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春毅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脊髓
  • 4篇压迫性
  • 4篇诱发电位
  • 4篇体感
  • 4篇体感诱发电位
  • 3篇慢性
  • 3篇脊髓压迫
  • 3篇病理
  • 2篇置换术
  • 2篇全髋
  • 2篇全髋关节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置换术
  • 2篇脊髓压迫症
  • 2篇功能评价
  • 2篇关节
  • 2篇关节置换

机构

  • 9篇香港大学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北京体育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温春毅
  • 5篇龙厚清
  • 4篇刘少喻
  • 4篇吕维加
  • 4篇胡勇
  • 3篇李佛保
  • 3篇李广盛
  • 2篇王挺
  • 1篇吴富源
  • 1篇忻振凯
  • 1篇谢文翰
  • 1篇徐斌
  • 1篇邓廉夫
  • 1篇刘宁
  • 1篇熊开宇
  • 1篇高维纬
  • 1篇曲广运
  • 1篇潘浩波
  • 1篇王琳
  • 1篇王博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沈阳体育学院...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第二届中华骨...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生物活性骨水泥的孔隙率与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早期位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新型生物活性骨水泥即含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Sr—HA)与传统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对假体固定的效果。[方法]从2008年5月~2009年12月在香港玛丽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例(10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Sr—HA骨水泥与PMMA骨水泥固定股骨柄,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使用放射立体照相测量分析技术(RSA)测量股骨柄相对于股骨的位移,记录Harris髋关节评分,并于实验室使用显微CT扫描测量两种骨水泥的孔隙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无血管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RSA结果显示Sr—HA组有3例假体的下沉均超过1mm,而PMMA组假体的下沉全部在1mm以内。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在术后均有明显改善。显微CT扫描结果显示Sr—HA骨水泥的孔隙率高于PMMA骨水泥,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含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相对较高的孔隙率可能是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位移的原因。
王挺温春毅区广运吴富源忻振凯黄石书吕维加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生物活性骨水泥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问题与思考
1.引言迄今为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仍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假体固定的金标准[1].然而PMMA骨水泥固有的生物惰性使之与假体和骨之间均无法形成有效的化学键,因此不可避免的导致假体松动和失效[2].含锶生物活...
王挺潘浩波温春毅曲广运吕维加
我国骨科基础科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2009年
邓廉夫温春毅吕维加
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症大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症动物模型。方法 20只SD大鼠经颈后路手术、于C5~6水平椎板下植入吸水性聚氨酯胶片,植入体内逐渐吸水胀大,形成对脊髓的慢性持续压迫。术后6个月,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微焦点CT(Micro-CT)、组织学(H-E染色)和组织化学(LuxolFastBlue,LFB染色)等检测。结果 20只造模大鼠脊髓侧后方出现明显压迫性形态学改变,Micro-CT显示脊髓灰质和白质扭曲变形,14只出现SEP异常,其中波幅减低5例、潜伏期延长5例、二者均异常4例。SEP反应异常者与正常者组织学、组织化学比较,脊髓后索髓鞘染色显著减少(102±13vs.138±7;P<0.05),脊髓后索的对比剂密度有显著性差异(98±5vs.88±6;P<0.05),后角内神经元也明显较少(23±8/mm2vs.27±6/mm2;P>0.05);造模大鼠脊髓出现基质海绵样变和静脉扩张、血管增生。结论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稳定性好、成功率高、评价指标完整的慢性压迫性脊髓症动物模型。
龙厚清温春毅胡勇李广盛刘少喻李佛保
关键词:慢性压迫动物模型
