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宗善

作品数:17 被引量:39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雨林
  • 4篇山地雨林
  • 4篇土壤
  • 4篇热带山地
  • 4篇热带山地雨林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气候变化
  • 2篇杉林
  • 2篇树轮
  • 2篇气候响应
  • 2篇群落
  • 2篇群落学
  • 2篇群落学特征
  • 2篇岷江冷杉
  • 2篇岷江冷杉林
  • 2篇温度重建
  • 2篇温室气体
  • 2篇夏季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生...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广西科学院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河南省社会科...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17篇李宗善
  • 12篇刘国华
  • 4篇唐建维
  • 4篇胡婵娟
  • 4篇郑征
  • 4篇罗淑政
  • 4篇张齐兵
  • 4篇傅伯杰
  • 3篇伍星
  • 2篇宫立
  • 2篇靳甜甜
  • 2篇杨荣金
  • 2篇邱广龙
  • 2篇刘慧峰
  • 2篇范航清
  • 2篇刘金巍
  • 2篇李庆军
  • 1篇石雅君
  • 1篇汪庆兵
  • 1篇叶鑫

传媒

  • 5篇植物生态学报
  • 5篇生态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广西植物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6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5
  • 1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澜沧地区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在2500m2的固定样地上,共计有维管束植物100~105种,分属于45~47科、70~74属;胸径≥2cm的树种丰富度为69~74,ShannonWiener指数为3.5954~3.626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426~0.8491。群落植物区系成分可分为10个类型,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占83.17%~84.69%,其中又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成分占优势,分别占33.67%~36.63%和24.75%~26.53%。群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中又以中、小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分别占50.00%~52.78%和22.12%~22.22%;在叶片生态学特征上,群落以中叶(66.67%~75%)、单叶(83.65%~85.19%)、纸质(61.11%~65.38%)、全缘(72.12%~72.22%)、非尾尖(86.11%~88.48%)为主。与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相比,澜沧地区热带山地雨林体现出明显地向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如区系组成中的热带成分偏低而温带成分偏高,大高位芽植物以及大叶、复叶、全缘叶比例较低,而小高位芽植物以及小叶、单叶、非全缘叶比例较高。
李宗善唐建维郑征段文勇朱胜忠郭贤明
关键词:群落学特征热带山地雨林
川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的时间稳定性评估被引量:35
2010年
根据川西卧龙地区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的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树木生长特征及对气候响应在最近53年(1956–2008年)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在1956–1976年时段,树木生长速率较快,晚冬至早春(1月到4月)温度对树木生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春末5月份的高温对于树木生长有限制性影响,而与日照时数关系不大;在1977–2008年时段,树轮生长主要受冬季(11月到1月)低温的限制,另外,日照时数对于树木生长的限制性影响明显增强。秋季到早冬(9–12月)降水在两个时段上对树木生长均有一定的限制性影响。树轮指数在1956–1976年时段与温度序列吻合较好,而在1977–2008年时段树轮指数明显偏低,与温度序列出现了明显的分离。1977–2008年时段内云层覆盖量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显著下降,进而树木可利用的光合有效辐射也相应地降低,这可能是树木生长速率在此时期明显较慢的主要原因。
李宗善刘国华傅伯杰张齐兵胡婵娟罗淑政
关键词:气候响应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群落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根据4块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在2 500 m2的样地中,共计有维管束植物105~178种,分属于46~61科、80~130属.区系成分可分为11个类型,4 块样地均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约90%),其中又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23.40%~32.88%)和泛热带分布(25.20%~36.67%)的成分占优势.群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中又以中(约50%)、小高位芽植物(21.30%~27.78%)占优势;在叶片特征上,群落以中叶(72.66%~82.54%)、单叶(75%~86.96%)、纸质(58.73%~62.22%)、全缘(76.67%~83.33%)、非尾尖(约90%)为主.低海拔带上山地雨林的热带区系成分以及藤本植物、中叶和全缘叶植物所占的比例高于高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而小高位芽植物比例则低于后者,体现出较强的热带雨林性质.西双版纳的山地雨林与本地区的沟谷雨林、低丘雨林相比表现为热带区系成分、藤本植物、大高位芽植物以及巨叶、大叶植物较少,而温带成分、小高位芽植物、小叶植物较为丰富,体现出向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
李宗善唐建维郑征李庆军段文勇朱胜忠郭贤明赵建伟曾荣
关键词:群落学特征热带山地雨林
不同去趋势方法对树轮年表气候信号的影响——以卧龙地区为例被引量:25
