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凤
- 作品数:36 被引量:149H指数:8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 FAK靶向RNAi重组体的构建及其抗多细胞球体形成效应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构建RNA干扰(RNAi)重组体抑制黏着斑激酶(FAK)表达,并探讨其对结肠癌多细胞球体(MCSs)形成的影响。方法针对FAK 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的含有短发卡的寡核苷酸序列及其对照序列,经退火后插入pGenesil-1中构建重组体。经双酶切鉴定和DNA测序后,用脂质体2000将其转染结肠癌HT29细胞,并用G418稳定筛选,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前后FAK在HT29内的表达变化,并作细胞悬浮培养观测靶向干扰FAK对MCSs形成的影响。结果双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插入序列完全正确;靶向干扰FAK后,其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显著下调(79.20±2.97)%和(78.47±4.39)%,且细胞不易聚集形成MCSs。结论成功构建FAK靶向RNAi重组载体,显著地抑制FAK表达,并能有效地抑制MCSs的形成。
- 陈玉英向浏欣杨黎潘凤蒋金妍陈克力梁后杰
- 关键词:黏着斑激酶RNA干扰
- 结直肠癌中FAK、FAK pY397、Akt、NF-κB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检测黏着斑激酶(FAK)、磷酸化FAK(FAK pY397)、Akt和细胞核因子(NF-κ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4例结直肠癌组织与1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FAK、FAK pY397、Akt和NF-κB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FAK、FAK pY397、Akt和NF-κB的阳性率分别为82.43%、45.95%、52.70%和59.46%,除FAK pY397外,FAK、Akt、NF-κB均与正常结肠壁组织表达的差异显著(P<0.05)。FAK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不受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及位置、Dukes分期的影响。Akt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NF-κB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有关(P<0.05),并且Akt、NF-κB表达与FAK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FAK、Akt、NF-κ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均高表达,且Akt、NF-κB表达与FAK有显著正相关性,提示生存信号传导通路FAK/Akt/NF-κB在结直肠癌的发生、演进中起重要作用。
- 陈玉英陈克力潘凤杨黎李建军向浏欣何建明梁后杰
- 关键词:黏着斑激酶AKT结直肠癌
- NF-κB信号通路介导结肠癌多细胞耐药的作用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NF-κB信号通路在结肠癌HT-29细胞多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液体重叠培养系统和常规贴壁法对HT-29细胞进行三维(3D)和单层(2D)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3D培养的HT-29细胞形态,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电泳迁移率改变测定法(EMSA)测定3D和2D培养细胞中NF-κB的活性差异。将3D培养细胞分为两组:3D组(培养液中不加干扰因素)和3D+SN50组(培养液中加入50μg/ml SN50处理24h),采用EMSA测定两组NF-κB活性差异,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并对蛋白条带的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外生半径测定法测定3D培养细胞对氟尿嘧啶的敏感性。结果3D培养的HT-29细胞悬浮生长,细胞相互聚集增殖形成多细胞球,中心为坏死区,周围由多层异型性细胞组成,外围细胞PCNA阳性染色明显。与2D培养细胞相比,3D细胞中NF-κB活性条带颜色较深。EMSA显示3D+SN50组NF-κB活性较3D组低,TUNEL法显示3D组细胞凋亡率(8.71%±0.73%)较3D+SN50组(15.75%±1.02%)明显降低(P<0.01)。3D+SN50组和3D组中,Caspase-3活化片段光密度值分别为126.79±13.48和87.24±10.68(P<0.01),Bax蛋白为129.73±15.28和89.26±14.31(P<0.01),Bcl-2蛋白为97.27±12.63和131.24±14.53(P<0.01)。结论NF-κB活性升高是导致结肠癌HT-29细胞多细胞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调控有关。
- 李建军潘凤黄海辉胡绍毅边志衡梁后杰
- 关键词:结肠肿瘤NF-Κ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质类
- XPG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铂类药物疗效相关的研究
- 目的:探讨XP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晚期结直肠癌奥沙利铂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以奥沙利铂为主化疗的105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开始前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LDR方法检测XPG基因三个SNP位点-...
