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红
- 作品数:46 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胃腺癌组织中MAC30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 2013年
- 目的观察胃腺癌石蜡包埋标本中MAC30蛋白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及40例胃腺癌组织中MAC30蛋白的表达。结果胃腺癌组织MAC30表达阳性率为65%(26/4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15%(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腺癌中,MAC30蛋白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胃腺癌组织中MAC30蛋白高表达可能与胃腺癌的发生和转移有关。
- 杨艳红朱振龙王欣
- 关键词:胃腺癌免疫组化
- 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1例被引量:1
- 2004年
- 朱振龙杨艳红宋适恒李其云
- 关键词:胰腺肿瘤
- PINCH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转移中的作用
- 王大维郭兰涛李庆星张金廷杨艳红孙晓峰
- 该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等方法,探讨了PINCH、COX-2、P33ING1b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PINCH、COX-2、P33ING1b在发生淋巴...
- 关键词: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癌转移PINCH蛋白
- PINCH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PINCH(particulary interesting new cysteine-histidine rich protein,PINCH)蛋白在胃腺癌和胃黏膜非典型增生、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INCH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正常胃黏膜、36例非典型增生胃黏膜及70例胃腺癌石蜡包埋标本中PINCH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PINCH蛋白在胃腺癌组织相关间质中呈异质型表达,其阳性率为74.28%(52/7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INCH蛋白胃黏膜非典型增生中的表达阳性率为38%(14/36),与正常胃黏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PINCH蛋白在肿瘤浸润的边缘阳性更为明显;在胃腺癌中,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77.78%(35/45),淋巴结无转移组表达率为48.00%(12/2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NCH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无相关性(P>0.05)。结论 PINCH蛋白在胃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 杨艳红朱振龙鞠晓静
- 关键词:蛋白质类胃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PINCH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观察PINCH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0例正常口腔粘膜和5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石蜡存档标本中PINCH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INCH蛋白在正常口腔粘膜中少量表达,而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肿瘤的浸润边缘,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46.2%(12/26),淋巴结无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29.0%(9/31),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PINCH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PINCH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一个预测肿瘤转移的新备选分子生物学指标。同时由于其表达在间质,为与肿瘤间质有关的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和治疗靶点。
- 张金廷李庆星王大维朱振龙杨艳红崔东升王铭维孙晓峰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PINCH免疫组织化学
- 肿瘤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特征及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5例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影像学诊断以及病原学检查。采用K-B法分析真菌耐药性。结果 65例肿瘤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CT影像学特征为结节或肿块影、空洞、晕征、新月征、洞中球征、淋巴结肿大、肺气腔实变、炎性浸润、胸腔积液的患者数分别为17、14、10、8、6、4、3、2和1例。共分离74株真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属、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隐球酵母菌属、其他真菌数分别为36、13、11、7、3、1和3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帕芬净的耐药率分别为2.78%、5.56%、2.78%、2.78%和0.00%;热带假丝酵母菌耐药率分别为7.69%、23.08%、7.69%、15.38%和0.00%;曲霉菌属耐药率分别为100.00%、18.18%、9.09%、9.09%和0.00%。咳嗽患者41例(63.08%),发热患者34例(52.31%),咳痰患者22例(33.85%),咯血患者16例(24.62%),呼吸困难患者18例(27.69%)。8例(12.31%)没有上述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发现肺内单发结节。10例(15.38%)患者发生肺内湿啰音,2例(3.08%)发生干啰音。结论肿瘤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类型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CT影像学特征常见结节或肿块影。患者常见临床特征为咳嗽、发热、咳痰等。
- 杨艳红朱振龙
- 关键词:肿瘤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病理学特征耐药性
- 胃黄斑瘤1例
- 2003年
- 朱振龙马金城宋适恒杨艳红李其云
- 关键词:胃黄斑瘤胃肿瘤胃镜病例报告
- 胃腺癌组织中PINCH、COX-2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胃腺癌组织中PINCH蛋白、环氧合酶(COX)-2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和73例胃腺癌组织中的PINCH、COX-2蛋白。结果胃腺癌组织中PINCH、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34%、76.71%,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的43.30%、40.00%,P均<0.05。胃腺癌组织中PINCH、COX-2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胃腺癌组织中PINCH、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587,P<0.05)。结论胃腺癌组织中PINCH、COX-2高表达,其可能参与了胃腺癌的发生和转移。
- 杨艳红朱振龙杨文超
- 关键词:胃腺癌PINCH蛋白COX-2蛋白
- Smad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胃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研究Smad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胃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提取收集的胃腺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Smad1的表达水平。以胃腺癌细胞HGC-27为研究对象,细胞转染过表达Smad1的载体(p-EGFP-C1/Smad1)和Smad1小干扰RNA(Smad1 siRNA),同时转染p-EGFP-C1和siRNA control为对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MP-9、MMP-2、p-Akt、Akt的表达水平。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20μg/ml)作用于胃腺癌细胞HGC-27,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MMP-9、MMP-2、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胃腺癌组织中Smad1的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p-EGFP-C1/Smad1组细胞存活率和迁移率均明显低于p-EGFP-C1组(P<0.01)。Smad1 siRNA组细胞存活率和迁移率均明显高于siRNA control组(P<0.01)。p-EGFP-C1、p-EGFP-C1/Smad1、siRNA control、Smad1 siRNA组细胞中Akt蛋白表达水平没有变化。p-EGFP-C1/Smad1组细胞MMP-9、MMP-2、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EGFP-C1组(P<0.01)。Smad1 siRNA组细胞MMP-9、MMP-2、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iRNA control(P<0.01)。胃腺癌细胞与Akt信号通路抑制剂作用后细胞增殖和迁移趋势与p-EGFP-C1/Smad1组一致。结论:Smad1在胃腺癌组织中低表达。Smad1能够抑制胃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机制与Akt信号通路有关。
- 王欣李宜炯庞超张瑞华杨艳红朱振龙王政民
- 关键词:胃腺癌AKT信号通路增殖
- 宫颈癌HeLa细胞外泌体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机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宫颈癌HeLa细胞外泌体对细胞迁移、侵袭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其外泌体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宫颈癌HeLa细胞,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宫颈癌HeLa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下观察外泌体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和CD81的表达,鉴定分离出来的外泌体。将HeLa细胞分为外泌体组(Exo组)和对照组,2组细胞分别用含和不含HeLa细胞外泌体的培养基培养。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HeLa细胞摄取外泌体情况,其中外泌体采用PKH26荧光标记,HeLa细胞用DAPI荧光进行核染色,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Wnt1、β-catenin和T细胞因子4(TCF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HeLa细胞中分离的外泌体为是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40~100 nm的囊泡状小体,且富含CD63和CD81蛋白。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Exo组HeLa细胞膜表面有外泌体附着,而对照组HeLa细胞膜表面无外泌体附着。Transwell小室实验,Exo组HeLa细胞中侵袭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t=17.894,P<0.01)。细胞划痕实验,Exo组HeLa细胞迁移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t=9.689,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Exo组HeLa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Wnt1、β-catenin和TCF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13.159,P<0.01;t=15.478,P<0.01;t=7.734,P<0.01)。结论:宫颈癌HeL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促进宫颈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HeLa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及下游TCF4基因的表达有关。
- 刘晶王景葛静冯艳萍房桂英王旭杨艳红李林
- 关键词:宫颈肿瘤外泌体细胞侵袭T细胞因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