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莉莉

作品数:33 被引量:409H指数:1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痛经
  • 7篇针灸
  • 6篇蛋白
  • 6篇热休克
  • 6篇热休克蛋白
  • 5篇三阴
  • 5篇三阴交
  • 5篇痛经大鼠
  • 5篇激素
  • 4篇当归
  • 4篇当归散
  • 4篇电针
  • 4篇原发性
  • 4篇原发性痛经
  • 4篇三阴交穴
  • 4篇逆针灸
  • 4篇中医
  • 4篇子宫
  • 4篇关元
  • 4篇关元穴

机构

  • 28篇北京中医药大...
  • 12篇复旦大学
  • 4篇北京医院
  • 4篇北京市朝阳区...
  • 2篇空军总医院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北京世纪坛医...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作者

  • 33篇徐莉莉
  • 23篇宋晓琳
  • 20篇李晓泓
  • 14篇张露芬
  • 13篇王洪彬
  • 11篇朱江
  • 11篇任晓暄
  • 9篇赵雅芳
  • 9篇郭孟玮
  • 6篇何玉伟
  • 6篇莫捷
  • 5篇杨桢
  • 5篇郑玲
  • 5篇孙志芳
  • 4篇田阳春
  • 4篇嵇波
  • 4篇任慧利
  • 3篇李玲孺
  • 3篇高琳
  • 2篇江春菲