- 陈建芳李建军蒋金妍邹岚裴莉潘凤梁后杰
- HT29细胞黏着斑激酶表达与其对5-氟尿嘧啶敏感性的关系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构建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RNA干扰(RNAi)表达载体以抑制黏着斑激酶(FAK),检测FAK沉默后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利用针对FAK基因的特异性寡核苷酸序列及对照序列构建重组体,酶切并测序鉴定,用脂质体2000转染细胞,G418筛选。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干扰前后细胞内FAK的表达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对5-FU敏感性的变化。结果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插入序列完全正确。靶向FAK干扰后,免疫组化显示FA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RT-PCR显示FAKmRNA的表达下调了76.94%,MTT显示HT29细胞对5-FU敏感性较其他组显著提高,IC50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成功构建靶向FAK的RNAi载体并有效抑制了FAK的表达,后者显著提高了HT29细胞对5-FU的敏感性,为寻求新的基因治疗方法提供了可能。
- 陈玉英杨黎潘凤梁后杰
- 关键词:黏着斑激酶结肠肿瘤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淋巴管内皮细胞骨架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r,恩度)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磁珠分选小儿包皮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并在光镜下观察和采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检测。设立对照组和恩度实验组,应用免疫荧光法和体外三维培养法来判定恩度对淋巴管内皮细胞有无抑制作用。结果:恩度实验组淋巴管内皮细胞骨架中微丝排列极性减弱或消失,微管无明显改变。恩度实验组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形成管状分支数量及管状结构形成能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和体外成管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欧娟娟潘凤吴峰童晶涛陈克力梁后杰
- 关键词:淋巴管内皮细胞淋巴管生成
- 结肠癌组织HMGB1和VEGF-D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3~2005年手术切除的70例结肠癌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肠癌组织HMGB1和VEGF-D的表达情况,同时对两者行相关性分析。HMGB1作为干预因素,检测经HMGB1刺激后结肠癌细胞HCT116中VEGF-D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HMGB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9%,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83.3%,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5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D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0%。HMGB1表达与VEGF-D表达呈正相关。结肠癌细胞HCT116中VEGF-D mRNA的表达受HMGB1的影响。结论:HMGB1可能通过诱导结肠癌组织中VEGF-D的表达,从而促进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 李焱何建民潘凤李建军梁后杰
-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VEGF-D淋巴管生成淋巴道转移结肠癌
- 阻断己糖激酶-Ⅱ基因表达对结肠癌化疗的影响及其机制
- 2009年
- 目的:观察阻断己糖激酶-Ⅱ(HK-Ⅱ)基因表达对结肠癌LoVo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质粒介导的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法特异性阻断HK-Ⅱ基因表达。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RNA干扰效应。MTT法检测氟尿嘧啶(5-FU)和奥沙利铂(L-OHP)对LoVo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底物比色法测定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胸苷酸合成酶(TS)表达变化。结果:RNA干扰技术特异性下调结肠癌LoVo细胞HK-Ⅱ基因表达,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72.1%和71.2%。阻断HK-Ⅱ基因表达后,结肠癌LoVo细胞5-FU和L-OHP的IC50值分别为(4.70±0.40)μg/ml和(6.27±0.59)μg/ml,均明显低于正常培养细胞的(11.93±0.15)μg/ml和(9.77±0.60)μg/ml(P<0.01);与正常培养细胞相比,RNA干扰的LoVo细胞caspase-3活性明显增高,TS蛋白表达下降。结论:阻断HK-Ⅱ基因表达可能通过活化caspase-3和降低TS表达的途径来增加结肠癌LoVo细胞化疗敏感性。
- 彭秋平潘凤边志衡李建军周进明周琪梁后杰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己糖激酶糖酵解RNA干扰化学治疗
- 透明质酸酶增强5-FU对结肠癌抗癌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yase)在氟尿嘧啶(5-FU)对裸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影响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18只雄性裸小鼠左侧腹壁皮下移植三维培养人结肠癌HT-29细胞,随机分为6组,每组3只:Ⅰ组(对照组)、Ⅱ组[Hyase200U/(kg.d)]、Ⅲ组[5-FU30mg/(kg.d)]、Ⅳ组[Hyase50U/(kg.d)+5-FU30mg/(kg.d)]、Ⅴ组[Hyase100U/(kg.d)+5-FU30mg/(kg.d)]和Ⅵ组[Hyase200U/(kg.d)+5-FU30mg/(kg.d)],Hyase于肿瘤细胞移植处第1、5天皮下注射,5-FU于第1~5天右侧腹腔注射。每周以游标卡尺测定瘤体最长径和最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和抑瘤率,第6周杀鼠称瘤重,取瘤组织行HE染色,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瘤组织中E-钙黏素(E-cadherin)、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并对蛋白条带的光密度(OD)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裸小鼠均成功移植皮下肿瘤,与对照组(Ⅰ组)比较,单纯Hyase治疗组(Ⅱ组)肿瘤体积减小不明显(P>0.05),单纯5-FU治疗组(Ⅲ组)自第3周开始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而不同剂量Hyase联合5-FU治疗组(Ⅳ、Ⅴ、Ⅵ组)瘤体积减小更明显(P<0.05);与单纯5-FU治疗组(Ⅲ组)比较,第3周开始联合治疗组(Ⅳ、Ⅴ、Ⅵ组)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第6周Ⅱ~Ⅵ组抑瘤率分别为6.8%、17.5%、34.1%、46.3%和56.6%;Ⅲ~Ⅵ组瘤重均低于Ⅰ组(P<0.05或P<0.01);Ⅱ、Ⅳ、Ⅴ、Ⅵ组瘤组织内E-cadherin和ICAM-1蛋白条带OD值均较Ⅰ组有不同程度减低,而NF-κBp65蛋白条带OD值在各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透明质酸酶可能通过抗细胞黏附在结肠癌化疗中具有增敏作用。
- 李建军黄海辉潘凤边志衡胡绍毅梁后杰
- 关键词:透明质酸酶氟尿嘧啶结肠癌
- 青蒿不同溶剂萃取粗提物对结肠癌HT-29、LoVo细胞NF-κB活性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溶剂萃取青蒿的粗提物对结肠癌HT-29和LoVo细胞的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寻找青蒿中对结肠癌细胞NF-κB活性有作用的萃取相。方法:分别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对青蒿水煎液进行萃取,并将萃取得到的粗提物分别处理结肠癌HT-29细胞和LoVo细胞,提取核蛋白后采用凝胶阻滞分析(EMSA)方法对NF-κB活性进行测定。结果:青蒿水煎液氯仿萃取相对HT-29细胞和LoVo细胞的NF-κB活性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其它各萃取相对两种细胞NF-κB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不同溶剂萃取青蒿水煎液中,氯仿萃取相粗提物对结肠癌HT-29细胞和LoVo细胞的NF-κB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 潘凤陈玉英杨黎边志衡梁后杰
- 关键词:青蒿结肠癌核因子-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