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军
- 作品数:73 被引量:180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委社会发展攻关资助项目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频域OCT与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 <正>目的: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部的形态特点,客观定量地分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并比较两种方法在该研究中的优缺点。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
- 罗洁杨海军刘莉莉赵璐
- 文献传递
- 激素不同途径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球周注射与泼尼松口服方案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TAO初发期患者28例(46只眼),参考患者病情程度及依从性将其分为2组:曲安奈德球周注射组14例(24只眼)及大剂量泼尼松口服组14例(22只眼)。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构成基本相似。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活动性积分(clinical activity score,CAS)及眼外肌厚度,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1.CAS:曲安奈德球周注射组治疗前后的积分为5.2±1.5和2.6±1.4,泼尼松口服组为5.0±1.8和2.5±1.3。治疗前后比较,2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t=0.39,P>0.05),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和t=5.23,P<0.01)。2.眼外肌厚度(经眼眶CT水平位结合冠状位扫描):曲安奈德球周注射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8±1.5)mm和(2.6±1.2)mm,泼尼松口服组为(6.6±1.8)mm和(2.5±1.3)mm。治疗前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t=0.67,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t=3.61,P<0.01),2组治疗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对TAO初期患者,曲安奈德球周注射组与大剂量泼尼松口服组具有相近的疗效,而前者无明显副作用,初步认为曲安奈德球周注射方案在临床上更值得推广应用。
- 罗兴中赖平红杨海军邱莹莹
- 关键词:甲状腺相关眼病曲安奈德泼尼松球周注射
- 频域OCT与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对比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在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0例152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正常视网膜(normal diabetes retina,NDR)组28例54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31例56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21例42眼。所有患眼均行频域OCT及FFA检查,频域OCT测量记录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6 mm直径区域内视网膜形态及厚度,FFA检查按常规进行,所有检查结果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眼底病医师判读,并对两种检查记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眼行FFA检查确诊有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者89眼(58.6%),未发现DME者63眼(41.4%),其中黄斑局限性水肿31眼,弥漫性水肿28眼,弥漫性水肿伴囊样变性30眼。频域OCT检查NDR组、NPDR组、PDR组黄斑中心凹6 mm直径区域内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89.45±11.19)μm、(332.31±39.71)μm、(390.20±64.17)μm,与NDR组相比,NPDR组、PDR组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均增加(均为P<0.05);频域OCT确诊有DME者102眼(67.1%),未发现DME者50眼(32.9%)。其中视网膜海绵样肿胀42眼,黄斑部囊样水肿14眼,浆液性神经上皮的脱离4眼,视网膜海绵样肿胀+黄斑部囊样水肿24眼,视网膜海绵样肿胀+浆液性神经上皮的脱离18眼。频域OCT及FFA检出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E在DR的各期均有分布,频域OCT和FFA在各期DR中表现不同,二者相结合能更有效地了解糖尿病患者黄斑部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 罗洁杨海军李小平
- 关键词: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人间充质干细胞横向诱导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及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向角膜上皮细胞及角膜缘干细胞横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从成人骨髓中分离培养出具有MSCs特性的细胞,经过5次传代培养纯化后使用以下5种培养基对MSCs进行诱导分化:1组:DMEM/F12、体积分数10%FBS;2组:DMEM/F12、体积分数10%FBS、5μg·L^-1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3组:DMEM/F12、体积分数10%FBS、10μg·L^-1EGF;4组:DMEM/F12、体积分数10%FBS、15μg·L^-1EGF;5组:DMEM/F12、体积分数10%FBS、体积分数50%条件培养基、10μg·L^-1EGF。其中第1组为对照组,使用的培养基为培养MSCs的培养基。各组细胞培养30d后,取出细胞爬片进行AE1、AK5和P63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从成人骨髓中分离培养出的细胞绝大部分具有MSCs的特性。各诱导分化组的细胞经过AE1染色后计算的细胞诱导转化率分别为:0、(5.28±0.90)%、(15.65±1.65)%、(27.35±2.36)%、(15.53±1.61)%,第2、3、4组着色细胞的数量和着色深度递增,第5诱导分化组的染色情况和第3组相近.对照组染色为阴性。各组AE5染色均为均匀淡染。各组P63染色均为阴性。结论5~15μg·L^-1EGF能诱导MSCs横向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而且在此浓度范围内EGF的诱导作用随浓度升高逐渐增强。用成人角膜缘干细胞的培养液制成的体积分数50%条件培养基对诱导MSCs横向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无明显促进作用,本实验方法不能将MSCs诱导分化为角膜缘干细胞。
- 易敬林杨海军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角膜上皮细胞角膜缘干细胞诱导分化
-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辅助23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 目的:观察术前和术中玻璃体腔注射内兰尼单抗(IVR)辅助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PDR的62例74眼纳入研究。将病人分为术前组30例37眼(手术...
