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书用
- 作品数:20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一种热塑性树脂基预浸渍带的干法预浸渍工艺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塑性树脂基预浸渍带的干法预浸渍工艺,其主要步骤为:先将纱架上的增强纤维短切,纤维按自由落网,呈各向杂乱的模式定量撒在铺有树脂膜的传送带上面,再在短切纤维层的上面铺一层树脂膜,形成三层预混材料结构;然后对...
- 韩旭杨旭静陶友瑞鲁雄段书用唐荣华
- 文献传递
- 复合材料板材的制备系统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板材的制备系统,包括预固化平台、加热装置和抽真空装置,预固化平台包括支架以及布置于支架上的上面板和下面板,上、下面板之间设有与所述加热装置连通的换热管;板材制备时加热装置通过换热管使上面板的温...
- 韦凯杨旭静段书用莫富灏杜庆勇肖志
- 文献传递
- 一种制备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包括由上加热压板与下加热压板组成的加热压板组合、从上加热压板与下加热压板之间穿过的传送带,传送带传送端部的外侧设有定型压辊组合,所述加热压板组合与定型压辊组合之间设有...
- 杨旭静韩旭陈运彪段书用
- 文献传递
- 地基水平运动时高桥墩的动力屈曲仿真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将高桥墩简化为一端固支一端简支的受压杆,考虑大变形和混凝土的特殊本构关系,通过仿真分析得到在不同强度地震波下高桥墩从产生横向小幅振动到大幅振动直至失稳的全过程;得到了地震波冲击时高桥墩失稳的临界地震加速度和失稳时刻。通过算例的数值仿真分析比较了地震波幅值以及桥面质量大小对位移幅值响应曲线、临界地震加速度和失稳时刻的影响。所得结论对高桥墩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宁夏元段书用宁朝罗松南
- 关键词:高桥墩动力屈曲
- 一种加热均匀且耐高温的复合材料生产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均匀且耐高温的复合材料生产系统,它包括传送系统(1),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加热系统(2)、熔融浸渍系统(3)和冷却系统(4)。该系统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和特点,采用模块化、温控区域化设计方法,突破了耐高温高性...
- 刘启明杨旭静韩旭陶友瑞段书用
- 文献传递
- 一种教学实验用 GMT片材生产系统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教学实验用GMT片材生产系统,该系统包括有下传送带(9)的传送系统,以及通过下传送带(9)依次连接的加热烘烤系统(a)、加热浸渍系统(b)和冷却定型系统(c);所述加入烘烤系统包括加热油箱(15)、由...
- 韩旭杨旭静刘启明段书用陶友瑞鲁雄唐荣华
- 文献传递
- 一种多轴向交叉铺网机
- 本发明涉及非织造布的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轴向交叉铺网机,包括传送纤维网的传输机构,传输机构的传输末端安装剪切纤维网的切网机构,而在切网机构的下方设有堆网机构,所述堆网机构的底端设有带动堆网机构旋转的旋转机构,所...
- 陶友瑞唐荣华韩旭杨旭静段书用
- 文献传递
- 立体混合法制毡工艺及其对玻纤增强热塑性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为了改进玻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中基体树脂对玻璃纤维的浸渍效果,从而提升制品的力学性能,本文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制毡工艺——立体混合法。该工艺是将基体树脂与玻璃纤维分别拉制成丝束状,展纤后,经改进的开松、混合、气流成网设备制成三维立体结构的连续针刺毡。将制作好的基毡采用层合热压法制备成板材,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制成立体混合毡后的玻纤增强板材浸渍工艺适应性更强,基体树脂与玻璃纤维之间的浸渍距离缩短,接触面积增加,使增强材料浸渍透彻,由该工艺制作出的热塑性板材比传统工艺制作出的板材浸渍效果好。在同等克重和玻纤含量条件下,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抗冲击强度有了大幅度提升。
- 杨旭静鲁雄段书用郑娟陶友瑞
- 关键词:玻璃纤维树脂
- 一种教学实验用GMT片材生产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教学实验用GMT片材生产系统,该系统包括有下传送带(9)的传送系统,以及通过下传送带(9)依次连接的加热烘烤系统(a)、加热浸渍系统(b)和冷却定型系统(c);所述加入烘烤系统包括加热油箱(15)、由上加...
- 刘启明杨旭静韩旭段书用陶友瑞鲁雄唐荣华
- 文献传递
- 复合材料前防撞梁变截面多工况多目标优化设计被引量:18
- 2015年
- 本文中综合考虑汽车低速碰撞中的角度和对中两种碰撞工况,结合碳纤维/环氧树脂材料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变截面复合材料前防撞梁设计方法。首先,通过低速碰撞两种工况中前防撞梁的仿真计算发现,在等厚度的情况下,为满足侵入量的条件,对中碰撞时所要求的厚度远远大于角度碰撞时的要求,因此,根据对中碰撞时前防撞梁的受力和约束条件,为其提出了中间厚两端薄,即变截面的设计方案。然后,以最小化吸能盒截面力和前防撞梁质量为目标,许用侵入量为约束,两种截面厚度和加厚区域长度为设计变量,基于采集的试验点构建吸能盒截面力和前防撞梁质量的Kriging代理模型,利用NSGA-Ⅱ算法对其进行多目标优化。最终的结果表明,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变截面设计使复合材料前防撞梁的质量分布更为合理,在不增加质量的条件下,角度和对中两种低速碰撞工况中耐撞性能都得到提高。
- 杨旭静张振明郑娟段书用
- 关键词:多目标优化变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