2011年
基于川西卧龙地区林线位置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的树轮宽度数据,结合地面气象站和空间网格化气象数据,对不同去趋势年表对气候条件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去趋势年表的气候响应特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具体表现为前一年9月份、当年3月份和7月份的气温,以及前一年10-12月份的降水、当年4月份和7月份的降水对树木生长的正影响作用;前一年11月份到当年3月份的相对湿度,以及当年2-3月份和7-8月份的霜冻频率对树木生长的负影响作用。从不同去趋势方法对气候响应的异质性特征来看,保守曲线、67%样芯长度步长、60年步长和90年步长的平滑样条函数去趋势年表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对气候响应也最明显,特征基本一致。30年步长的平滑曲线去趋势年表与其他去趋势年表的相关性较弱,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也明显较小。另外,未经去趋势处理的树轮宽度年表统计参量数值要明显高于去趋势年表,它与气候要素的相关特征也基本反映出川西卧龙地区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基本特征。
李宗善刘国华傅伯杰张齐兵胡婵娟罗淑政
关键词:气候响应卧龙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40
2004年
根据 6块样地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在 2 5 0 0m2 的样地上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群落共有植物物种 99~ 181种。其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 (S)为 5 4~ 113,Shannon_Wiener指数 (H′)为 1.6 4 87~ 4 .0 4 91,Simpson指数 (λ)为 0 .5 0 35~ 0 .96 95 ,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为 0 .4 133~0 .85 4 9。灌木层的S为 35~ 89,H′为 2 .4 132~ 3.716 2 ,λ为 0 .76 2 7~ 0 .95 82 ,Jsw为 0 .6 788~ 0 .85 93。草本层的各指数值 :S为 31~ 6 5 ,H′为 2 .792 1~ 3.4 992 ,λ为 0 .90 2 0~ 0 .9382 ,Jsw为 0 .72 93~ 0 .8382。低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 (Ⅰ号、Ⅱ号样地 )的各指数值 (H′、λ、Jsw)在群落不同层次中均表现为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层 ,而物种丰富度在不同层次中无一定变化规律 ;高海拔带上山地雨林 (Ⅲ号、Ⅳ号、Ⅴ号、Ⅵ号样地 )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H′、λ)表现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而均匀度指数 (Jsw)在不同层次中则无一定变化趋势。高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明显高于低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 ,这是由于前者所处生境较为优越。沿着海拔梯度 ,群落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
李宗善唐建维郑征李庆军罗成昆刘正安李自能段文勇郭贤明
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植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海拔梯度
川西卧龙岷江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氮素关系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9
2017年
土壤碳氮沿海拔梯度变化及其耦合关系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分析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及有机碳活性组分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及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亚高山物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为研究对象,以卧龙邓生野牛沟岷江冷杉原始林2920—3700 m的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土层土壤碳氮及活性组分沿海拔的变化规律,总结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沿海拔主要规律,从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和碳氮关系的角度揭示其对土壤有机碳沿海拔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殖质层土壤有机碳(SOC)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与温度显著负相关,轻组有机碳(LFOC)及颗粒态有机碳(POC)随海拔上升均表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全氮(TN)随海拔变化不显著,但林线处LOFC、POC和TN均显著增加;0—10 cm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则表现为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在3089 m和3260 m处,与年均温度无显著关系。2)LFOC及POC在腐殖质层和0—10 cm土层中所占比例较大,是表征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海拔变化规律的主要活性组分,腐殖质层LFOC/SOC和POC/SOC随海拔上升逐渐增高,0—10 cm层则逐渐降低,暗示腐殖质层有机碳稳定性沿海拔逐渐降低,0—10 cm有机碳稳定性逐渐升高。3)SOC与TN显著正相关,SOC是影响TN的主要因子,但腐殖质层TN与有机碳活性组分无显著相关关系。4)土壤C/N和微生物量C/N在3177 m大于25:1,是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的主要因素。
宫立刘国华李宗善叶鑫王浩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腐殖质海拔
利用树木年轮宽度资料重建川西米亚罗地区过去200年夏季温度的变化被引量:32
