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益农

作品数:43 被引量:345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中尺度
  • 10篇数值模拟
  • 10篇值模拟
  • 5篇中尺度对流
  • 5篇中尺度对流系...
  • 4篇数值模拟研究
  • 4篇飑线
  • 4篇梅雨
  • 4篇雷达
  • 3篇多普勒
  • 3篇多普勒雷达
  • 3篇气候
  • 3篇气旋
  • 3篇热带
  • 3篇周期
  • 3篇暴雨
  • 3篇春季
  • 2篇单多普勒雷达
  • 2篇东北部
  • 2篇预报场

机构

  • 41篇南京大学
  • 5篇安徽省气象局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江苏省气象局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江苏海事职业...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安徽省气象信...
  • 1篇海门市气象局
  • 1篇南京市气象局

作者

  • 43篇潘益农
  • 6篇王元
  • 4篇王东勇
  • 4篇周昆
  • 3篇赵坤
  • 3篇王亦平
  • 3篇何建中
  • 3篇伍荣生
  • 3篇陆菊中
  • 3篇汤剑平
  • 3篇潘玉洁
  • 3篇郭亚娜
  • 2篇束宇
  • 2篇赵鸣
  • 2篇李翀
  • 2篇江静
  • 2篇苏炳凯
  • 2篇宗培书
  • 2篇张熠
  • 2篇朱红芳

传媒

  • 12篇南京大学学报...
  • 11篇气象科学
  • 4篇气象学报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大气科学
  • 1篇气象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西部科技
  • 1篇2005年中...
  • 1篇第七次全国动...

