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熙熙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导管
  • 3篇置管
  • 3篇置入
  • 3篇静脉
  • 3篇腹膜
  • 3篇腹膜透析
  • 2篇导管置入
  • 2篇导管置入术
  • 2篇动静脉内
  • 2篇动静脉内瘘
  • 2篇置入术
  • 2篇内瘘
  • 2篇静脉内
  • 2篇静脉内瘘
  • 2篇腹膜透析置管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穿刺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内瘘狭...

机构

  • 8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8篇张熙熙
  • 6篇陆明晰
  • 4篇傅雪琴
  • 4篇李华
  • 3篇冯剑
  • 3篇胡卫民
  • 1篇熊晓玲
  • 1篇王文娟
  • 1篇张树超
  • 1篇朱玲华
  • 1篇叶有新
  • 1篇吴春燕
  • 1篇杨晓燕
  • 1篇祝成
  • 1篇陈丽丽
  • 1篇贾文娟
  • 1篇奚炜炜

传媒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经皮穿刺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具体方法和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3例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患者。术中使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穿入腹腔并引导导管到达目标位置。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超声影像对手术过程的显示效果,统计该手术的技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出血、肠道损伤、导管移位、堵管、渗漏、网膜包裹、腹膜炎等)发生率以及腹膜透析导管的技术生存率。结果超声可清晰显示穿刺及置管过程,技术成功率达100.0%。导管移位1例,保守治疗后复位,透析不充分改血液透析1例,余无明显并发症。估算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腹膜透析导管的技术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100.0%、75.0%。结论研究初步显示该种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微创的腹膜透析置管方法,具有良好的近中期效果。
陈昊路张熙熙傅雪琴孟娇李华陆明晰
关键词:腹膜透析置管
腹腔镜下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联合隐匿性疝修补术一例
2021年
对1例尿毒症患者行腹腔镜下腹膜透析(PD)导管置入术。患者术前体格检查未发现腹股沟疝,术中腹腔镜探查发现双侧腹股沟隐匿性疝,遂行腹腔镜下PD导管置入术联合双侧腹股沟隐匿性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出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2年,无疝复发、PD液渗漏和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该修补术表明,腹腔镜下PD导管置入术联合腹股沟隐匿性疝无张力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
张熙熙傅雪琴杨晓燕贾文娟赵旭明冯剑陆明晰
关键词: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
双重血浆置换治疗抗NMDAR脑炎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DFPP)治疗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12月收治的10例抗NMDAR脑炎患者DFPP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患者接受DFPP治疗48次,治疗后临床好转,血清抗NMDAR抗体滴度均有减低成转为阴性。DFPP的不良反应有:管路凝血1例次,低血压1例次,无致死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DFPP可有效治疗抗NMDAR脑炎,临床安全可行。
张熙熙孟娇陈丽丽
关键词:双重血浆置换脑炎
切割球囊治疗常规球囊扩张失败的动静脉内瘘狭窄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探讨常规球囊扩张失败的动静脉内瘘狭窄应用切割球囊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1年12月至2015年2月常规球囊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残余狭窄〉30%的患者,切割球囊门A后每3个月复查。结果共25例患者,年龄(60.7±12.9)岁,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11例,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14例。切割球囊PTA共30例次,技术成功率86.7%,临床成功率100%。治疗前后血管内径分别为(1.7±0.6)mm和(4.5±0.8)mm(P〈0.05)。6例患者存在多处狭窄。静脉流出道狭窄21例;静脉吻合口狭窄6例;头静脉弓狭窄6例;动脉狭窄2例;人造血管穿刺点狭窄1例。AVF组首次开通率为3个月70.0%,6个月10.0%;AVG组首次开通率为3个月64.3%,6个月7.1%(P〉0.05)。AVF组再次开通率为3个月70.0%,6个月30.0%;AVG组再次开通率3个月85.7%,6个月64.3%(P〉0.05)。术后随访时间(8.1±7.3)个月,再狭窄率为64.0%。4例次切割球囊PTA后残余狭窄〉30%,2例植入覆膜支架,2例应用超高压球囊PTA均达到技术成功。内瘘中位生存时间为173d。结论常规球囊扩张失败的严重钙化病变及“球囊腰”病变,切割球囊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值得肯定,经过反复的PTA可维持内瘘远期通畅,但不推荐替代常规球囊而作为一线治疗。切割球囊在AVF和AVG狭窄中的疗效优劣,以及其与高压球囊在效价方面的比较有待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的结果。
熊晓玲冯剑陆明晰胡卫民奚炜炜祝成张熙熙张树超陈昊路叶有新李华
关键词:动静脉瘘缩窄病理性切割球囊