2011年
利用川西高原米亚罗地区林线位置高山柏(Sabina squamata)的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树轮年表和气候要素的关系。通过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得出,树木径向生长对于夏季(6~7月)温度响应最为敏感,上年冬季到早春(12~3月)温度也对树木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而年表与降雨没有明显的关系。最终利用树轮年表重建了该地区过去200年(1810~2009年)的夏季(6~7月)平均温度的波动历史,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为43.2%(调整自由度后为41.9%)。重建温度序列的平均值为12.49℃,标准差为0.515℃,其波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850年以前的寒冷时期、1850~1950年的温暖时期以及1950年以后的温度平缓波动时期。重建序列最为寒冷的时期为1810~1830年,其中1824~1825年为最寒冷的年份;重建序列最为温暖的时期是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1850~1903年)和20世纪上半叶(1911~1950年),其中1863年和192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重建温度序列的主要冷期和暖期与周围地区其他对于温度响应敏感的树木年轮和冰芯材料以及冰川进退记录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本研究的重建序列较为可靠,是可以指示研究地区过去温度波动历史的。
李宗善刘国华傅伯杰张齐兵胡婵娟罗淑政
关键词:温度重建川西高原
川西米亚罗地区岷江冷杉林过去223年森林净初级生产力重建被引量:13
2014年
利用BIOME-BGC模型和树木年轮数据模拟1954~2008年川西米亚罗岷江冷杉林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动态,并构建了相应的NPP线性重建模型(方差解释量为44.8%),最终重建了该地区岷江冷杉林过去223年(1788~2010年)NPP的波动历史。在1788~2010年区间,岷江冷杉林NPP波动于498.66~563.65gC/m^2/a之间,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27.2gC/m^2/a和12.45gC/m^2/a。森林NPP主要上升时期有1788~1811年、1832~1844年、1890~1928年和1969~1993年,NPP主要的下降时期有1812~1831年、1845~1860年、1929~1968年和1994年至今。重建NPP序列与气象数据的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夏季至秋季温度是限制森林生长的最为重要的气候要素,另外前一年秋季至初冬温度和春季至初夏的降雨对森林生长也有一定的控制性影响。树木年轮是一种指示森林NPP动态变化的可靠待用材料,可以检验和校正包括BIOME-BGC模型在内的各种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李宗善刘国华伍星宫立王萌彭俊杰
关键词:岷江冷杉林气候变化BIOME-BGC
树轮木质部解剖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7
2017年
树轮木质部解剖特征是树轮在细胞、亚细胞尺度上的表征,其往往能从微观尺度解释树轮宽度等宏观结构的变化。因此,探讨木质部解剖特征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可为年轮气候学统计结果提供生理解释,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与响应策略提供新视野。该文以树轮木质部解剖特征与气候关系为主线,概述了木质部解剖特征记录环境信号的基本原理和机制,阐述了木质部解剖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方法,探讨了木质部解剖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就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1)探寻径向和切向上木质部解剖特征的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2)探索植物对环境塑性响应的阈值及其响应策略及适应过程;(3)探寻各树轮代用指标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及气候响应差异的形成机理,确定各时期主要气候因子对树轮形成的具体作用及贡献量。
朱良军李宗善王晓春
关键词:全球变化树轮
黑河中上游地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被引量:37
2014年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黑河中上游地区2000年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从上游、中游以及整个区域的角度综合评价了该区域的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60%以上为未利用地,2000—2010年,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量增加,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2耕地增加以荒漠和草地转入为主;林地转入表现为草地和荒漠造林,转出主要为林地荒漠化;草地转出主要去向为造林和荒漠化,而增加主要来源于冰雪覆盖地和荒漠;未利用地增加主要来源于草地的退化。3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较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000—2010年,上游土地利用程度有所降低,中游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4由于上游山区林地面积的增加,植被覆盖下土壤的水源涵养量显著增加,土壤贮水量增加了0.764×108t。5土壤保持量由1.860×108t增加到1.899×108t,主要原因为草地转化为林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黑河流域应控制上游地区人工林面积,减少林地蒸腾量,以增加下游可用水量;适当控制中游地区耕地面积的扩张趋势,保证湿地、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用水量,维持流域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稳定,进而持续发挥生态系统土壤保持等功能。
刘金巍靳甜甜刘国华李宗善杨荣金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水源涵养土壤保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