年份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1篇1998
  • 3篇1994
  • 2篇1993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局地气候效应被引量:14
2013年
利用WRF模式和1985年、2005年环太湖区域的土地利用资料,模拟了环太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局地气候效应,并从陆面过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城市扩张区域净短波辐射通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感热通量增大,潜热通量减小。近地面水平风场在城市化地区风速减小,在城市化带方向上形成狭长的动能衰减区域。湖陆风和城市热岛环流增强,城市化地区向上垂直速度增大,积云性降水增多。老城区和郊区下沉运动增强,对流受到抑制,积云性降水减少。层云降水的改变,集中在层云降水的大值区,且多呈带状分布。总降水在城市化区域增强,在老城区和郊区减少,积云性降水占总降水的比值增大。在土地利用没有变化的区域,降水的改变与地表能量通量的改变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吻合。
刘振潘益农张润森濮励杰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WRF模式陆面过程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梅雨洪涝灾害成因与规律的探讨被引量:10
1998年
本文根据里下河地区建湖、兴化、盐城、宝应和阜宁共5个代表站,对1954-1993年共40年的梅雨期降水量和西太平洋副高脊线、588位势什米的西脊点等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与梅雨期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暴雨频发和雨带稳定在里下河地区有关,而后者又与副热带高压活动特点以及西风带环流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上述5个代表站梅雨量、副局脊线的所在纬度和588位势什米特征线西脊点的功率谱,得出了2-3年、5年和12年的准周期变化,为预测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的变化趋势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陈家华陆菊中潘益农黄万春
关键词:梅雨洪涝灾害
近海台风短临预报技术
王元江静诸葛小勇明杰赵坤陈宝君宋金杰丁爱军潘益农舒守娟张熠
该项目属于资源与环境类别中的气象学与天气预报技术领域。台风是影响中国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之一。当前对台风的发展规律和演变机制虽取得了较广泛的认识,但是对台风、特别是近海台风的结构、强度及其影响下的风雨分...
关键词:
关键词:近海台风短临预报
土壤含水量改变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2011年
中国南北方水土资源配置不合理,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本文用两层嵌套的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及其耦合的陆面过程模式,研究调水对局地气象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实施南水北调后,春季和夏季北方地区土壤含水量增加、累积降水量增加,地表温度降低。夏季的土壤含水量、地表温度、累积降水量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春季。另外干燥的土壤环境条件,对气象环境的改变更明显。春季和夏季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区域、地表温度的降低的地区都不只局限于南水北调受水区,而是散布到周边地区。另外还可以看出,在土壤含水量未改变的地区有明显的降雨量增加,最大降雨量增加区域与土壤水份的变化中心区域不重合。
郭亚娜潘益农
关键词:南水北调土壤湿度数值模拟
改进的AHP在县域尺度暴雨洪涝风险评价的应用被引量:16
2014年
以淮河流域为例,选取降水、土地利用、经济、人口等指标作为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标,利用信息熵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的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并应用于县域尺度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部高、北部低,东西高、中部次之的形态。(2)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得到的高风险区比传统方法的面积减少,市县个数下降,而次高风险区、中风险区、次低以及低风险区面积比之传统方法均有增加。同时风险平均值升高,导致受灾程度可能加大。(3)改进方法得到的岳西县风险等级由高风险区降为次高风险区,低于金寨县风险等级。宿州市风险等级由次高风险区降为中风险区,较灵璧、泗县风险低,与实际情况更为相符,提高了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精度。
戴娟潘益农刘青唐怀瓯
关键词:洪涝层次分析信息熵
红外云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自动识别被引量:13
2010年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夏季造成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高时空分辨率的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是监测MCS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对MCS的普查是通过对打印出的增强显示的红外云图进行人工对比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自动识别方法来普查MCS.和已有的人工普查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可移植性强的优点,这就为准确的研究MCS的冷云盖面积、长轴长度、形状、地理分布、生命史日变化等的统计特征提供了机会,给MCS的气候学特征和区域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机会.新方法适用于GMS、风云、GOES等不同格式的静止卫星资料,在具体应用时只需将数据处理这一块的程序加以修改.本文中以GMS-5原始数值资料为例介绍新方法的原理.首先通过轮廓编码的方法来查找和计算某一时次云图上的MCS轮廓,再通过系统查找法来追踪系统,最后判断该系统是否满足MCS的标准.以1999年GMS-5资料为例进行的抽样普查表明,新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和快速的普查到MCS,α尺度系统的误差率为每个系统0.191处,β尺度系统的误差率为每个系统0.101处.新方法为MCS的普查提供了一个新的快速可行之路,但新方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束宇潘益农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自动识别
中尺度对流涡旋(MCV)近30a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中尺度对流涡旋(MCV)是近30 a来中尺度气象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经过近30 a的模拟和观测研究,MCV的理论已逐步完善。由于MCV自身的一些特征,MCV可以被看做是联系小尺度的对流活动和大尺度的天气系统的纽带。近十几年来,一些学者已成功地运用MCV来解释有组织的对流活动对热带气旋形成和爆发性温带气旋形成的作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入手,介绍MCV近30 a来的研究进展。
王金鑫潘益农束宇吴文华
关键词:MCVTCEEC梅雨锋
梅雨异常与季风区大尺度环流异常的探讨被引量:3
1993年
利用1973—1979年热带地区 u、v 格点资料和1980—1986、1991等年 ECMWF 资料,着重对亚洲季风区大尺度环流系统变异与梅雨异常进行了探讨.结果指出:1.孟加拉湾南部海域越赤道偏南气流的存在和强弱变化是判断梅雨季是否出现异常旱涝的关键.2.梅雨季内出现区域性的持续性暴雨时,赤道附近的纬向环流将发生个一次大调整.3.中国南方夏季风活跃程度,对判断该年梅雨异常旱涝有一定指示意义.
陆菊中潘益农
关键词:梅雨季风大气环流环流异常
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区域气候模式被引量:6
2001年
把近地层引入到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中(简称为RCMC1),用该模式及 1991年梅雨期间的观测资料作了3组模拟试验,并同实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区域气候模式中引入近地层后,能够更合理的模拟出地表及植被同大气之间的感热和潜热通量输送,从而改善模式模拟的月降水及月平均地面温度的分布。10层的RCMC1比18层RCM具有更优的模拟气候的能力,且一个模式天的计算量节省 227s。
汤剑平苏炳凯江静赵鸣潘益农Fu Congbin符淙斌
关键词:近地层区域气候模式NCAR梅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结果检验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响水24h降水量达到800mm。文中所用的模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研制的一个三维非静力可压缩数值区域预报模式ARPS(V5.2)。采用了3层单向嵌套网格,Domain1中心取为(27.5°N,117.5°E),格距45km,格点数为75×75;Do-main2中心取为(31.5°N,119.5°E),格距15km,格点数为140×140;Domain3中心取为(33.5°N,119.5°E),格距5km,格点数为180×180;垂直方向分为35层,垂直格距为625m。所利用的资料为:2000年8月29—31日每日4个时次(00、06、12、18时)1°×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713雷达资料、GMS-5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物理过程选用简单冰相方案,Kain和Fritsch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逐时的卫星云图、713雷达图像进行数值反演,结合探空资料反演出暴雨中深对流系统的水汽三维分布情况,通过三维同化系统ADAS处理,同化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再用ARPS模式进行数值积分,从8月29日08时开始到31日08时结束,积分48h。并结合雷达资料、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等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RPS较好地模拟了在台风移动的左前方、在高空槽与副高之间出现的中尺度强暴雨区,模拟降水区及暴雨中心位置与实况较为一致。利用模拟大气中的水物质模拟了雷达回波,与实际雷达回波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过程中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4条对流带的交汇点在响水附近。并将模式模拟的T-lgp图与实际T-lgp图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不稳定性。持续的高空风垂直切变为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动能,造成对流系统斜压发展,有利于降水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地点。由于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因此可以利用模拟结果作为对该暴雨过程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王亦平陆维松潘益农王元
关键词:特大暴雨数值模拟雷达回波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