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海
-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医药卫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冈底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及构造演化被引量:15
- 2009年
- 碰撞带前陆盆地的建立是大陆碰撞的直接标志和随后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忠实记录。本文对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前后发育在拉萨地块上的冈底斯弧背前陆盆地,同碰撞产生的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以及碰撞后陆内变形产生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的沉积地层演化以及碎屑锆石物源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前人及我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冈底斯岛弧北侧发育一个典型的弧背前陆盆地系统而不是以前普遍接受的伸展盆地。除传统认为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系统外,在碰撞造山带中还发育一个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系统,它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以后,欧亚板块加载到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产生的典型周缘前陆盆地。上述2个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识别,大大提高了对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的认识。造山带前陆盆地证据指示,新特提斯洋至少于140 Ma以前就已开始俯冲,110 Ma俯冲速度开始提高,在65 Ma前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喜马拉雅山于40 Ma开始隆升,其剥蚀物质大量堆积在喜马拉雅前陆盆地中。
- 丁林蔡福龙张清海张利云许强杨迪刘德亮钟大赉
- 关键词:青藏高原前陆盆地沉积地层
- 藏东南超镁铁质岩墙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 2009年
- 青藏高原东南部出露有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超)镁铁质岩墙,锆石U-Pb年龄聚集在145~130 Ma之间。矿物学及岩石学结果显示:哲古错地区的亚碱性超镁铁苦橄质岩石源于150~180 km深处,5~6 GPa下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高比率的部分熔融;碱性超镁铁质岩石源于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转换带,是低比率部分熔融的产物;镁铁质岩石的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低压下结晶分离作用的改造,不能代表原始岩浆的成份。藏东南(超)镁铁质岩石是不同深度地幔物质不同比率部分熔融的产物,亚碱性超镁铁苦橄质岩墙的出现指示了晚侏罗—早白垩印度板块北缘存在的高比率部分熔融的岩浆活动事件,暗示了地幔柱的存在和影响。
- 徐晓霞丁林许强蔡福龙张清海张利云来庆洲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地区早白垩世物源分析及弧背前陆盆地演化特征
- 拉萨地块中部的色林错盆地由厚度超过3000m、向上变粗的下白垩统沉积地层组成。最下部的俄杀而补组主要由半深海—深海环境的黑色泥岩和浊积岩组成。多尼组整合覆盖于俄杀而补组之上,由底部的砂泥岩互层和顶部的砾岩、粗砂岩、红色泥...
- 张清海
- 关键词:区域地质青藏高原
- 藏南早古近纪底栖大有孔虫
- 藏南的定日和岗巴地区保存有相对比较完整的下古近系大有孔虫灰岩,是研究西藏古新世和始新世底栖大有孔虫的理想地点。我们对出露于老定日县城油下村附近和岗巴县城旁边的两个下古近系碳酸盐岩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采样,对样品中的底栖大...
- 张清海Helmut Willems丁林
- 文献传递
- 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物源分析及构造演化被引量:13
- 2008年
- 本文通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江孜和岗巴地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沉积地层的碎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铬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揭示了碰撞前后沉积盆地的物源区变化,提供了盆地和造山带早期的演化历史。江孜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属于弧-陆或陆-陆碰撞背景下的海沟沉积。日朗砾岩中的岩屑质长石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有大洋岛弧物质的注入,物源区为大洋岛弧或增生楔。上古新统-下始新统甲查拉组长石质岩屑砂岩反映了冈底斯岛弧和再循环造山带物源区特征,是陆-陆碰撞背景下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的前渊沉积。岗巴地区古新统基堵拉组石英砂岩表现为印度大陆内部物源区特征,而始新统遮普惹组岩屑砂岩为再循环造山带和冈底斯岛弧物源区。沉积特征和物源区综合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在古新世期间开始发育,它指示了印度与欧亚板块的初始碰撞时间。
- 蔡福龙丁林张清海徐晓霞岳雅慧张利云许强
-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周缘前陆盆地碎屑岩物源分析
- 古新统/始新统界线与特提斯大有孔虫生物带被引量:1
- 2019年
- 21世纪初,古新统/始新统界线(简称P/E界线)被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定义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简称PETM)期间碳同位素负漂的开始。然而,P/E界线在特提斯大有孔虫生物带(简称SBZ)中的具体位置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近二十年来对P/E界线的研究成果,认为P/E界线应该位于SBZ5的内部,而非SBZ4和SBZ5的界线处。在P/E界线处,大有孔虫没有发生明显的组分上的变化。而在P/E界线后的5—12万年内,大有孔虫发生了一次绝灭。这个绝灭事件被称为大有孔虫的绝灭和新生(简称LFEO)。大有孔虫的绝灭和新生不同于传统上认为的大有孔虫更替事件(简称LFT)。前者可能是由PETM后期强烈的陆地风化剥蚀引起海水富营养化后所造成的一次灾变事件,而后者代表了大有孔虫在长期稳定的浅海环境中形成的演化上的成功。通过回顾P/E界线的研究历史,笔者认为绝大部分地层剖面在P/E界线处的不连续性/不完整性是产生这些争议的主要原因。
- 张清海
- 西藏大有孔虫对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的响应
- 张清海丁林Helmut Willems徐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