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利

作品数:39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文学
  • 7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翻译
  • 5篇创伤
  • 3篇空间性
  • 2篇电影
  • 2篇叙事
  • 2篇译本
  • 2篇身份
  • 2篇身份认同
  • 2篇诗歌翻译
  • 2篇女性
  • 2篇主义视角
  • 2篇字幕
  • 2篇字幕翻译
  • 2篇伍尔夫
  • 2篇小说
  • 2篇美学
  • 2篇福克纳
  • 2篇《上海孤儿》
  • 1篇大写
  • 1篇到灯塔去

机构

  • 33篇内蒙古工业大...

作者

  • 33篇王晓利
  • 4篇刘爽
  • 3篇张海燕
  • 2篇郭萌
  • 2篇杨燕翔
  • 2篇达布希拉图
  • 2篇王佳
  • 1篇崔洁
  • 1篇王佳敏

传媒

  • 5篇今古文创
  • 3篇牡丹江大学学...
  • 2篇北京第二外国...
  • 2篇柳州职业技术...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复旦外国语言...
  • 2篇内蒙古财经大...
  • 1篇中国市场
  • 1篇电影文学
  • 1篇阴山学刊
  • 1篇吉林广播电视...
  • 1篇兰州教育学院...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海外英语
  • 1篇英语广场(学...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湖北函授大学...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语文学刊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6
  • 8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黑一雄作品中的高科技
2021年
石黑一雄在其多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高科技元素,如能代表人类科技发展到顶端的核技术和克隆技术。人类利用高科技为自己服务,社会生活变得更高效、更快捷,但这些高科技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石黑一雄所要揭示的,并且指出这些高科技也会带给人类无法弥补的创伤。本文剖析了石黑一雄作品中的高科技元素,从他所受到的影响出发,分析其创作意图。
王晓利
关键词:克隆创伤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袁中郎的瓶花》汉译本
2021年
中国传统美学与翻译学的联姻所形成的翻译美学理论体系,蕴含着恒久的精神内涵与美学价值,对指导翻译实践具有特殊的意义。《袁中郎的瓶花》一文选自林语堂英文散文集《生活的艺术》,其文学语言平实、富有哲理性,描绘了生活的理想状态,美学特质主要以“闲适”为主。翻译家越裔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语言符号的准确解码、体察原作的审美理想,结合本身的情、知、才、志等,从词语层、句子层和意象层,将原作的美学价值再现于译本中。
高茹王晓利
关键词:翻译美学审美再现
中日期刊关于石黑一雄的研究与对比分析
2024年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在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国学者对他的研究骤增。而在他的母国日本,对他的研究状况还不被我们所了解。在中国与日本两国最大的检索系统分别收集石黑一雄所有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总体研究到各部作品分别研究,从共同研究主题到分别的研究特色出发,对比分析两国研究者对石黑一雄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晓利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城南旧事》英译本分析
2022年
《城南旧事》是一部中国当代小说,作者是林海音。小说以儿童视角介绍了主人公英子的故事,语言充满了浓厚的文化色彩。社会符号学对翻译来说具有很大的实际指导意义。该文以社会符号学为翻译理论基础,对《城南旧事》中方言、修辞以及文化负载词等的翻译进行解读,分析出《城南旧事》中案例的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的传达方式有所不同。经《城南旧事》中英文语言的比较与分析,该文得出以下结论:翻译指称意义时不应该只关注到字面意义的层面,还应该考虑到原文的语言环境。该文从三个层面探讨言内意义的传达。翻译言内意义时,需注意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如顶真,回环,比喻,夸张,对偶。在传达语用意义时,应考虑到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李梦钰王晓利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城南旧事》文学翻译
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中时间的空间性被引量:2
2014年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伍尔夫十分关注作品的时间、空间问题,尤其是心理时空的挖掘和展现。在她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意象的相互叠加和参照、叙事时间的特殊处理、独特的结构手段的使用,使心理时间被赋予了空间性。
崔洁王晓利
关键词:伍尔夫《墙上的斑点》心理时间空间性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追风筝的人》被引量:2
2014年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英文作品,也是影响美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即从民族伦理、宗教伦理和家庭伦理三个伦理视角来解读阿米尔的背叛。从历史角度对阿米尔的背叛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让读者了解和认识阿富汗这个国家特殊的普什图民族和哈扎拉民族之间的民族伦理,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宗教伦理及国家的多灾多难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畸形的家庭伦理。
张海燕王晓利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民族伦理宗教伦理家庭伦理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文体解析
2015年
艾米丽·狄金森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她创作的诗歌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主题鲜明,观点独到,是探索美国人灵魂不可或缺的一笔宝贵资源。在这些诗歌中,以死亡为主题的约有六百多首,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以往对该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死亡主题的分析上,本文将从文体学角度,通过分析该诗的文体特点探究其魅力所在。
马召攀王晓利
关键词:狄金森破折号
从叙事者迁移角度评析《奇幻人生》
2021年
《奇幻人生》这部影片看似讲述主人公的奇幻遭遇,实则透过现象,反映了商品社会下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叙事迁移理论,对电影中叙事者在不同故事世界之间的迁移现象进行分析,力图展示叙事迁移所揭示出的不同层次的控制,最终深入体会叙事者迁移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体味耐人寻味的叙事魅力。
杨凯祺王晓利郭萌
关键词:叙事者
汉字对庞德诗歌翻译和创作的影响
2015年
庞德是20世纪美国现代派诗人,对汉字情有独钟。庞德早期对汉字了解甚微,后来研究了费诺罗萨的手稿,最后把从汉字中获得的灵感应用到诗歌的翻译和创作当中。汉字像一条纽带一样,联系了中西方诗歌的特点,促进了庞德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庞德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入手,介绍庞德如何从汉字中受到启发,运用汉字之美,来完成自己的诗歌翻译和创作。
刘爽王晓利
关键词:汉字自然美诗意美意象美
试论《玻璃之城》的空间建构
2015年
《玻璃之城》中多次涉及空间问题,并在特定的空间中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主要从自我空间、城市空间以及乌托邦式的空间来对其主题进行分析。其中,自我空间主要表现了人物处在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城市空间主要描述了人物由于在城市中迷失自我而游离于死亡边缘的生存状态;乌托邦空间则是人物在追本溯源、寻找和谐统一的人类生存空间。
刘爽王晓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