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红

作品数:47 被引量:36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专利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42篇玉米
  • 23篇基因
  • 15篇育种
  • 13篇分子育种
  • 11篇植物
  • 11篇位点
  • 9篇性状
  • 9篇籽粒
  • 8篇植物分子
  • 8篇植物分子育种
  • 8篇分子标记
  • 7篇基因型
  • 6篇玉米基因
  • 6篇玉米籽粒
  • 6篇基因型检测
  • 6篇高油
  • 6篇高油玉米
  • 5篇单倍体
  • 5篇油份
  • 5篇玉米单倍体

机构

  • 37篇中国农业大学
  • 12篇华中农业大学
  • 6篇山西省农业科...
  • 3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济南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7篇杨小红
  • 39篇李建生
  • 22篇严建兵
  • 10篇李慧
  • 9篇张义荣
  • 7篇郑艳萍
  • 4篇白光红
  • 4篇张璇
  • 4篇李林
  • 4篇高玉峰
  • 3篇徐明良
  • 3篇徐淑兔
  • 3篇李青
  • 3篇惠国强
  • 3篇张卫平
  • 3篇杜何为
  • 2篇陈琳
  • 2篇张丽丽
  • 2篇郝晓敏
  • 2篇郭玉秋

传媒

  • 6篇作物学报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玉米科学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7
  • 8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9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籽粒类胡萝卜素缺陷基因SCD的克隆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玉米籽粒类胡萝卜素缺陷基因SCD的克隆及应用。本发明公开的SCD基因编码如下的蛋白质:A1)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1的蛋白质;A2)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4的蛋白质;A3)将序列表中序列1或序列4所示的氨...
杨小红张丽丽李建生张义荣
文献传递
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抗性基因的挖掘被引量:6
2020年
玉米穗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真菌性病害,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玉米育种上应用的大多数自交系缺少对穗腐病的抗性。玉米穗腐病抗性位点的挖掘和抗病基因的克隆,对玉米穗腐病的遗传改良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进行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抗性位点的挖掘并初步确定候选基因。抗病自交系法A和感病自交系掖81162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人工接种拟轮枝镰孢菌后7 d两个自交系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0,761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5个与穗腐病抗性显著相关的SNP,这些SNP分布在1号和9号染色体上。通过比对B73 RefGen_v3并注释,发现SNP位点附近涉及的基因包括酰基激活酶1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磷酸酶2C 48、镁转运蛋白、受体蛋白激酶CRINKLY4和锌指CCCH域蛋白19。将在转录组测序中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和全基因组选择中关联到的基因进行比对,发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关联到的锌指CCCH域蛋白19同时也是转录组测序中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表明锌指CCCH域蛋白19可能与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的抗性相关。本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抗病基因的克隆和玉米的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遗传资源,而且能为玉米和病原菌的相互作用机理的解析奠定基础。
闻竞沈彦岐韩四平邢跃先张叶王梓钰李世界杨小红郝东云张艳
关键词:玉米穗腐病抗性基因
玉米油份含量相关的衣被蛋白复合体(COPⅡ)基因位点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与玉米油份含量相关的衣被蛋白复合体(COPII)基因位点及应用,属于分子育种领域。本发明的玉米油份相关的位点为玉米参考基因组(www.maizesequence.org,5a.60版)位于chr8.S_3852...
严建兵杨小红李建生李慧
文献传递
玉米基因KRN2及其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控制玉米穗行数的KRN2基因、与KRN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它们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杨小红李建生陈文康张璇蔡立春张义荣
ZmDRR206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抗病性与生长发育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ZmDRR206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抗病性及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转基因实验证明ZmDRR206可提高玉米对禾谷镰刀菌引起的茎腐病的抗性并降低叶片失水速率而增强幼苗的抗旱性。在玉米幼苗和籽粒生长发...