- 刘莉莉赵璐杨海军罗洁廖洪斐
-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 文献传递
- 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横向诱导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索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且使用特殊的诱导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培养,检测其是否表达角膜上皮细胞的特殊标记物,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角膜上皮细胞横向分化的可能性,为眼科临床中治疗角膜...
- 杨海军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角膜上皮细胞横向分化细胞培养
- 文献传递
- 非接触全视网膜镜用于重度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的效果观察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非接触全视网膜镜下行重度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与传统接触式视网膜透镜相比较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8月期间的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连续病例临床资料,对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玻璃体视网膜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1月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在位率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有49例(62眼)患者进行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中的处理包括玻璃体切除、增殖膜剥除、视网膜激光光凝、眼内电凝、视网膜复位、气液交换、注气/注油等操作。其中15例(19眼)手术在传统接触式视网膜透镜下进行,34例(43眼)手术是在非接触全视网膜镜下进行。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6.3±23.5)min、(54.6±15.1)min,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率分别为36.8%、16.3%,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提高的比例分别为68.4%、93.0%,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非接触全视网膜镜提供广角的接近全部视网膜的宽广视野,图像立体感强,明显提高了手术中对增殖膜的处理、周边玻璃体视网膜的操作、气液交换的效率,减少医源性裂孔的形成;手术不需要缝合金属环和反复调整更换透镜,缩短了手术时间,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 杨海军罗洁李晶明易敬林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培养胎兔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眼碱烧伤的实验研究
- 2006年
- 目的探讨羊膜为载体培养的胎兔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兔角膜缘碱烧伤的效果。方法将胎兔角膜缘干细胞原代培养于羊膜上7d后,移植于兔角膜缘碱烧伤动物模型眼,并对治疗后的角膜进行临床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体外培养的胎兔角膜缘干细胞可在羊膜上保持高增殖力,并分化为密集的角膜上皮细胞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兔角膜上皮完整、基质细胞浸润减轻、新生血管减少,与对照组和单纯羊膜移植组相比其临床评分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胎兔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角膜碱烧伤可有效重建眼表,为临床应用胎儿角膜缘干细胞进行眼表重建奠定了实验基础。
- 易敬林钟文贤杨海军
- 关键词:胚胎角膜缘干细胞眼烧伤
- 自体晶状体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
- <正>目的:探索使用自体晶状体前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黄斑裂孔连续病例7例进行自体晶状体前囊膜移植联合膨胀气体玻璃体腔填充术,术后采用...
- 杨海军罗洁胡圆
- 文献传递
-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横向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可行性被引量:6
- 2008年
- 背景:目前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是角膜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该法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供体来源短缺、角膜内皮细胞慢性丧失功能等难以克服的缺点。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角膜上皮细胞横向分化的可能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4-06/2005-06在江西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江西省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成人角膜缘上皮组织由江西省眼库提供,南志愿者捐献。经肝素抗凝的成人骨髓7份,来自汀西省人民医院骨髓穿刺室同期收治的需要行骨髓细胞学榆查的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方法:无菌条件下将人角膜缘上皮组织剪碎,胰蛋白酶消化,过滤离心,加入含20%FBS的DMEM/F12培养液,制作条件培养基,置于-20℃备刷。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法从人骨髓液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层,贴蹙法培养扩增,取传至第5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2×10^4个/孔密度接种,待细胞完全贴壁后吸除培养液,设立5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仅加入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继续培养;其余4组在空白对照的基础上分别加入5,10,15μg/L表皮生长因子、10μg/L表皮生长因子+50%条件培养基,每3d换液1次,培养30d。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细胞角蛋白抗体AE1、AE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检测细胞横向诱导转化率。结果:AE1免疫组化染色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10,15μg/L表皮生长因子组、10μg/L表皮生长因子+50%条件培养基组的细胞显色率均明显升高(F=415.39,P〈0.01);各诱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373.96,q=38.65,18.16,20.49,P〈0,01):10μg/L表皮生长因子组与10μg/L表皮生长因子+50%条件培养基组细胞显色率基本相似(t=-0.12,P〉0.05)。AE5免疫组化染色后,各组细胞的胞浆都能
- 杨海军易敬林刘德伍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角膜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