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雁
- 作品数:121 被引量:1,593H指数:25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 水文土壤学研究展望
- 水文土壤学(Hydropedology)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Henry Lin于2003年提出来的,它的概念和内涵正在发展之中。水文土壤学是综合土壤学、水文学和地貌学,研究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土壤和水文相互作用过程及...
- 李小雁
- 壤中流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0
- 2016年
- 壤中流是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流域径流调节、水源涵养、泥沙迁移、养分流失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水文学研究的难点和前沿科学问题。论文介绍了壤中流的概念、研究背景和重要性,对壤中流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和热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壤中流形成的影响因素,总结并讨论了径流小区实验法、地球物理法、模型模拟法、示踪剂方法的研究现状和优缺点,提出了目前壤中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壤中流研究进行了展望。
- 肖雄吴华武李小雁
- 关键词:壤中流优势流地表径流降雨入渗
-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转化分析被引量:30
- 2004年
- 分析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二元结构,揭示了各自水量转化特点及相互联系;对山区消耗水量,走廊盆地人工绿洲建设引起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变化和消耗水量的增加,以及内陆河下游水分亏缺问题作了评价.提出了理解流域水循环整体概念,评价山前平原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改善水资源转化.
- 高前兆李小雁仵彦卿胡兴林
- 关键词:水资源水循环内陆河流域
- 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4
- 2010年
-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是对人类社会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采用滇中地区1961-2006年46个测站逐日降水数据,分别将大雨/暴雨雨量和雨日数、最大日降水量和年日降水量序列99百分位值作为极端降水临界值,用MK秩次检验方法和IDW插值方法比较分析滇中地区极端降水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认为这3种极值算法在该区可以相互验证,在时间上表现为滇中区域平均的极端降水呈不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多雨地区降水的变化比较缓和而中西部平坝、河谷少雨地区极端降水的变化要强烈一些。滇中地区的降水类型发生了变化,大雨/暴雨量和大雨/暴雨次数增多而其他降水类型减少。小雨雨量和雨日数的减少是滇中地区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降水变率加快且强度增大是滇中地区极端降水的变化的原因之一。
- 李小雁史正涛彭海英
- 关键词:极端降水最大日降水量
-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及其水文效应被引量:71
- 2008年
- 利用青海湖流域内及周边6个气象站近50年来的逐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青海湖水位、面积以及沙柳河和布哈河逐月径流资料分析了该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水文效应。结论认为:青海湖流域近年来最高气温以(0.29±0.17)℃/10年的速度增加(P〉0.05),最低气温以(0.55±0.5)℃/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p〈0.05),平均气温以(0.28±0.03)℃,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年平均温差以(-0.12±0.02)℃,10年的速度显著减少(P〈0.05)。与全球气候变暖相比,青海湖流域气温升高的速度更快。流域各站年降水量和日最大降水量呈增加趋势(P〉0.05),降水天数和干旱期变化差异性较大。青海湖水位和面积分别以7.8cnd年和7.4km^2,年的速度显著下降(P〈0.01)。沙柳河、布哈河年径流量呈略微减少趋势(P〉0.1),而且分别在4月~5月和12至次年4月减少趋势显著(P〈0.05)。气候变化和水文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青海湖水位与流域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水位变化量、沙柳河和布哈河径流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 孙永亮李小雁汤佳许何也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效应青海湖流域
- 集雨绿化系统现状及展望
- 2004年
- 集雨绿化系统主要以土壤水分为纽带,把土壤 植物 大气这个连续的系统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讨论目前在绿化方面正面对的土壤干化问题、土壤植被群落类型以及造林密度现存的问题.集雨绿化系统减少了对最限制植物生长的土壤水分因子的影响,是目前进行植被建设的比较优化的系统.
