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枫
- 作品数:37 被引量:98H指数:6
- 供职机构: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NSE、MMP-2、IGF-Ⅰ及TSGF联合检测在幕上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7
- 2012年
- 脑胶质瘤是发生在神经外胚层的肿瘤,其在成年患者中多见于幕上,所占比例较高[1]。本病诊断主要依靠脑脊液检查和影像学方法,此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血清中某些项目也会产生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确诊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2]。本文中我们对血清NSE、MMP-2、IGF-I及TSGF联合检测在幕上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 杨枫
- 关键词:MMP-2脑胶质瘤TSGFNSE
- 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大鼠脑损伤后血管再生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自由落体法建立大鼠脑撞击伤模型,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移植组大鼠手术后12 h侧脑室注射法移植BM-MSCs,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术后第1,3,7,14和21天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of rats,mNSS)。于术前,术后3,6,12,24 h和3,7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CD34和CD133抗体双标记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损伤周围脑组织CD3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结果:两组间mNSS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97,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7.106,P<0.01)。术后第7,14,21天对照组较移植组mNSS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鼠外周血中存在CD34和CD133双阳性细胞表达。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CD34和CD133双阳性细胞数伤后3 h为下降状态,后升高,伤后6 h达最高点,此后逐渐下降,伤后24 h降至正常水平。移植组有同样的趋势,CD34和CD133双阳性细胞升高持续到伤后24 h,其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NSE均有阳性表达,术后7,14 d时移植组的NSE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CD31的阳性表达很少,术后3,7 d时移植组的CD3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BM-MSCs移植可以增加脑创伤后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并持续约24 h,可以调高大鼠脑创伤后损伤周围区的血管生成标志物的表达和神经元标志物的表达。BM-MSCs移植组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 胡炜刘俊江建杨枫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创伤性脑损伤血管再生
- 基于CTA的颅内动脉瘤复合体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3D-CTA动脉瘤实体模型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手术指导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经头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20例(大脑中动脉瘤,大脑前交通动脉瘤,大脑后交通动脉瘤和基底动脉瘤各5例),全部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3D-CTA颅内动脉瘤复合体三维模型,并与术前非三维空间的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D-CTA与CTA测量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复合体数据模型结果显示血流速度、动脉瘤内动压、血管壁面切应力由大至小为动脉流入道>动脉流出道>动脉瘤体部>动脉瘤顶端,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流速度与动脉瘤内动压具有明显正相关(r=0.956,P<0.05),血流速度与血管壁面切应力具有明显正相关(r=0.964,P<0.05)。结论:CTA的颅内动脉瘤复合体三维模型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模拟手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杨枫刘刚吕华新柯尊良胡炜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复合体三维模型
- 脑出血微创术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观察微创术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动员对脑出血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出血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行常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和治疗组(n=25,术后3~5 d时行BMSCs动员)。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行NIHSS量表、FIM量表评分,术前、术后2周测定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术后1个月及6个月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 2组术后NIHSS、FIM分值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治疗组术后NIHSS、FIM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治疗组外周血CD133+、CD34+细胞在单核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及6个月2组肝肾功能检查指标均正常。结论脑出血微创术后尽早进行BMSCs动员,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质量。
- 胡炜杨枫唐尤佳
- 关键词:干细胞动员神经功能修复
- 依达拉奉在重症型颅脑损伤急性期中的应用(附74例报告)
- <正>重症型颅脑损伤的发生率约占整个颅脑损伤的35%,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缺血、缺氧致脑水肿、脑肿胀是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因颅脑损伤当时原发性损伤不可避免,但随之而来的继发性脑损伤却可通过...
- 罗林唐尤佳淦作松杨枫翟小丽熊丹
- 文献传递
- 13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I表现与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CT、MRI表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分析比较13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CT、MRI特点。结果13例DAI伤者中为交通伤,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发现异常高信号大脑皮质髓质交界处6例次,脑干2例次,胼胝体4例次。结论临床判断和影像学应同时并重,对于那些脑损伤后出现严重的意识和认知障碍,有瞳孔征象但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或存在较为突出的脑干征象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与颅内压升高程度不符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两者不相符时,应高度怀疑并存的DAI。
- 杨枫吕敦昭杨志宏是德海高翔
- 关键词: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I
- 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 2019年
- 目的探讨应用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8月—2018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选取50例参加本次研究,使用摸球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小骨窗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小骨窗手术治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的住院时长较短,治疗效果显著。
- 王金鹏杨枫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手术并发症
- 锁孔神经外科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 本文介绍了锁孔神经外科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采取CT定位、定量,运用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方法清除颅内血肿,减少了神经组织的副损伤,术后综合降压及止血、神经营养措施,避免其再次出血,显著提高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
- 唐尤佳罗林杨枫宗志涛孙学志俞芳
-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锁孔手术神经外科CT定位
- 文献传递
- 三维立体定向多靶点引导神经内镜治疗对老年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神经损伤与创伤应激程度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究三维立体定向多靶点引导神经内镜治疗对老年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神经损伤与创伤应激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老年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脑室外引流术)30例和观察组(三维立体定向多靶点引导神经内镜治疗)3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手术前后的神经损伤及创伤应激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ADL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的神经损伤及创伤应激相关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立体定向多靶点引导神经内镜治疗在老年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对神经损伤与创伤应激程度的控制作用较好,因此在该类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刘俊江健程毛峰王金鹏彭金健杨枫
- 关键词: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神经损伤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适用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2例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CT引导定向血肿清除术和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碎吸术的治疗经验。结果442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评分评定疗效分为:5分4例,4分149例,3分275例,2分1例,1分13例。结论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积极有效方法,要根据具体的病人年龄和脑出血部位、形态、出血量、病情轻重、脑萎缩状况情况进行评估,选择手术时机和方法。
- 杨枫梁锐
-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