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下贫血的疗效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状态下贫血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5 mg·L^(-1)的MHD患者作为微炎症组,另选30例hs-CRP≤5 mg·L^(-1)的MHD患者作为非微炎症组。根据患者体重选择罗沙司他起始剂量,根据血红蛋白(Hb)变化调整罗沙司他剂量,治疗12周。记录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Hb、血细胞比容(Hct)和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指标。结果 2组用药剂量和Hb达标时间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微炎症组Hb、Hct和TSAT水平显著低于非微炎症组,hs-CRP和SF水平高于非微炎症组(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2组的Hb和Hct水平均升高(P<0.05),SF降低(P<0.05),TIBC升高(P<0.05),TSAT和hs-CRP无显著改变(P>0.05)。治疗前后的差值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罗沙司他可有效改善微炎症状态下MHD患者的贫血,调节机体铁代谢。
张熙熙傅雪琴孟娇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贫血
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研究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5例。根据X线检查观察导管远端尖端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第3腰椎(third lumbar vertebrae,L3)为中心分为A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下缘以下),B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位置),C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上缘以上)。记录首次使用TCC血液透析1h内导管动静脉端实际泵流量(ml/min),比较各组间流量。结果 克鲁斯卡尔-沃利斯K-W检验,χ~2=11.5,Df=2,P=0.003(P<0.05)。3组间血流量是不同的,A组平均血流量235.3±25.5ml/min,B组平均血流量249.5±18.1ml/min,C组平均血流量234.7±26.8ml/min。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P(A组/B组)0.013,P(B组/C组)0.001,P(C组/A组)0.722,其中P(B组)<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股静脉置入TCC流量与导管远端尖端位置有关,导管尖端在腰椎L3位置血流量最佳。腰椎L3水平可能是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的最佳位置。各组导管尖端位置流量不同可能与下腔静脉解剖结构有关。
张熙熙赵旭明陆明晰李华
关键词:股静脉
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并发非导管侧腹壁渗漏一例被引量:5
2015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9岁,因“反复头晕乏力3年余,加重10个月”于2013年4月28日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乏力,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4+,血清肌酐(sCr)158μmol/L,未行正规治疗。10个月前患者症状加重,伴排尿次数增加,为泡沫状尿,胃纳减退,无胸闷气急、恶心呕吐等。既往有高血压和痛风病史3年。
张熙熙李华陆明晰胡卫民冯剑朱玲华傅雪琴
关键词:腹膜透析置管并发非腹腔镜渗漏腹壁导管
血液透析患者疑难自体新内瘘穿刺管理的循证实践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的最佳实践在血液透析患者疑难自体新内瘘穿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团队,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图为理论框架,运用循证实践方法得出最佳证据,制订审查指标,评估实践过程中的障碍及促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2-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3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基线审查组,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在该医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3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后效评价组。基线审查组采用原有的疑难自体新内瘘穿刺管理方案,后效评价组采用基于最佳证据的疑难自体新内瘘穿刺管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及透析中血肿发生率、中断治疗发生率及审查指标执行率的改变。结果后效评价组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3.3%(22/30),高于基线审查组的36.7%(11/30),后效评价组穿刺时血肿发生率、透析中血肿发生率、中断治疗发生率分别为6.7%(2/30)、0、3.3%(1/30),低于基线审查组的33.3%(10/30)、40.0%(12/30)、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67~11.88,均P<0.05)。后效评价组审查指标执行率均高于基线审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8.21~56.07,均P<0.05)。结论基于循证的最佳实践可提高疑难自体新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内瘘血肿发生率,减少透析治疗中断发生,更好地维护患者的生命线。
柴剑丽吴春燕王文娟张熙熙陆明晰胡卫民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穿刺循证实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