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军
- 作品数:7 被引量:192H指数:7
-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被引量:8
- 2000年
- 分析了从 1 992年 1 0月到 1 996年 1 0月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和POCM模式输出的海平面高度 (SSH)资料、Levitus气候平均温盐资料、NCEP/NCAR再分析纬向流资料以及沿 1 37°E剖面的海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在年平均和月平均意义下 ,向东的副热带逆流 (STCC)位于 1 8°N~ 2 5°N、1 30°E~ 1 57°W间 1 50m以内的海洋上层 ,其强度大约为 0 .0 2~ 0 .0 4m/s,在西太平洋夏季 ( 7月 )最强 ,冬季 ( 1月 )最弱。在STCC以下 650m以上 ,还存在一支向西的流 ,流速也约为0 .0 2~ 0 .0 4m/s。在STCC区域内 ,SSH有明显的准 90天振荡。在天气时间尺度上 ,一些气旋和反气旋涡出现在STCC海域 ,使该海域的流在方向和强度上变化很大。
- 刘秦玉杨海军鲍洪彤李薇
- 关键词:副热带逆流气候特征北太平洋
-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长Rossby波动力特性被引量:12
- 2001年
- 利用2.5层海洋模式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STCC)区波长在450-840 km之间的长Rossby波的动力特性.不考虑耗散时,STCC区域的长Rossby波是中性波,其快模态的周期是88-110 d,相速度为0.06-0.09 m/s,群速度几乎与相速度相同.弱耗散作用使长Rossby波为弱衰减波,但几乎不影响其相速度与频率.观测的STCC区海平面高度(SSH)的准90d振荡对应长Rossby波的第一斜压模,"快"模态的波动振幅是"慢"模态的约5倍.准90d振荡存在的3个必要条件是:(1)第2层向西平均流取值为0.02-0.04m/s;(2)2个活动层的厚度超过480 m;(3)第2层的密度介于24.8-26.8之间.正因为北太平洋STCC区满足这3个条件,才在该海域出现SSH的准90d振荡.海面热通量的变化对快模态长Rossby波的传播特性影响不大,但对慢模态的传播特性有一定的影响.
- 刘秦玉王韶霞刘征宇杨海军
- 南海海洋环流研究综述被引量:52
- 1998年
-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太阳辐射、季风和地形是影响南海环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南海环流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南海环流的平均状态、南海暖流、南海中的局地涡旋、南海暖池、黑潮与南海水的交换、地形对南海环流的作用以及南海水温变化与ENSO的关系等;最后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杨海军刘秦玉
- 关键词:海洋环流暖流黑潮暖池
- 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特征被引量:61
- 1998年
- 为对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特征有一总体认识,利用气候平均的1°×1°网格的Levitus资料,分析了南海0-200m层共10个等深面上的季平均温度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变化明显,季风和太阳辐射对水温分布有显著影响,四季平均水温分布与平均环流状况对应较好。冬、春两季在吕宋岛西北海域有一冷涡(即吕宋冷涡),夏、秋季在越南沿岸出现另一冷涡(即越南冷涡)。这两个冷涡均对应着本海区尺度较小的气旋式环流和正的风应力旋度。吕宋冷涡还与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有关,越南冷涡则与局地强上升流有联系。
- 杨海军刘秦玉
- 关键词:冷涡黑潮
- 南海北部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机制被引量:13
- 2002年
- 利用POM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SSH的变化主要应归于南海局地的动力、热力强迫和黑潮的影响 ;黑潮对南海北部SSH平均态的影响要大于对SSH异常场的影响 ;对于南海北部深水区冬季局地风应力与浮力通量的作用相反量级相同 ,黑潮对南海北部SSH的控制作用在冬季显得最重要 ,约占 50 %~ 80 % ;春季 ,夏季和秋季 ,局地风应力、浮力通量和黑潮三者都使深水区SSH上升 ,局地风应力使深水海盆SSH上升的作用约占 4 0 %~ 6 0 % ,浮力通量的作用约占 2 0 % ,黑潮的影响约占 2 0 %~ 30 % .在夏季 ,尽管南海北部深水海盆SSH达到全年最高 ,但黑潮对南海北部深水海盆SSH的贡献最小 .在广东沿岸陆架海域 ,SSH季节变化的机制与深水海盆SSH季节变化的机制不同 :春、夏季 ,局地风应力使SSH上升的作用几乎与浮力通量使SSH下降的作用相当 ;秋、冬季 ,东北季风使SSH上升的作用大于浮力通量和黑潮使SSH下降的作用 ,陆架区SSH为正 。
- 刘秦玉贾英来杨海军刘征
- 关键词:海面高度数值模拟动力机制
- 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被引量:37
- 2000年
- 分析和计算了吕宋海峡PR21断面最近海洋调查的部分CTD资料和ADCP资料,再一次证明吕宋海峡常年存在纬向流.但对于天气尺度而言,该流型是多变的.根据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4a(1992~1996年)海平面高度(SSH)的输出值,运用地转关系估计了吕宋海峡纬向流的月平均值.研究表明;通过海峡流入、流出南海纬向流的深度一般达到500m左右,200m以上流速较大,平均流速为 50cm/s,最大时达80cm/s以上.500m以下的纬向地转流流速较小,通常小于10cm/S.由大洋进入海峡的入流位置位于海峡的中部和南部,月平均入流最大值出现在11月,为 50cm/s.位于海峡的北部和南部上层海洋的月平均出流,最大流速亦出现在11月,也为50cm/s,这与秋季北赤道流分叉位置最北(15°N),春季分叉位置最南(14°N)有关.上层流入、流出海峡的流量的月平均值分别约为10×10~6m~3/s和5× 10~6m~3/s.当东北季风盛行时(从10月到翌年2月),流入海峡的流量远大于流出海峡的流量,两者的差可达8×10~6m~3/s,而在其他季节两者的差仅为 3×10~6m~3/s.这说明东北季风盛行时,会有较多的水从南海南?
- 刘秦玉杨海军李薇刘倬腾
- 关键词:吕宋海峡月平均输运海流
- 吕宋海峡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被引量:21
- 1998年
- 根据对高分辨率的并行海洋气候模式输出的较长时间序列的海面高度(SSH)场的分析,推断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区常年存在吕宋海峡黑潮流套,该流套出现于吕宋海峡的中部和北部,表现为一个舌状的SSH的高值中心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向西扩展到南海北部,大致到达110°E的位置,但其位置、形状、强度等表现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时间尺度变化的特征。在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经常出现位置和范围时有变化的反气旋涡,与之对应,在SSH的月平均经向和纬向剖面上,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有永久存在的SSH高值中心。另外在1995年1~7月期间有一次完整的黑潮流环脱离黑潮主体并在南海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过程。
- 李薇刘秦玉杨海军
- 关键词:吕宋海峡反气旋涡海洋环流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