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龙兴
-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白细胞介素-27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IL-27水平的变化,探讨IL-27在CH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2年9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64例CHF患者设为CHF组,同期选取20名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CHF组及对照组的血浆IL-27(酶联免疫吸附法)、NT-proBNP(直接化学发光法)及hsCRP(免疫比浊法)水平。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超声心功能检测。结果 CHF组IL-2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HF血浆中IL-27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呈下降趋势。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L-27与NT-proBNP(r=-0.47,P<0.05)、hsCRP(r=-0.54,P<0.05)呈负相关,与EF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 IL-27可能在评价CHF严重程度的方面有重要作用。
- 陈昌海李志樑傅强陈添华曹龙兴李锋进
- 关键词:心力衰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7
- 心肾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是指患者同时存在心功能不全和肾损害,且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相互作用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心、肾功能疾病发生率的与日俱增,CRS的发生呈逐年增加趋势,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深入探讨CRS病理生理机制对防治CRS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指导价值。目前认为心肾相互作用是CRS发生的关键,神经内分泌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以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紊乱等病理生理机制广泛参与其中。近来尿毒症毒素在CRS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上述CRS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探讨CRS机制和防治提供帮助。
- 范智文傅强靳文曹龙兴李志梁
-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心力衰竭肾衰竭
-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及临床安全性。方法:77例接受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予以冠脉替罗非班治疗,38例)、B组(予以静脉替罗非班治疗,39例);测定PCI时病变血管TIMI血流、校正TIMI计帧数(cTFC)以及术后30d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观察PCI术前及术后冠状窦血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变化。结果:术后A、B两组PCI后即刻TIMI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cTFC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PCI术后30d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PCI术后即刻冠状窦血清vWF及GMP-140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ACS患者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静脉注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栓前状态。
- 孙子凯曹龙兴李志樑靳文傅强
- 关键词:血栓前状态替罗非班
- 硫酸吲哚酚与硫酸对甲酚在心肾综合征中的潜在作用
- 心肾综合征指心脏与肾脏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的病理生理学紊乱状态。心脏与肾脏中的任一器官发生急慢性功能不全都将导致另一器官的急慢性功能不全,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两个脏器的衰竭。尽管近年来心肾疾病诊疗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以...
- 曹龙兴
-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
- 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 2011年
-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四色荧光标记技术检测29例高血压病(HT)患者(实验组)及31例非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比例及数量,评价组间差异,并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与血压(blood pressure,BP)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HT)患者与血压正常患者相比,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比例[(7.917±4.296)‰比(8.18±5.669)‰]及绝对数[(6.971±2.115)×107/L比(7.123±5.387)×107/L]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比例[(1.239±0.669)‰比(1.897±0.859)‰]及绝对数[(1.794±2.244)×107/L比(2.819±4.997)×107/L]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患者的外周pDC数量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成呈正相关关系(r=0.424及0.487,P<0.05),pDC比例与SBP、DBP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着炎症反应和免疫活化,树突状细胞可能在该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华经海傅强李志梁刘亚杰靳文陶丹萍曹龙兴刘鹏
- 关键词:高血压病树突细胞
- 前降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与心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前降支单支病变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并对其侧支循环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人选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单支病变且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25例进行回顾眭分析,采用Rentrop法评价各组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分为存在侧支循环组(A组,包括Rentrop分级1级、2级、3级,n=280)与无侧支循环组(B组,包括Rentrop分级0级,n=345)。A组根据侧支循环来源分为对侧侧支循环(A1组,n=200)、同侧埘侧侧支循环(A2组,n=44)、同侧侧支循环(A3组,n=36),分别比较A组、B组两组;A1组、A2组、A3组3组心功能恢复的差异。结果总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相较于无侧支循环者,存在侧支循环组射血分数升高、脑钠肽前体降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降低的程度较大(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增大的程度较大(P〈0.05);对侧侧支循环、同侧侧支循环、对侧+同侧侧支循环3种情况下心功能恢复的关系:3种情况下心功能均有改善,对侧+同侧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改善最佳,对侧侧支循环次之,同侧侧支循环最差。结论前降支病变接受PCI治疗冠心病患者存在侧支循环者对心功能的恢复更好;对侧+同侧侧支循环较同侧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改善程度大,对侧侧支循环次之。
- 洪妮娜李志樑赵亚男陈琳琳曹龙兴韩越郭凯付珊珊
- 关键词:前降支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侧支循环心功能
-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分布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关系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型分布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及治疗的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以及急性心肌梗死25例)60例,正常对照组28例。采用流式细胞仪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进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外周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评价各组间差异,并对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与外周血浆MCP-1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组mDCs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及mDCs实际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浆MCP-1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并且与外周血mDCs比例呈负相关(r=-0.707,P<0.001)。结论 MCP-1可能促进了冠心病患者外周血mDCs向AS斑块病变部位迁徙并介导了斑块局部免疫炎症反应,加剧了AS斑块的不稳定。
- 孙子凯钟文亮丘毅铭李志樑曹龙兴
- 关键词:冠心病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