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洋 作品数:40 被引量:240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SARS恢复期病人X线胸片表现临床研究 2003年 自2003年初至今,在我国局部地区(如广州、香港、北京、内蒙、山西和河北等)传播着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非典型肺炎[1~3],最近研究证实可能与感染冠状病毒有关[4、5].临床上以起病急、高热(38℃以上)、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肺部可见阴影以及抗生素治疗无效等为特征.由于此病极易经空气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所以早期诊断并及时隔离和治疗对于患者预后和控制疫情至关重要,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此病的首选方法之一[6].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诊治的42例SARS患者恢复期(2周以后)的胸部X线表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 王德文 倪青 李光熙 洪洋 王迎关键词: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 X线胸片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言语流畅性下降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采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初步探索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言语流畅性下降的脑机制。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例MCI患者(MCI组)及16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入组前分别采集两组临床资料、神经心理学量表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rs-fMRI)数据。采取ALFF分析方法,比较MCI组与健康对照组静息态脑功能差异,并进一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观察ALFF变化的脑区与言语流畅性测试量表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CI组患者右侧岛叶/颞上回ALFF降低(高斯随机场校正,voxel P<0.005,cluster P<0.05)。未发现ALFF升高脑区。降低的ALFF值与蒙特利尔认知量表基础版的流畅性测试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_(s)=0.500,P=0.025)。结论MCI存在右侧岛叶/颞上回大脑活动降低,可能是患者言语流畅性下降的原因。 郭春蕾 何家恺 马跃 孙继飞 张斌龙 王智 洪洋 张磊 方继良 罗萍关键词:轻度认知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岛叶 MRI与瘘道造影对于复杂性肛瘘诊断的不同价值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MRI与瘘道造影对于复杂性肛瘘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41例肛瘘患者,其中26例通过MRI检查,采用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增强扫描,观察肛瘘的内口、分支及其与周围肌肉的关系;15例瘘道造影检查,观察瘘管走行、有无内口。结果:15例瘘道造影检查病例中,9例可见内口与肛管相通,6例为盲瘘;26例MRI检查病例中,24例可明确内口位置及数量,1例未见内口,1例未见外口;10例瘘道累及肛提肌,2例瘘道累及括约肌,1例瘘道累及闭孔内肌,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对于肛瘘的术前检查而言,瘘道造影和MRI有其不同的价值,瘘道造影可以作为MRI检查的有益补充;在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复杂性肛瘘,MRI能提供比瘘道造影更为完善的肛瘘病变信息。 郎学森 孙国红 洪洋 任燕双 张今朝关键词:肛瘘 核磁共振 瘘道造影 耳甲部电针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观察及其静息态fMRI脑机制初探 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观察耳电针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临床疗效,探索其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脑机制。材料与方法招募20例TRD患者,采用耳电针治疗8周,于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后(第8周)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抗抑郁疗效;并参加rs-fMRI扫描,以双侧前扣带回喙部(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rACC)作为种子点,比较治疗前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变化,进一步分析HAMD-17评分差值与FC变化相关性,探讨其脑机制。结果17例TRD患者完成临床研究。治疗前后HAMD-17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9例TRD患者完成脑机制研究。右侧rACC-左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后回FC增强,左侧rACC-左侧舌状回/左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后回FC增强;左侧rACC-右侧楔前叶FC降低。左侧rACC-左侧舌状回的增强FC与HAMD-17积分差值呈显著正秩相关(r=0.840,P=0.005)。结论耳甲部电针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有效,其脑机制可能与调节rACC与脑默认模式网络重要脑区楔前叶及联合皮层舌状回FC有关。 