传媒

  • 5篇中华中医药杂...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针刺研究
  • 2篇中国针灸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医文献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全国针法灸法...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第十一次全国...
  • 1篇2011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灸防治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防治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作用.方法:将60例消化道肿瘤术后诊断为胃瘫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促胃动力止吐等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针刺...
徐莉莉
逆针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脾脏热休克蛋白70及其mRNA表达和血清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5
2009年
目的:观察逆针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经阴道筛查出动情周期紊乱的10月龄SD雌性大鼠160只,随机分为自然10、12、14、16月龄组,逆灸12、14、16月龄组和逆针12、14、16月龄组。另选3.5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16只为年轻对照组。逆灸、逆针各组从大鼠10月龄开始,每周灸或针"关元"穴2次,共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脏热休克蛋白70(HSP70),原位杂交法检测HSP70 mRNA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更年期大鼠随着月龄的增长脾脏HSP70及HSP70 mRNA的表达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血清IL-2含量波动性降低,TNF-α含量先降后升。与自然同月龄组相比,逆灸、逆针各月龄组HSP70及HSP70 mRNA表达和IL-2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逆灸、逆针12月龄组HSP70及HSP70 mRNA,逆灸14、16月龄组HSP70,逆针14月龄组HSP70 mRNA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IL-2含量逆灸14月龄组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逆灸、逆针12月龄组均明显升高(P<0.01),逆灸16月龄组明显降低(P<0.05)。同月龄逆灸、逆针组相比,逆针12月龄组HSP70 mRNA显著升高(P<0.05)。结论:逆针灸"关元"穴对调整更年期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脾脏组织细胞HSP70及其基因的表达,启动了机体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调节血清免疫因子IL-2、TNF-α的含量有关。
李晓泓王洪彬徐莉莉宋晓琳郑玲何玉伟张露芬
关键词:逆针灸热休克蛋白70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
当归散化学组分配伍对超促排卵小鼠受孕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当归散的不同化学组分对低子宫容受性小鼠受孕率的影响差异,筛选改善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所致受孕率降低的最佳化学组分配方。方法:采用溶剂法对当归散中化学组分进行系统分离,分离出4个不同极性化学成分群,即石油醚提取物(组分A)、乙酸乙酯提取物(组分B)、乙醇提取物(组分C)和水提取物(组分D),并采用正交设计法配制出化学组分配方。采用"曲普瑞林+尿促性素(HMG)+绒促性素(HCG)"长周期超促排卵法制备小鼠低子宫容受性模型,造模同时预防性给予各化学组分配方,共9d。排卵当日合笼,于孕8d剖取子宫,清点胚泡。结果:当归散中组分A、B、D对受孕率具显著性影响,组分B、D使用可提高小鼠受孕率,而组分A则使受孕率降低。结论:当归散可以改善促排卵引起的子宫容受性降低,其中BCD化学组分配方为最优配方。
高琳任慧利徐莉莉石玉迎李玲孺杨桢
关键词:当归散化学组分受孕率
原发性痛经选穴基础的实验研究概况被引量:11
2009年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但在穴位选取上表现出多样性,而穴位的选取与针灸疗效密切相关。因此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选穴基础的实验研究概况加以总结,以期为研究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特异性效应提供实验资料,为临床针灸取穴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疗效奠定理论基础。
徐莉莉李晓泓宋晓琳任晓暄张露芬稽波赵雅芳郭孟玮朱江
关键词:针灸原发性痛经选穴
电针合谷穴对痛经大鼠扭体行为、PGE_2、PGF_(2α)、β-EP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初步研究电针合谷穴对痛经大鼠的镇痛效应及机制。方法:将30只处于动情间期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合谷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联合制备痛经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合谷穴对痛经大鼠扭体行为、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穴组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次数、总分均显著性减少(均P<0.01);子宫PGE2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PGF2α含量及PGF2α/PGE2比值均显著性下降(均P<0.01);血浆、子宫、下丘脑β-EP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垂体β-EP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电针合谷穴可以通过降低大鼠子宫PGF2α含量和PGF2α/PGE2比值、升高垂体β-EP含量达到止痛的作用,其镇痛效应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中枢β-EP的含量达到的。
徐莉莉宋晓琳张露芬朱江任晓暄李晓泓
关键词:痛经前列腺素E2合谷穴电针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浅诠
“胆”在《内经》中的地位如此高,我们认为它不仅仅是指称胆囊,应该是对胆汁的生成、排泄与循环全过程的相关脏器的统称,我们称其为胆道系统(胆系)。涉及这个过程的病理变化有很多,本文仅仅探讨部分胆系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胆管...
徐莉莉杨桢
关键词:胆系疾病脏腑疾病中医辨证
文献传递
痛经模型建立和评价方法的思考被引量:73
2008年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因其发病率高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而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在人体研究痛经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有许多因素限制,如观察组织病理生理的改变情况等,制备痛经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近20年痛经模型建立和评价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回顾,以期为痛经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等研究奠定基础。
嵇波张露芬朱江任晓暄郭孟玮赵雅芳徐莉莉宋晓琳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痛经模型
当归散对小鼠低容受性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和整合素β_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当归散及其拆方对低容受性子宫内膜PR和整合素β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曲普瑞林注射制备小鼠模型,预防性给予受试液,于排卵后24h和48h测定子宫内膜中PR、整合素β3水平。结果:(1)PR的表达:48h时当归散组和归-芩组的PR表达明显上调,达到正常组水平(P>0.05);(2)整合素β3的表达:而当归散组和当归黄芩组整合素β3在2个时间点表达无显著差异,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当归散和当归-黄芩能抑制曲普瑞林引起的PR过早下调,抑制整合素β3的提前表达,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杨桢任慧利徐莉莉石玉迎李玲孺高琳
关键词:当归散孕激素受体整合素Β3
中医'治未病'理论溯源
通过对“治未病”理论学术渊源的考证,提出了其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得出了“治未病”理论萌芽于《易经》、形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温热论》的结论。
王洪彬李晓泓徐莉莉宋晓琳田阳春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理论学术思想
文献传递
九刺法临床应用文献的计量学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九刺法为源于《灵枢.官针》篇的"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及"焠刺",是古代针灸临床用于不同病症的九种刺法。对1998-2007年九刺法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研究,发现九刺法被广泛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神经、循环、消化、皮肤等多个系统疾病,说明九刺法现代应用广泛,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需进一步研究、继承、推广。
王洪彬李晓泓宋晓琳徐莉莉莫捷
关键词:计量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