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成像
  • 5篇磁共振
  • 5篇磁共振成像
  • 3篇胰腺
  • 3篇胰腺炎
  • 3篇自身免疫
  • 3篇自身免疫性
  • 3篇自身免疫性胰...
  • 3篇腺炎
  • 3篇免疫性
  • 2篇性病
  • 2篇影像
  • 2篇强直
  • 2篇强直性
  • 2篇强直性脊柱炎
  • 2篇全脊柱
  • 2篇急性炎症
  • 2篇脊柱
  • 2篇脊柱炎
  • 2篇病变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医院...

作者

  • 10篇戴娜
  • 5篇张斌斌
  • 4篇王朝晖
  • 4篇赵金勇
  • 4篇杨迎
  • 3篇靳二虎
  • 3篇刘军莲
  • 3篇郑新
  • 3篇翟兴红
  • 2篇王浩元
  • 1篇黄怡然
  • 1篇张亚男
  • 1篇马丛
  • 1篇韩雪
  • 1篇侯新萌
  • 1篇王北
  • 1篇贡鸣
  • 1篇陈羽琦
  • 1篇张磊

传媒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国际医学放射...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病案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痛经多频段的脑区域一致性改变:一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采用多频段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的方法探索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M)患者自发性区域神经活动异常与特定频段的相关性,并探讨ReHo值的变化是否与临床指标相关。材料与方法 纳入32例PDM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所有受试者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计算常规频段(0.010~0.080 Hz)、慢-4频段(0.027~0.073 Hz)和慢-5频段(0.010~0.027 Hz)的ReHo值。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ReHo值,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探索PDM患者ReHo值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与HC相比,PDM患者在常规频段及慢-4频段上,右侧海马旁回、颞极颞上回、基底核及前扣带回ReHo值增加,左侧颞中回、颞下回及岛叶的ReHo值减低,而在慢-5频段,PDM患者右侧额中回的ReHo值增加,左侧小脑8区的ReHo值减低(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FWE校正)。相关性分析表明PDM患者的COX1评分与常规频段左侧颞中回的ReHo值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PDM中频率特异性的ReHo改变,其中,常规频段发现的与疼痛传入、情绪和记忆有关的脑区活动改变与慢-4频段基本一致,而慢-5频段则可能会提供额外的发现,为PDM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刘妮张亚男戴娜霍健伟张磊黄怡然刘军莲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频率特异性磁共振成像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少见的影像表现
2024年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胰腺炎症,其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已被影像科医师熟知,成为诊断AIP的影像学依据。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除了常见的影像表现,AIP还可出现主胰管扩张、胰腺囊性病变、胰腺周围血管受累、胰腺钙化与胰管结石、类固醇治疗后短期内显著胰腺萎缩、合并恶性肿瘤等少见的影像表现。为进一步提高对AIP影像表现的认识,本文介绍这些AIP少见的CT和MRI表现。
张斌斌戴娜杨迎霍健伟靳二虎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计算机体层摄影胰腺囊性病变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假包膜的CT及MRI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假包膜的CT和MRI特征及转归,并分析假包膜与脾静脉受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01例AIP病人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初诊时是否出现假包膜将其分为2组,假包膜组52例(51.5%),无假包膜组49例(48.5%)。观察初诊及治疗随访的CT和MRI影像,分析假包膜的CT及MRI特征。采用卡方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2组间临床和影像指标的差异;采用McNemar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CT平扫、CT动脉期、MRI平扫、MRI动脉期对假包膜的检出率,以及2组间随访复发时假包膜发生率的差异;对假包膜与脾静脉受累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2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胰腺呈弥漫型肿大时,假包膜位于胰腺周围及体尾部,而胰腺呈局灶型肿大时,假包膜位于肿大部位周围。假包膜组中,42例假包膜呈环状分布于胰腺周围,8例分布于胰腺腹侧,2例分布于胰腺背侧;37例假包膜紧邻胰腺实质,15例假包膜与胰腺病变间存在线状低密度/信号带;18例行全部4种检查(即CT和MRI平扫及增强),CT平扫对假包膜的检出率(27.8%)分别低于CT动脉期(94.4%)、MRI平扫(94.4%)、MRI动脉期(100%)检查(均P<0.05)。假包膜组中,17例接受短期(<6个月)随访,有14例假包膜消失,其余3例假包膜厚度变薄;25例接受长期(>12个月)随访,有16例假包膜消失,另外9例胰腺病变复发,复发伴假包膜者6例。无假包膜组中,有20例进行长期随访,其中5例复发,伴假包膜者1例。2组间长期随访显示复发伴假包膜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例AIP病人中,30例脾静脉受累,假包膜与脾静脉受累呈正相关(r=0.332,P=0.001)。结论AIP病人假包膜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出现假包膜时应警惕脾静脉受累的可能。类固醇治疗后假包膜可伴随胰腺炎症的消散而变薄或消失。