- 成六三李小雁
- 关键词:集水区土壤水分
- 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灌丛化研究进展被引量:41
- 2014年
- 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中原生灌木/木本植物的植株密度、盖度和生物量增加的现象称为草原灌丛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区草原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灌丛化研究正成为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引起灌丛化的因素包括过度放牧、草原火、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变化等,灌丛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灌丛化过程表现为地表景观由草本植物占优势转向灌木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转变过程,此过程改变了原有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增强了地表景观异质性,打破了原生态系统的光照、热量、水分、养分等的分配格局,灌丛斑块成为了灌丛化草地中水分、养分等相对富集的"肥岛"。目前灌丛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强烈地域性和限制性的定点研究和因子控制实验等方面,未来应更多关注气候变化与灌丛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化过程的反馈以及与灌丛化的监测、缓解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模型模拟将是今后研究灌丛化发生、发展及灌丛化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 彭海英李小雁童绍玉
- 关键词:植被变化
- 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7
- 2017年
-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讨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状况,对于深入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采样,探讨了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生长季流域不同海拔的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平均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旺期达到峰值(28.79%),生长季初期(22.81%)和生长季末期(22.91%)相对较低;随海拔的升高,流域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且在生长季旺期增加最为显著(P<0.01);(2)经过一个生长季,湖滨3200~3300m海拔范围内土壤水分收支略有亏缺,减少1.24%,3300~3400m和3400~36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基本平衡,分别增加0.54%和-0.57%,3600~38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有所盈余,增加3.69%;流域海拔3800m以上地区为水分盈余区,且该区域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气温升高一旦导致流域水分收支平衡区向高海拔推进,将会使青海湖流域水分盈余区大面积减小,进而对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 刘磊李小雁蒋志云魏俊奇南木甲
- 关键词:土壤水分海拔梯度气候变化青海湖流域
- 人工集水面临界产流降雨量确定实验研究被引量:31
- 2001年
- 通过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皋兰生态农业试验站 1 998 1 999年的降雨 -径流观测实验 ,利用直线回归模型确定包括自然集水面在内的 9种人工集水面的临界产流降雨量值 (降雨阀值 )。结果表明 :在不受前期降雨影响下 ,自然黄土坡面、清除杂草自然黄土坡面和粘土夯实集水面的临界产流降雨量分别为 8 5mm ,8 0mm和 4 1mm。在受前期降雨影响下 ,其临界产流降雨量分别为 6 0mm ,5 0mm和 1 9mm。塑料膜、油毡、沥青和混凝土处理集水面的产流过程受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小 ,平均状态下其临界产流降雨量为 0 1~ 1 5mm。塑料膜、油毡、沥青、塑料 +小砾石和塑料 +大砾石集水面的临界产流降雨量分别为 0 1 3mm ,0 2 1mm ,0 1 7mm ,0 98mm和 0 85mm。混凝土集水面在干燥情况下的临界产流降雨量为 1 4 8mm ,在不干燥情况下的临界产流降雨量为 1 1 6mm。
- 李小雁龚家栋高前兆
- 关键词:雨水集流
- 土壤优势流研究方法综述被引量:13
- 2011年
- 由土壤异质性引起的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PF)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水分运动形式,由于其较少与土壤基质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就快速进入深层土壤甚至地下水,因而优势流的研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优势流的过程复杂,类型较多,观测难度较大,因而直到近几十年来才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优势流的定义、特征和表现形式,对目前常用的优势流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其中,剖面挖掘、拍照观察法和土壤染色法等简单易行、持续时间较短、安装维护费用低,但研究范围小,代表性不强;X射线扫描和显微成像技术等能定量描述土柱或土壤截面的大孔隙,能达到10-6~10-1 m的微观研究尺度,但是安装维护费用较高且要求操作人员具有专门的技术背景。今后需进一步发展野外和大尺度上的持续性和非破坏性的观测和研究方法,同时应将通过不同途径和初始条件下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以挖掘更多的信息,进而制定标准化的优势流研究方法以推动优势流研究。
- 彭海英李小雁崔步礼张思毅
- 关键词:土壤大孔隙土壤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