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彤

作品数:15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科研课题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瘢痕
  • 5篇动物
  • 5篇增生
  • 5篇增生性瘢痕
  • 4篇动物模型
  • 4篇UVA1
  • 3篇原发性
  • 3篇紫外线
  • 3篇综合征
  • 2篇毒性
  • 2篇寻常性
  • 2篇寻常性银屑病
  • 2篇银屑
  • 2篇银屑病
  • 2篇原发性抗磷脂...
  • 2篇中毒性表皮坏...
  • 2篇中毒性表皮坏...
  • 2篇松解症
  • 2篇脓皮病
  • 2篇皮病

机构

  • 15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杭州市第三人...

作者

  • 15篇张彤
  • 13篇郑捷
  • 6篇夏群力
  • 6篇施若非
  • 2篇王向东
  • 2篇苏佶
  • 2篇贺燕妮
  • 2篇向茯芝
  • 2篇朱瑞政
  • 2篇杜凌波

传媒

  • 5篇中国皮肤性病...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华东六省一市...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1
  • 8篇2008
  • 3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发前后皮损表现不同的性病型Reiter综合征被引量:1
2008年
报告1例复发前后皮损表现不同的性病型Reiter综合征。患者男,50岁。在多次非婚性生活后,出现尿道炎、不对称性关节痛、结膜炎及全身皮损,诊断为性病型完全型Reiter综合征。在病情稳定1年余后,在多次非婚性生活后再次出现全身皮损,复发皮损与初发不同,因此该例诊断为性病型Reiter综合征复发。
张彤施若非郑捷
关键词:REITER综合征支原体复发
表现为坏疽性脓皮病的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猝死一例
2008年
患者男,23岁,因面部发疹伴发热3个月,左小腿发疹1个月伴剧痛于2005年8月2日入院。患者丁3个月前无诱因面部出现匠疹、水疱伴有发热,于外院拟Kaposi水痘样疹、血管炎收治.于甲泼尼龙、静脉丙种球蛋白(剂量小详)治疗后好转.出院后患者面部仍反复发疹,1个月前左小腿外伤后出现米粒大小紫红色斑疹,后出现水疱、糜烂,范围逐渐扩大.伴疼痛,为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
张彤王向东施若非郑捷
关键词: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坏疽性脓皮病KAPOSI水痘样疹猝死红色斑疹左小腿
坏疽性脓皮病合并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猝死1例
目的:报道一例坏疽性脓皮病合并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并发猝死的病例。方法:患者, 男,23岁,面部皮疹伴发热3月,左小腿皮疹伴剧痛1月。颜面部多个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水疱,中央破溃;左小腿胫前下1/3;处见约8.08.0cm 大...
张彤施若非郑捷王向东
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抗磷脂综合征原发性
文献传递
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量效关系及对血清TNF-α1受体和VEGF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量效关系及对患者血清TNF-α1受体和VEGF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9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70%MED起始量+20%增量组)、B组(0.4J/cm2传统起始量+固定增量组)和C组(非照射组)三组,每组各23例,A,B组均为隔日NB-UVB照射1次,共治疗8周,同时选取12例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上述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TNF-α1受体及VEGF含量变化情况;同时对各组患者进行PASI评分。结果 A,B,C三组患者经治疗4周后有效率分别为78.26%,26.09%,8.70%;8周后有效率为95.65%,69.57%,13.05%,A组疗效均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1)。A,B两组治疗4,8周后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0.01)。A组的TNF-α1受体水平于治疗4,8周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B组直至治疗8周后才开始降低,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每个患者MED值确定NB-UVB的起始剂量后采用渐进性增量法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其累积剂量上升快、总量高、可以更快控制病情,降低PASI评分;其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和可溶性TNF-α1受体水平,甚至达到正常人水平来实现的。
张彤杜凌波朱瑞政贺燕妮苏佶向茯芝
关键词:寻常性银屑病VEGF最小红斑量
强功率UVA1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UVA1对全层皮肤缺损诱导的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影响情况,观察伤后同时进行UVA1照射是否可以阻止瘢痕模型的建立方法:一批新西兰白兔双耳腹面手术切除2cm×5cm全层皮肤至筋膜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后,...
张彤夏群力郑捷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胶原含量皮肤厚度动物模型
文献传递
一种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建立一种兔耳瘢痕动物模型,观察兔耳腹侧创面在伤后不同时间瘢痕增生的情况。方法于38只新西兰兔的72只兔耳腹面手术切除2 cm×5 cm全层皮肤,创面用1%磺胺嘧啶银冷霜外敷包扎至愈合,换药隔日1次。未做手术的4只兔耳作对照。术后连续8个月观察兔耳创面自然愈合情况;用光镜观察兔耳创面瘢痕增生情况;分别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游标卡尺测量瘢痕胶原含量和瘢痕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兔耳创面上皮化后其色泽、厚度和质地均经历从瘢痕形成、成熟到退化的演变过程;1个月的瘢痕指数0.41±0.14,胶原含量30.69±12.39,分别较3-8个月为低(P<0.05),其变化与人体增生性瘢痕增生程度的消长趋势吻合。结论兔耳腹面全层皮肤缺损诱导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与人体增生性瘢痕相似,该模型可作为研究增生性瘢痕的发生机制及评估其治疗方法的较好的动物模型。
