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粦利
- 作品数:18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公共领域私密化与中国转型期腐败
- 2010年
-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健康分化是现代国家合理界分权利义务,保障政治清明的重要前提。中国现代转型的急遂仓促和特定路径,使公共领域陷入了私密化态势,使以刚性制度约束保障政治清廉的治理模式受到挑战,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 戴粦利
- 关键词:公共领域私人领域腐败
- 高教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外”之辨——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但某种意义上,高教改革更应该努力建构均衡的"内""外"关系,强化高校在改革中的内核地位,形成以大学为中心的平等利益相关者结构,改变高校的属"下"定位。高教改革是一个宏大的制度变迁过程,这个过程有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深刻理解两种动力机制的异同,形成"内""外"联动,对深化高教领域改革十分重要。借助制度变迁理论,能够对此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 戴粦利蒋达勇
- 关键词:内生动力制度主义
- 高校预防职务犯罪的路径分析与思考——基于S省的实证分析
- 2011年
- 论文以对S省高校的实证调研为基础,对高校预防职务犯罪的三条主要路径的内容、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当前的高校预防职务犯罪主要路径面临的现实困境,主张高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取得新的突破,需要以战略为导向探索高校预防职务犯罪的新路径,并对路径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 戴粦利
- 关键词:高校预防职务犯罪
- 政党引领: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枢纽
- 2017年
- 现代中国,执政党深度嵌入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领域,是形塑国家、社会治理的关键变量。但在现有中国大学治理研究中,政党这一行动主体往往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事实上,作为'政党-国家'体制的延展,执政党依托意识形态、组织制度、行动机制对中国大学的功能价值、结构形态、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塑造。中国大学治理研究必须超越西方理论框架,'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认真审视执政党在大学治理中的角色作用,深刻阐释执政党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制的理论逻辑、实践机制与制度张力,开拓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研究的新视界。
- 戴粦利蒋达勇
- 关键词:执政党意识形态大学治理
- “经济学帝国主义”对民主理论研究的影响
- 2014年
- 经济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理论与研究方法最为成熟的学科,其科学的分析工具和严密的理论体系成为社会科学的典范。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向其他学科的扩展与渗透造成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对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从政治学角度来看,在"经济学帝国主义"背景下,不少西方学者将经济学研究方法引入民主理论研究中,运用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博弈论方法、定量研究方法等,对当代世界民主化进程进行了富有洞见的分析、解释和理论预测,深化了民主理论研究,为民主理论研究注入了新活力。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融合,经济学帝国主义向社会科学联邦主义的转变已悄然开始。
- 王金红戴粦利
- 关键词:经济学帝国主义研究方法民主理论民主转型
- 过密化视阈下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 2012年
- 在反腐倡廉实践中,包括纪检监察部门在内的各级机构制定了大量相关制度,构建了庞杂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然而,繁多的制度并未有效堵塞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漏洞,甚至出现了"制度越多,腐败越严重"的现象。反腐倡廉建设领域存在"制度增长与制度的边际效用递减同时存在"的制度过密化问题,其原因包括历史、现实、基层创制冲动、绩效强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建议从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科学化水平、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做好现有制度的梳理等方面入手,逐步走出制度过密化的困境,切实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 戴粦利
- 关键词:反腐倡廉
- 社会抗争与政治参与的交融——理解中国公民行动的一个新视角被引量:8
- 2014年
- 公民行动两种主要研究路径具有局限性,应正确认识当下中国公民行动具有社会抗争和政治参与相互交融的特征。"抗争—参与"是理解中国公民行动的新的解释框架。这一新框架统摄抗争性参与和参与式抗争这两种具体的公民行动模式。两个典型案例展示了"抗争—参与"行动的因果机制和运作机制,由此主张促使社会抗争与政治参与进一步交融,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全面提升公民行动水平。
- 戴粦利
- 关键词:社会抗争政治参与公民行动
- 对政治发展理论的再审视——基于阿玛蒂亚·森自由发展观的视角
- 2017年
- 政治发展理论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理论旨趣无不受到各种发展理论的影响。阿玛蒂亚·森将自由与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主张发展就是扩展"实质的自由",这种发展观对于检视各种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从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出发,审视政治发展理论,有助于重新认识政治发展的内涵,反思政治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给日渐式微的政治发展理论注入新的动力,为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重要借鉴。
- 戴粦利王金红
- 关键词:自由发展观政治发展理论
- 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模式分化与内在逻辑——基于组织视角的分析
- 2024年
- 从组织视角出发,基于“激励-约束”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国内27所本科高校开展调研,分析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模式分化及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所调研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要形成了“强激励-强约束”的身份约束模式,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要形成了“强激励-弱约束”的物质约束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形成了“弱激励-弱约束”的底线约束模式,个别高水平理工科院校形成了间接“激励-约束”的责任发包模式。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模式分化主要基于不同类型高校的资源条件、目标定位、历史传统、决策者认知等内部结构性因素,未来应更加重视这些组织内部因素的分析并寻求“激励-约束”的平衡,进一步丰富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
- 戴粦利陈先哲
- 关键词:内在逻辑
- 雁行模式:解释高等教育地方崛起的新视角被引量:7
- 2018年
- 近年来,地方政府纷纷加码高水平大学建设,大有高等教育地方崛起之势,这背后的因果机制是什么?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做出有力解释的雁行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非一致性、压力型的政治体制、可流通的高水平大学资源等都为建构以"先行—追随"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雁行模式理论提供了前提。雁行理论揭示了"头雁"引领和"雁尾"跟随并最终形成雁阵的因果机制,提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张力与挑战。
- 戴粦利蒋达勇
- 关键词:地方政府高水平大学建设雁行模式大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