李小娇 许可 方继良 洪洋 陈丽梅 高德强 张磊 许凤全 王红星关键词:耳甲 电针 抑郁症 功能磁共振成像 穴位的不同组织特性对电针针感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 36vs GB 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 6vs PC 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36vs ST 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 4vs CV 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36vs CV 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针感和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 36较ST 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 36较CV 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 4较CV 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王小玲 方继良 周科华 王寅 洪洋 刘军 王雷 薛超 赵婷 刘保延 朱兵关键词:电针 针感 穴位研究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 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方继良 洪洋 王小玲 刘河生 王寅 刘军 王雷 薛超 周科华 宋明 刘保延 朱兵关键词:FMRI 脑功能连接 穴位特异性 关元穴 中脘穴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钡餐胃动力检查与胃泌素观察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钡餐后胃动力与血清胃泌素及临床症状评分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纳入17例FD患者(FD组),进行临床FD评分,检测空腹血清胃泌素,行空腹胃钡餐动态摄影检查,与10例正常人(... 赵青 金玉莲 洪洋 方继良 韦小燕 刘志顺关键词:胃肠活动 放射摄影术 硫酸钡 文献传递 内关穴埋针疗法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心电图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观察内关穴埋针对心肌缺血模型猪心电图改变的影响。方法 12头猪采用手术放置蛋白缩窄环于冠脉前降支近段法制备动物模型,造模过程中死亡1头,4周时形成慢性心肌缺血猪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1头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6头)和对照组(5头)。实验组和对照组造模4周后,分别在内关穴、足三里穴埋针,在埋针2周前后,分别两次电针刺激各组对应穴位20min。观察两组造模前后和电针前后心电图Q电压值、心率和ST-T时长变化。结果与本组造模前比较,造模后两组Q电压绝对值均增加(P<0.05,P<0.01),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电针干预前比较,实验组ST-T时间延长(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实验组电针前Q电压绝对值减少(P<0.05),电针后ST-T时间延长(P<0.05),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埋针内关穴可能通过改善心脏整体供血水平,达到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 方继良 周晟芳 刘欢 陈刚 张金铃 佟海滨 何勋 赵青 张今朝 柳桂勇 洪洋 高寅秋 贾术勇 荣培晶关键词:内关穴 慢性心肌缺血 经皮电针刺激正常人耳甲迷走神经的功能MRI脑效应研究 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探讨耳甲迷走神经刺激术的脑通路,为耳迷走神经刺激调制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假说提供证据。材料与方法随机录用16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经皮电刺激右耳甲部迷走神经分布区(t VNS),以同侧上耳舟部刺激为对照,记录刺激的耳部感觉,观察全脑6 min扫描的Bold-f MRI信号变化,分析脑功能激活特点,应用SPM8处理f MRI数据。结果两组电流、感觉频率及强度未见明显区别。经皮电刺激耳甲部t VNS正常人激发了左侧孤束核及边缘叶脑区广泛而较强的负激活效应,局限性激活位于体感区及岛叶等,而对照部产生了右侧三叉神经核等脑干核团负激活及脑部体感区明显的激活现象。结论经皮电刺激迷走神经产生了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的调制效应,为经皮电刺激耳甲部迷走神经治疗抑郁症等脑中枢机制打下基础。 方继良 洪洋 范洋洋 刘军 马云遥 徐春华 王鸿红 马迎歌 王小玲 刘志顺 朱兵 孔健 荣培晶关键词:电针 功能磁共振成像 基于磁共振波谱研究针刺合谷穴对健康人前额叶代谢物影响的性别差异 2023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研究针刺合谷穴对健康人前额代谢物浓度影响的性别差异。方法纳入68例健康受试者,其中男19例,女49例。毫针或纤毛针刺激右侧合谷穴,分别采集刺激前及刺激时磁共振波谱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刺激前和刺激时肌醇(inositol,Ins)、总胆碱(total choline,t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总乙酰天冬氨酸(total N-acetyl-aspartate,tNAA)、总肌酸(total creatine,tCr)浓度变化。结果不同性别刺激前和刺激时,毫针和纤毛针Ins^(+)、tCho^(+)、NAA^(+)、tNAA^(+)、tCr^(+)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毫针和纤毛针刺激前,不同性别Ins^(+)、NAA^(+)、tNAA^(+)、tCr^(+)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毫针刺激前,男性tCho^(+)浓度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毛针刺激前,男性tCho^(+)浓度略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毫针和纤毛针刺激时Ins^(+)、tCho^(+)、NAA^(+)、tNAA^(+)、tCr^(+)浓度与刺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毫针刺激时Ins^(+)浓度较刺激前降低(P<0.05);女性纤毛针刺激时NAA^(+)浓度较刺激前降低(P<0.05);女性毫针和纤毛针刺激时tNAA^(+)浓度较刺激前升高(P<0.05)。结论健康人大脑前额叶代谢物浓度存在性别差异,针刺能引起健康女性大脑前额叶代谢物浓度变化。 赵彦萍 陈媛媛 王寅 李小娇 张国雷 洪洋 罗萍 方继良关键词:磁共振波谱 N-乙酰天门冬氨酸 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