张斌斌戴娜杨迎侯新萌陈羽琦靳二虎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假包膜磁共振成像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类固醇治疗后胰腺萎缩的影像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类固醇诱导缓解治疗后胰腺萎缩的CT和MRI特征,并分析胰腺萎缩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59例AIP病人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类固醇治疗后是否出现胰腺萎缩将其分为胰腺萎缩组(21例)和胰腺无萎缩组(38例)。采用Kaplan-Meier曲线估计AIP胰腺累积萎缩率。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比较2组间临床和影像特征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P胰腺萎缩的影响因素。结果经类固醇治疗后,胰腺萎缩组的21例病人中有16例影像检查显示整个胰腺均匀萎缩,5例可见胰腺体尾部节段性萎缩;治疗后12、24、36、48、60个月的胰腺累积萎缩率分别为16.9%、27.6%、35.5%、40.8%、48.2%。2组间的年龄、类固醇治疗后血糖控制不良、随访时间和胰腺体部最大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43(1.036~1.261)]、随访时间[OR=1.037(1.006~1.069)]和吸烟史[OR=5.031(1.326~19.087)]是AIP胰腺萎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IP类固醇治疗后胰腺萎缩以整个实质均匀萎缩多见,较少合并胰腺钙化和胰管扩张。年龄、随访时间和吸烟史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贡鸣戴娜耿丹丹霍健伟靳二虎张斌斌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磁共振成像
脾胃气虚对胃排空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脾胃气虚对胃排空的影响。方法:对128例脾胃气虚患者辨证评分,根据分值多少分成轻、中、重度3组。拍摄X线腹平片观察胃内标志物的排空情况并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评分50分以下为轻度共45例,平均排除标志物18根,平均排空率90%;评分50~80分为中度共40例,平均排除标志物12根,排空率60%;评分80分以上为重度共43例,平均排除标志物7根,排空率35%。结论:脾胃气虚对胃排空有明显影响,脾胃气虚程度越重,胃排空能力越弱。
赵金勇翟兴红王朝晖戴娜王浩元
关键词:脾胃气虚胃排空
CT定量测定探讨单纯性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与脂肪肝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在我院门诊、病房及体检中心就诊,经腹部CT检出有脂肪肝的单纯性肥胖患者,对单纯性肥胖患者按体重指数分成轻、中、重度三组,分别测量肝脾CT值,求出肝脾CT值比值,再求出各组肝脾CT值比值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中度肥胖与轻度肥胖相比,P<0.05,重度肥胖与轻度肥胖相比,P<0.01。结论肥胖指数越高其肝脾CT比值越小,而比值越小脂肪肝程度越重,说明肥胖程度与脂肪肝程度呈正相关。
赵金勇王朝晖戴娜翟兴红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脂肪肝肥胖指数
强直性脊柱炎全脊柱急性病变的MRI特征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全脊柱急性病变的MRI特征。方法以44例AS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行全脊柱MRI扫描,分析其椎体、椎间盘、椎小关节、肋椎关节及棘突急性病变的发生率及分布特征;对脊柱Berlin评分与实验室检查(ESR、CRP)、临床活动性评分(ASDAS、BASDA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4例患者中,42例MRI呈急性病变,包括33例椎角炎、9例椎间盘炎、31例椎小关节炎、33例肋椎关节炎及25例附着点炎,病变以胸腰椎多见,MRI表现为相应部位出现水肿信号;37例可见两种及以上炎症形式并存。脊柱Berlin评分与ESR、CRP、ASDAS、BASDAI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 AS全脊柱急性炎症以胸腰椎多见,病变呈多椎体、多灶性分布,常两种及以上炎症形式混合存在。
张斌斌戴娜杨迎温博王北马丛刘凯莉陈大有郑新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全脊柱急性炎症磁共振成像
全脊柱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急性炎症的诊断价值
2019年
目的探讨全脊柱MRI在强直性脊柱炎(AS)急性炎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2月我院58例明确诊断为AS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脊柱MRI扫描,分析图像质量以及AS脊柱急性炎症的发病部位、数目及MRI特征。结果全脊柱MRI图像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椎体、椎间盘、椎小关节、肋椎关节等解剖结构。58例患者均出现脊柱急性炎症,包括44例椎角炎、12例椎间盘炎、44例肋椎关节炎、43例椎小关节炎、33例棘突附着点炎,其MRI表现为相应部位出现斑片状、条状或片状水肿信号。结论全脊柱MRI能清晰显示AS脊柱急性炎症病灶,对治疗决策有重要价值。
刘军莲戴娜杨迎张斌斌郑新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强直性脊柱炎全脊柱
X线平片腰骶椎间隙高度测量及对腰椎间盘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确定L_5~S_1椎间隙狭窄的标准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964例有标准X线平片、CT、MRI影像资料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及性别分组,测量X线平片L_5~S_1椎间隙高度,并与CT或MRI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正常组不同年龄和性别的L_5~S_1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组与正常组的L_5~S_1椎间隙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间隙后缘高度变窄与椎间盘病变的相关性最大。结论:X线平片上椎间隙的变化有助于诊断椎间盘病变。
韩雪赵金勇刘军莲王朝晖戴娜郑新
关键词:放射摄影术椎间盘腰椎
胃下垂程度与胃动力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0年
赵金勇翟兴红王朝晖戴娜王浩元
关键词:胃下垂胃动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