慢性压迫性颈髓损伤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神经丝磷酸化异常的病理机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神经元和轴突中神经丝高度磷酸化和异常积聚的特征,探讨其介导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5),实验组采用聚氨酯胶片建立脊髓背侧慢性压迫模型;BBB评分法和SEP评估造模前、后6个月脊髓功能变化;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脱髓鞘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磷酸化(SMI-31)和非磷酸化(SMI-32)神经丝在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轴突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SEP变化的关系。【结果】造模6个月后大鼠BBB评分均下降(P<0.001)、SEP潜伏期延长(P<0.05)、波幅下降(P<0.001);LFB染色强度显著降低(P<0.001);脊髓灰质前角SMI-3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增多、染色强度增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白质SMI-31染色强度升高(P<0.05)。【结论】神经丝在脊髓前角神经元的过度表达与高度磷酸化以及在轴突中异常聚积是导致轴突变性、神经元损伤和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的神经病理机制之一。
李广盛龙厚清胡勇温春毅谢文翰刘少喻李佛保
关键词:神经丝体感诱发电位慢性脊髓压迫
体感诱发电位评价慢性压迫性脊髓症神经功能的病理机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慢性压迫性脊髓症不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变化对应的病理学机制.方法 20只SD大鼠经后路手术、颈椎管内(C5~C6水平)植入吸性聚氨酯胶片,该植入体在硬膜外逐渐吸水膨胀,形成对脊髓的慢性持续压迫.术前和造模后6个月检测SEP,并对慢性压迫脊髓行Micro-CT、组织学(HE染色)和组织化学(FLB染色)检测.结果 20只造模大鼠脊髓均出现侧后方明显压迫性形态学改变,Micro-CT显示脊髓灰质和白质扭曲变形.依据SEP变化分为Ⅰ(n=6)、Ⅱa(n=5)、Ⅱb(n=4)、Ⅲ(n=5)、Ⅳ(n=0)5类.SEP异常者脊髓后索髓鞘FLB染色显著减少(SEP异常:106±27 SEP正常:121±8 P=0.036),Micro-CT显示脊髓后索对比剂密度明显增加(SEP异常:95±5 SEP正常:87±6 P=0.041),后角内神经元也明显较少[SEP异常:(21±8)/mm2 SEP正常:(29±6)/mm2 P>0.05].病理学上,SEP-Ⅰ型表现为脊髓中央管扩大 Ⅱa型表现为灰质内出血、静脉扩张和中央管缩小 Ⅱb型表现为灰质、白质排列紊乱,血管增生 Ⅲ型表现为神经元明显减少、白质-灰质结构不清,基质海绵样变.结论 慢性压迫性脊髓症不同类型的SEP变化反映了脊髓后索和灰质神经元损伤的严重程度,SEP作为脊髓功能预后评估的判断指标具有相应的病理学特征.
龙厚清温春毅李广盛胡勇刘少喻
关键词:脊髓病脊髓压迫症体感诱发电位
慢性压迫性脊髓症研究平台的建立及体感诱发电位功能评价的机制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建立新型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模型,进一步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对慢性压迫性脊髓症的诊断价值及其对应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15只大鼠经后路手术于颈椎管内植入吸水性聚氨酯胶片,植入体内会逐渐吸水胀大,形成对脊髓的慢性持续压迫。术后6个月,对慢性压迫脊髓进行SEP、影像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测。结果15只造模大鼠脊髓均出现侧后方明显压迫性形态学改变,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脊髓灰质和白质扭曲变形。9只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下降等SEP异常,SEP反应分为Ⅰ型6只、Ⅱa型5只、Ⅱb型2只、Ⅲ型2只。正常和异常SEP的脊髓压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P反应异常的大鼠与反应正常者脊髓的组织学、组织化学比较,脊髓后索髓鞘染色显著减少(Ⅱa:106±12,Ⅰ:121±8,P=0.038),脊髓后索的对比剂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a:95±5,Ⅰ:87±6,P=0.042),而且后角内神经元也明显较少[Ⅱa:(25±8)/mm^2,Ⅰ:(29±6)/mm^2,P〉0.051;Ⅱb型和Ⅲ型不仅脊髓后索髓鞘着色减少,灰质后角神经元密度只有(16±5)/mm^2和(14±5)/mm^2;均出现基质海绵样变和静脉扩张。结论在慢性压迫性脊髓症发展过程中,SEP出现异常迟于形态学改变,但是反映了脊髓后索和后角神经元损伤的严重程度。为深入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疗效评估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龙厚清温春毅胡勇刘少喻李佛保
关键词:脊髓压迫症
骨腱结合部损伤模型建立及伤后低强度循环载荷对愈合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骨腱结合部过度使用性损伤常见于运动员。研究伤后48h进行低强度载荷训练对急性骨腱结合部损伤愈合的影响。研究对象和方法:12只雌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后肢通过针刺建立急性损伤组(AI,n=6),伤后48h开始进行四周低强度训练建立伤后低强度训练组(PIERT,n=6)和对照组(CON,n=6)。第四周取样的标本结果提示,PIERT组的骨小梁厚度明显小于AI和CON组;和CON组相比,AI和PIERT组的胶原排列明显紊乱,瘢痕组织多,细胞密度低;PIERT组的纤维软骨带厚度明显厚于AI组。建立了一个定量、可重复骨腱结合部微细损伤动物模型,并发现伤后48h开始低强度训练没有延缓损伤愈合,并对结构重建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王琳高维纬熊开宇刘宁王博梁戈徐斌温春毅吕维加
关键词:髌骨损伤愈合
慢性压迫性脊髓症研究平台的建立及体感诱发电位功能评价的机制
目的:建立新型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模型,进一步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SEP)在慢性压迫性脊髓症的诊断价值及其对应的病理生理变化。 方法:15只大鼠经后路手术、...
龙厚清温春毅胡勇刘少喻李佛保
关键词:体感诱发电位功能评价病理生理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