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琼 作品数:16 被引量:109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以胃肠道症状首发伴有皮肤表现的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一例 被引量:5 2011年 患者男,51岁,上腹部胀痛4个月,颈项、躯干、双大腿结节、斑块1个月。当地多家医院行胃肠道相关检查,并予对症处理,治疗效果不佳。腹部皮肤结节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下层和皮下脂肪小叶内大量增生的小血管腔内填塞中等偏大异形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标记:血管腔内异形细胞CD2(+++)、CD4(-)、CD8(-)、CD3e胞质(++)、CD99(++)、CD43(+++)、CD56(+++)、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一1)(++)、穿孔素(++)、EBER(+++)、CD20(-)、CD79a(-)、CD30(-)、细胞角蛋白(-)、S100(-)、CD68(-)、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诊断:以胃肠道症状首发伴有皮肤表现的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给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地塞米松+依托泊苷方案化疗,病情得到迅速控制,目前仍在随访中。 马寒 邵春奎 梁琼 苏祖兰 刘加军 陆春关键词:淋巴瘤 大细胞 成骨不全一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探讨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以及直接测序法对家系内成员进行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同时对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该家系中成骨不全患者均存在COL1A1基因的第2461位点G→A突变(G821S),但其临床特征不一致。而在家系内非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COL1A1基因突变是中国人群中成骨不全致病原因之一。成骨不全的表型不仅与基因型有关,还与遗传背景有关。 王卓 徐栋梁 胡俊勇 廖悦华 杨峥 梁琼 王连唐关键词:成骨不全 基因突变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表现特征,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1个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的临床、超声及病理表现。结果:41个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二维超声表现分为5型:(1)片状低回声型(10/41,24.4%);(2)结节型(2/41,4.9%);(3)结构紊乱型(2/41,4.9%);(4)脓肿型(25/41,61.0%);(5)导管型(2/41,4.9%)。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Ⅲ级血流(21/41,51.2%),Ⅱ级血流(10/41,24.4%),Ⅰ级血流(8/41,19.5%),0级血流(2/41,4.9%)。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常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和脓肿,血流丰富。 吕素琴 郭欢仪 梁琼 陈军关键词:乳腺炎 超声检查 骨肉瘤组织与骨良性肿瘤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目的分析骨肉瘤组织与良性骨肿瘤组织双向凝胶电泳的差异蛋白质,寻找决定骨肉瘤恶性本质的生物学指标。方法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骨肉瘤组织与良性骨肿瘤组织总蛋白。deep purple荧光染色,Imagemaster 2... 梁琼 王连唐 李扬 刘郁林 罗灿桥 梁惠珍 黎明涛关键词:骨肉瘤 比较蛋白质组 双向凝胶电泳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文献传递 中药骨碎补对去睾丸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24 2007年 目的研究去睾丸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药物干预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6月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去睾丸组、雌激素治疗组、雄激素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等5组。12周后检测各组骨密度、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变化并比较各组间差异。采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各动物实验组处理后进行血清干预,RT-PCR方法检测干预后各组细胞的ODF及OPGmRNA水平表达差异。结果各药物治疗组对SD大鼠骨密度、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的维持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在体外可明显地抑制ODF的表达和促进OPG的表达。结论各药物治疗组对去势雄性大鼠的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疗效,可能是通过调节ODF和OPG的表达和分泌而发挥作用的。 廖悦华 梁琼 王卓 王连唐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动物模型 睾丸切除术 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护骨因子 原发性前列腺恶性淋巴瘤11例诊治报道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前列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prostate,PMLP)的临床诊治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顶山学院附属医院2005年11月至2016年12月共11例PMLP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及预后信息。结果:11例患者发病年龄57~82岁,中位年龄68岁。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平均2.68ng/ml(0.54~4.82ng/m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平均值为314.9(123~560)U/L。CT检查均提示前列腺明显增大,临床下尿路梗阻症状明显。