盐消毒液擦拭组)及消毒前、消毒后即刻、消毒后4 h、消毒后8 h 4个时刻来探索实验组最佳消毒间隔时间。结果共采集标本137份,合格率为51.8%,污染前4位物品为床栏杆、电脑键盘鼠标、微量泵和监护仪,统计学分析显示实验组最佳消毒间隔时间为8 h。结论应加强ICU物品表面的消毒,建议使用双链季铵盐类消毒液每8 h消毒1次。
白艳玲隋丽华翟红岩
关键词:医院感染消毒
输血科单采治疗室医院感染管理关键点控制
2016年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是指分离和去除患者血液中某些病理性成分,然后废弃或回输其正常成分的一种输血治疗手段,也是医院输血科的一项常规性操作。单采血小板、干细胞等治疗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由于其操作过程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
韩丽霞徐丽娟白艳玲赵欣欣骆群
关键词:医院感染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消毒剂抗性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目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临床分离率逐年攀升,多重耐药菌已经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医疗机构为控制各种细菌感染、切断传播途径,采用各种消毒与灭菌手段,其中包括使用了大量化学消毒剂。
李双李武平闫沛王蕾白艳玲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消毒剂抗性
烧伤创面病原菌定植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分析烧伤后不同时期创面病原菌定植情况及影响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集131例烧伤患者不同时期的创面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其相关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伤后各时期细菌定植情况及影响定植的危险因素。结果烧伤后第3、7、14天,创面细菌定植阳性率逐渐上升,分别为26.72%、61.32%、89.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02,P=0.00)。病区环境、年龄、创面用药、抗菌药物联用、烧伤深度、烧伤类型6方面因素在不同时期对病原菌在创面定植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烧伤后创面病原菌定植率不断增高,多重耐药菌不断增多;对烧伤患者分区管理,合理用药,积极处理创面,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积极预防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闫沛李武平周琴王蕾李双白艳玲
关键词:烧伤病原菌细菌定植创面感染
血液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情况,探讨影响其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合理使用留置针。方法调查血液科2011年3月~2011年7月入院的血液病患者,共使用留置针161例次,了解其留置时间及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使用四格表χ2检验,统计分析得出影响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116例血液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在3d以下者,静脉炎的相对发生率较高;留置时间与患者白细胞<1.0×109/L、血小板<50×109/L、血红蛋白<60g/L、输入化疗药、抗生素及血制品有关。结论对血液科患者应根据患者血象、用药情况合理使用留置针,置管患者应加强护理,提高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白艳玲李武平刘冰孙惠英宋向阳
关键词:血液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护理
206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被引量:32
2012年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前瞻性调查血液科2010年9月—2011年2月入院的206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了解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206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6.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口腔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和粒细胞数目。结论白血病化疗后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临床应密切关注患者血象的变化,及时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尽量缩短其住院时间,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的。
白艳玲李武平刘冰孙惠英闫沛王蕾李双宋向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医院感染护理
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护理进展被引量:20
2011年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白血病化疗患者导致感染最重要的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1.0×109/L;当〈0.5×109/L称中性粒细胞缺乏;〈0.1×109/L时为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据报道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低于0.5×109/L且持续1周以上几乎100%都发生感染,并多具有双重感染,易致患者死亡等特点[1]。
白艳玲刘冰孙惠英闫沛李双王蕾李武平
关键词:白血病医院感染
膀胱冲洗频率与导尿管更换时间对导尿管内腔生物膜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膀胱冲洗、导尿管更换周期对导尿管内腔生物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3-12月对ICU 157例危重患者尿液及导尿管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菌落计数,并采用电镜扫描观察,根据是否进行膀胱冲洗与更换导尿管,分为冲洗组76例,未冲洗组81例;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膀胱冲洗组患者尿培养阳性26例,阳性率34.21%,未冲洗组尿培养阳性27例,阳性率33.33%;导尿管1周更换阳性23例阳性率31.08%、两周更换阳性30例阳性率36.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尿管内腔共培养8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居多,占26.83%;革兰阳性球菌以粪肠球菌居多,占24.39%;当细菌定量≥10 000/μl时,导尿管内腔均形成成熟的生物膜。结论膀胱冲洗不能抑制导尿管内腔细菌定植和预防生物膜的形成;危重患者两周内可不更换导尿管,但当尿沉渣尿细菌定量≥10 000/μl时需更换导尿管。
袁展望李武平史皆然付菊芳刘冰孙惠英白艳玲杨凡
关键词:膀胱冲洗菌落计数生物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