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丹梦

作品数:48 被引量:161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文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2篇文学
  • 9篇乡土
  • 9篇小说
  • 6篇文学豫军
  • 4篇叙事
  • 4篇政治
  • 4篇乡土文学
  • 4篇写作
  • 4篇红柯
  • 3篇短篇
  • 3篇新文学
  • 3篇中国新文学
  • 3篇作家
  • 3篇文化
  • 3篇乡土小说
  • 3篇李佩甫
  • 2篇短篇小说
  • 2篇叙事伦理
  • 2篇叙述人
  • 2篇意志

机构

  • 39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

  • 45篇李丹梦

传媒

  • 10篇南方文坛
  • 7篇文艺争鸣
  • 6篇小说评论
  • 5篇中国现代文学...
  • 4篇文艺研究
  • 2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扬子江(评论...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坚硬的“单纯”——周大新论被引量:4
2006年
李丹梦
关键词:《第二十幕》文学豫军
2013短篇透视:“生命”与“常人”的竞逐——兼论当下的“文学性”精神与建构模式被引量:2
2014年
对短篇小说而言,2013是个波澜不惊的年头。它预示或强化了一种印象:文学正在进入一种稳劲常态、不无惯性的书写,这跟文学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相对落寞的位置及作家创作的日趋职业化、专业化有关。通览2013年的短篇,一个至深的感觉就是它的当代性与现实主义手法。这两点是连带一道的。
李丹梦
关键词:常人市场经济社会现实主义手法
中原漂泊与寻找人民中国的调子——李季论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探讨李季走向新诗大众化、民族化道路的"根源"。李季幼年丧母,家庭不幸,这给李季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使之成为一个实质上的弃儿。在李季摸索新诗"人民调子"的过程中,涌动着弃儿寻父、"回家"的意志与自我救赎的挣扎。在他对地方民歌的借鉴运用、对诗歌叙事的执著以及他的行政作风里,时有中原乡音、根性的变相展露,其中的核心问题为对创伤的规避、疏导与升华。信天游的漂泊基调与中原弃儿的流浪经验一拍即合,它最终成为李季的生存文体。
李丹梦
关键词:自我救赎陕北革命根据地《讲话》长篇叙事诗
地方“释梦”——关于《中原文化与20世纪河南文学》
2023年
关于中原文化、河南文学,我不准备再多啰嗦些什么了,那样只会暴露我言语的笨拙。从根本上讲,文学与文化的关联,实非个体思维能洞悉道尽的,而之前连续十章(含绪论)论述跋涉也让我意识到,无论语言还是方法,自己都已站在了“我”的“极境”或“边际”。《中原文化与20世纪河南文学》断断续续写了十几年。读者直观的阅读感受估计是长。除《李季论》外,其余各章均不落两万字。
李丹梦
关键词:个体思维河南文学
社会主义文学“劳模”——乔典运论
2012年
要了解乔典运创作的内里经纬,不能不看那半部自传《命运》。这是老乔在得知自己大限将近时挣扎写出的作品。它从老乔退伍转业回村写起,如何开始写作,如何因写作在“文革”中挨整,又如何捱到写作的春天……这种记忆的侧重、布局表明,在老乔的意识中,他的人生应该是从写作开始的。如果没有写作,他就仅是个普通的西峡县(属河南南阳市)草民,有什么可说的?据老乔之子乔小泉说,老乔在病中曾嘱咐他:“坟地最好选在家乡荒无人烟的荒山上,碑文上啥都不写,只写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行了。”
李丹梦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学劳模《命运》中国作家
文学的生态抉择——论红柯的中短篇小说被引量:4
2009年
用“生态抉择”来指陈红柯的作品,基于一个显在的事实: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红柯小说中反复描摹的主题。自1996年发表成名作《奔马》、《美丽奴羊》以来,他的大多数中短篇都致力于发掘人与自然的对话和关联。这说来似乎陈词滥调,但对红柯而言却非比寻常。如果承认小说尤其是中短篇,需要某种集中的切入与激发的话,那红柯的特点就在于此。简言之,即天人合一。一种纯净的激情与爆破。追忆所及,哪怕只有细枝末节,一鳞半爪,也足够从容不迫地发挥和叙述。自然在此已非简单的、出于情节而设的背景,甚至也不是为了凸显、烘托人性或主体性。
李丹梦
关键词:中短篇小说红柯生态文学《奔马》天人合一
新中国道德构建的地方契机——论李佩甫被引量:7
2019年
豫籍作家李佩甫的创作向以对中原人格的开掘、寻根见长,他的地方书写里洋溢着浓重的道德激情,尤其是那种为新中国1现代实践道德立法、辩白的冲动。如是道德执着的风格从何而来,它的特色和局限又在哪里?本文把李佩甫的创作置于中原传统、地方奋斗以及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背景中,详细解答了这一问题。李佩甫的"50后+知青"身份,是其探索、荷担新中国道德的现世契机,其国家道德的文学贡献,着重体现在用"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来包容、涵括"市场"实践中的私利与邪性。在李佩甫对"新时期中国"的肯定、构思中,盘踞着当代中国文学"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思维与幽灵,这是他建设国家道德的重要思想资源。李佩甫的道德书写、地方寻根,可视为"新时期"与"市场"拉锯之间中原文化的强力反弹与中国参与。
李丹梦
关键词:李佩甫知青寻根
红柯的《生命树》:远方的神话被引量:7
2011年
一 向大自然讨取意义和归宿感是人类历来的文学思维与抒情方式。在农耕社会为主体的中国,尤其如此。三千年前的《诗经》就曾以“昔我往已,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记录征人的苦楚,个体的情绪与自然景致的变换彼此印证、缠绕。
李丹梦
关键词:神话红柯抒情方式文学思维农耕社会
“非虚构”之“非”被引量:17
2013年
"非虚构"的名目自《人民文学》2010年2月推出以来,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是年底已有500余人加入"非虚构"项目的写作申请(全名系"人民大地·行动者"写作计划,一个庄严、响亮的称号)。虽不能跟超女式的火爆反响相提并论,但在落寞的文坛亦可算提振人心的事情,如果不是"自慰"的话。
李丹梦
关键词:虚构写作计划行动者名目
流动、衍生的文学“乡土”——关于《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大系》被引量:5
2012年
在中国新文学的萌蘖、发展中,乡村生活与记忆一直是强韧而活跃的创作资源,这跟中国社会源远流长的农耕历史、小农经济有关(包括与之而俱的相对稳定的风俗伦理、交际人情等),而创作主体也或多或少跟农村、农民瓜葛着。把“乡土中国”的称谓拆解开:乡,系具体、经验的乡村;而土,则指向本土、民族、国家的诉求。就构思、创作而言,它属于现代化的文学经营与想象范畴,不乏雄心与责任感。以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文学为例,这大概是将乡村生活与中国性质结合得最紧密、完整的典范。自然,这经历了一个过程。
李丹梦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乡土文学乡村生活小农经济乡土中国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