组织病理学符合B细胞源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淋巴瘤9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中位生存期28个月(9~62月),6例已死亡。10例选择手术治疗,6例术后进一步接受CHOP或R-CHOP化疗,其中3例生存期已超过56个月。结论:PMLP罕见,预后与病理组织学分类、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紧密相关。实验室检查(PSA、LDH)、CT检查特异性不明显。PMLP化疗效果明显,手术可有效缓解下尿路梗阻症状,必要时可联合治疗。 陈征 李馨 王珏 潘宇航 梁琼 邵春奎 高新 庞俊关键词:淋巴瘤 前列腺 骨肉瘤组织与良性骨肿瘤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分析骨肉瘤与骨良性肿瘤差异蛋白质质点,寻找影响骨肉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指标。方法: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5例骨肉瘤组织与5例良性骨肿瘤组织总蛋白。Deep purple荧光染色,Im-ageMaster 2DE软件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肽质指纹图谱并查询SWISS-PROT数据库。结果:获得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荧光染色图谱。图像分析检测骨肉瘤组织平均蛋白点数为1 386±101,良性骨肿瘤组织平均蛋白点数为1 270±202。初步鉴定出2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其中15个在骨肉瘤中表达上调,以锌指蛋白133(zinc finger protein 133,Znf133)、laminB和T-复合多肽1(tailless complex poly-peptide 1,TCP-1)上调明显;7个在骨肉瘤中表达下调,其中蛋白激酶C抑制因子-1(protein kinase C inhibitor pro-tein 1,KCIP-1)表达缺失。结论:骨肉瘤组织与良性骨肿瘤的蛋白质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中Znf133、laminB、TCP1、KCIP-1等可能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诊断骨肉瘤的分子标记物或治疗靶点。 梁琼 李扬 王连唐 刘郁林 罗灿桥 梁惠珍 黎明涛关键词:骨肉瘤 蛋白质组 胃肠道症状首发伴有皮肤表现的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51岁,上腹部胀痛4月,颈项、躯干、双大腿结节、斑块1月。当地多家医院行胃肠道相关检查,并予对症处理,治疗效果不佳。腹部皮肤结节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下层和皮下脂肪小叶内大量增生的小血管腔内填塞中等偏大异形淋巴样细胞... 马寒 邵春奎 梁琼 苏祖兰 刘加军 陆春文献传递 963例成熟T和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观察广东地区不同类型成熟T和自然杀伤(NK)细胞/T细胞淋巴瘤及其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按WHO(2008版)标准重新评估广东地区2002—2006年1137例成熟T和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由多名血液病理医师复查,补做必要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963例确诊为成熟T和NK/T细胞淋巴瘤,占同期所有淋巴瘤20.1%(963/4801),发生于结内319例(33.1%),结外644例(66.9%);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293例(30.4%);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81例(29.2%);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98例(20.6%);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46例(4.8%)。男女比为1.99:1,发病中位年龄为44岁。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55~64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25~54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ALCL多见于年轻人而阴性多见于中老年人;AILT好发于65~74岁。结论广东地区成熟T和NK/T细胞淋巴瘤多见于结外,好发于男性,总体发病与年龄增长无明显关系,但具体类型有不同的年龄侧重群;常见的类型依次为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及ALCL;EB病毒感染与NK/T细胞淋巴瘤关系密切。 梁琼 叶子茵 苏祖兰 林汉良 邵春奎 林素暇 饶慧兰 梅开勇 赵彤 刘艳辉 罗东兰 朱梅刚 陈少红 林桐榆关键词:淋巴瘤 T细胞 杀伤细胞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 探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0例FDC肉瘤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对其中5例进行原位杂交,并对7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10例患者中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发生于结内的6例,主要位于颈部和腹膜后淋巴结;发生于结外的4例,分别位于扁桃体、盆腔、胰尾部和脾脏.镜下观察瘤细胞呈旋涡状、席纹状或片块状排列.肿瘤细胞呈合体状、胖梭形或上皮样,胞质红染,边界不清,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核仁清楚,核分裂象多少不等.偶见核内假包涵体及多核瘤巨细胞.小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夹杂于瘤细胞间或围绕血管周围.瘤细胞CD21、CD23、CD35及D2-40呈弥漫或灶状阳性,少数病例瘤细胞上皮细胞膜抗原、CD68、S-100蛋白阳性,白细胞共同抗原、CD20、CD3、CD1a、HMB45、细胞角蛋白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1例炎性假瘤样FDC肉瘤阳性,另外4例经典型FDC肉瘤为阴性.随访7例,随访2~39个月(平均14个月).2例伴有副肿瘤性天疱疮的患者分别于确诊半年和7个月后死于肺部感染,其余5例经手术切除或辅以放疗和化疗后,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FDC肉瘤是一种少见类型的低至中度恶性肿瘤.CD21、CD35及D2-40的应用有助于其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多数病例局部手术切除或辅以放疗和化疗,预后较好,伴有副肿瘤性天疱疮的患者预后差. 尹为华 余光银 马雅 饶慧兰 林素暇 邵春奎 梁琼 郭娜 陈国勤 周伟 赵形 朱梅刚关键词:肉瘤 天疱疮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