叶建荣徐明良马传禹杨小红戴卫星
文献传递
玉米产量构成因子染色体代换系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2012年
以综3和87-1组配的重组自交系中株高和产量差异最大的RIL88和RIL279家系为材料,通过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建立一套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代换系。结果表明,平均代入片段2.88个,平均代入片段长度为26.5cM,全基因组覆盖率达到88.7%,平均背景回复率达到95.8%。同时,对这套代换系的表型效应进行初步评价,发现大多数调查性状具有广泛的变异。
高玉峰任元张卫平张攀严建兵李建生杨小红
关键词: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代换系
转LOS5玉米的大田抗旱性鉴定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培育转基因抗旱玉米新品种是解决玉米生产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鉴定和分析拟南芥LOS5转入玉米后对玉米田间抗旱性的影响,筛选抗旱性突出的转LOS5的玉米株系用于抗旱育种。【方法】在150、225、300、375、450和600 mm(CK)梯度灌水胁迫处理条件下,大田鉴定8个转LOS5玉米株系及其受体郑58的抗旱性,测定产量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变化,明确LOS5在提高玉米抗旱性方面的主要田间表现形式,同时筛选抗旱性显著优于受体的转基因株系。【结果】随着累计灌水量600—150 mm逐渐降低,9个试验材料的产量和抗旱性均相应下降。8个转基因玉米株系的产量在225—450 mm灌水范围内均显著高于受体郑58,且在正常灌水600 mm的一半处理(300 mm)时差异最大化。300 mm灌水处理中,8个转基因株系的抗旱性指数为0.56—0.70,显著高于受体郑58(0.5),抗旱性提高12%—40%。抗旱性从强到弱的材料顺序是T8920B6、T8920B2、T8920B7、T8920B5、T8020B1、T8920B4、T8920B3、T8920B8和受体郑58。营养体生长和发育方面,在灌水150—225 mm处理中,8个转基因材料灌浆末期的叶色SPAD值38.4—42.4,均极显著高于受体郑58(28.7—37.5),但地上部生物重量、株高和穗位高没有显著差异;果穗发育方面,在灌水150—225 mm处理中,8个转基因株系的穗重为42.3—61.6 g,穗长为10.9—13.1 cm,均极显著高于受体(36.4—40.7 g和8.5—11.8 cm),但轴重和穗粗的差异不显著;籽粒发育方面,8个转基因株系的穗粒数为86.6—182.6,行粒数为8.4—15.6,也显著高于受体的穗粒数57.3—83.2和行粒数4.9—7.1,但穗行数和百粒重差异不显著。【结论】LOS5转入受体郑58后,对转基因玉米开花前营养生长的影响较小,但在开花之后维持受旱玉米的穗长、行粒数和灌浆后期叶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受旱玉米的穗重、穗粒数和产量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从而提高了玉米的抗旱�
刘成杨炳鹏孙宝成章家长唐怀君王天宇张登峰谢小清石云素宋燕春杨小红黎裕李建生
关键词:玉米抗旱性转基因
基于SNP标记的玉米株高及穗位高QTL定位被引量:51
2013年
为进一步明确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机制,为育种生产提供服务,本研究以K22×CI7、K22×Dan340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SNP标记构建了2个连锁图谱。并将这2个F2群体衍生的分别含237和218个家系的F2:3群体用于田间性状的鉴定。用复合区间作图模型对2个群体的株高、穗位高表型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在广西南宁和湖北武汉两种环境条件下共定位到21个株高QTL和27个穗位高QTL;单个QTL表型变异贡献率的变幅为4.9%~17.9%;株高和穗位高QTL的作用方式以加性和部分显性为主;第7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株高和穗位高的主效QTL。
郑德波杨小红李建生严建兵张士龙贺正华黄益勤
关键词:株高穗位高玉米
蛋白质组学在农业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6年
随着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变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兴学科和热点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蛋白质组学产生的背景、蛋白质组学的含义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为主的蛋白分离技术(2-DE)和以质谱(Mass-spectrometry)分析为主的蛋白鉴定技术。本文详细评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核不育和细胞质雄性研究,病虫害等生物胁迫蛋白质组学研究,缺氧胁迫、热胁迫、损伤胁迫等非生物胁迫研究、各种突变体研究、组织和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等)蛋白质组研究等。最后展望了蛋白质组学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柳展基杨小红毕玉平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质谱农业
一种与玉米GPAT基因连锁的SNP位点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玉米GPAT基因连锁的SNP位点及其应用,属于植物分子育种领域,该SNP位点位于玉米参考基因组(www.maizesequence.org,5a.60版)chr3.S_178136002,该位点与玉米GP...
严建兵杨小红李建生李慧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