张彤夏群力郑捷
关键词:瘢痕动物创面修复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合并HIV感染一例
2008年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皮肤黏膜反应,大多数由药物引起。而HIV感染者则更易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严重皮肤反应。目前国内尚未有成功治疗合并HIV感染的TEN之病例,现将我科近期收治的TEN合并HIV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
张彤施若非郑捷
关键词: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HIV感染
强功率UVA1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影响的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UVA1对全层皮肤缺损诱导的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双耳腹面手术切除2 cm×5 cm全层皮肤至筋膜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将每只兔左耳分别于伤后即刻(U0)、1个月(U1)、2个月(U2)、3个月(U3)开始强功率UVA1照射,右耳为非照射组;各照射组分为两个剂量组[60 J/cm2(M),110 J/cm2(H)],分别在照射前后进行MMP-1、TIMP-1、TGF-β1、PCNA和α-SM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与照射前比较,中高剂量组照射后瘢痕处MMP-1表达:U1组分别为10.43±1.61、11.16±1.57;U2组分别为8.63±2.61、7.33±1.58;U3组分别为5.74±1.43、3.11±0.27;均显著增加(P<0.05).TGF-β1表达:U1组分别为12.51±4.13、12.02±5.02;U2组分别为18.74±6.42、19.69±4.52;U3组分别为20.51±1.78、29.45±6.55.PCNA表达:U1组分别为2.67±0.44、2.04±0.65;U2组分别为4.50±0.97、5.82±0.68;U3组分别为7.45±1.47、8.16±1.07;均显著降低(P<0.05).只有高剂量组显著降低TIMP-1表达,U1组为12.74±4.58,U2组为15.17±3.26,U3组为20.72±3.31(P<0.05).只有U1H、U1M、U2H组α-SMA表达(1.33±0.34、2.04±0.20、3.60±1.75)显著降低(P<0.05).U0组: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MMP-1表达(2.25±0.38)显著降低(P<0.05),而TGF-β1表达(23.90±2.92)显著增加(P<0.05).中、高剂量组PCNA(7.42±0.65、7.59±0.31)、TIMP-1(29.82±1.94、33.51±1.19)及α-SMA表达(6.31±0.61、2.97±0.56)均显著增加(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强功率UVA1照射后胶原纤维直径变细;成纤维细胞胞质变少,细胞器欠发达,多数为静止的纤维细胞.结论 UVA1对瘢痕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TGF-β1、TIMP-1、PCNA和α-SMA的表达,同时促进MMP-1的表达,从而促进基质蛋白降解及抑制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增值活性有关.如果UVA1过早干预,则会出现相�
张彤夏群力郑捷
关键词:瘢痕紫外线
咪喹莫特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咪喹莫特对全层皮肤缺损诱导的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组织学变化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双耳腹面手术切除2.0cm×5.0cm全层皮肤至筋膜,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后,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只,将每只兔左耳分别于伤后每日和隔日应用咪喹莫特,共8周,右耳为空白组(非用药组)。结果与非用药组相比较,经咪喹莫特应用8周后,每日用药组的瘢痕厚度(431.22±92.03)、胶原含量(46.56±19.02)和瘢痕指数(0.36±0.31),TIMP-1(16.64±2.14),α-SMA(3.85±1.26)和PCNA(5.68±1.07)均有显著下降(P<0.05),MMP-1(6.71±2.03)显著增加(P<0.05);而隔日用药组,除胶原含量(49.48±17.35)和PCNA(5.33±0.67)有显著下降(P<0.05),MMP-1(5.05±0.76)显著增加(P<0.05)外,瘢痕厚度(621.91±96.81)和瘢痕指数(0.79±0.34),α-SMA(7.13±1.16)和TIMP-1(24.77±4.17)均无明显改变(P>0.05);无论每日还是隔日应用咪喹莫特对TGF-β1的表达均无影响(P>0.05)。结论在创伤早期应用咪喹莫特可降低瘢痕厚度和胶原含量。
张彤夏群力郑捷
关键词:咪喹莫特增生性瘢痕
窄谱中波紫外线不同照射方法对寻常性银屑病疗效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不同照射方法对寻常性银屑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9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分为A组(起始量为70%最小红斑量+20%增量组)、B组(0.4J/emz传统起始量+固定增量组)和c组(非照射组)3组,每组各23例。对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8周进行PASI评分,根据PASI评分的改变计算有效率。结果A、B、C3组患者经治疗4周有效率分别为78.26%、26.09%、8.70%;8周有效率为95.65%、69.57%、13.05%,A组疗效均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根据患者最小红斑量值确定NB—UVB的起始剂量并采用渐进性增量法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可较快控制病情,减轻疾病严重程度。
张彤杜凌波李平卫朱瑞政贺燕妮苏佶向茯芝
关键词:银屑病窄谱中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