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世煌

作品数:290 被引量:3,978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7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8篇农业科学
  • 16篇经济管理
  • 16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23篇玉米
  • 63篇育种
  • 39篇基因
  • 38篇种质
  • 32篇杂种
  • 31篇自交
  • 31篇自交系
  • 29篇杂种优势
  • 26篇玉米自交系
  • 25篇性状
  • 25篇玉米育种
  • 23篇杂交
  • 23篇分子标记
  • 22篇SSR标记
  • 21篇杂交种
  • 20篇SSR
  • 17篇优质蛋白
  • 16篇玉米群体
  • 16篇玉米种
  • 16篇杂种优势群

机构

  • 187篇中国农业科学...
  • 51篇中国农业科学...
  • 34篇沈阳农业大学
  • 27篇中国农业科学...
  • 19篇东北农业大学
  • 14篇首都师范大学
  • 14篇四川农业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新疆农业大学
  • 12篇河南农业大学
  • 6篇吉林省农业科...
  • 6篇国际玉米小麦...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 5篇山东省农业科...
  • 4篇北京工商大学
  • 4篇山西省农业科...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唐山市农业科...
  • 4篇唐山市农业科...
  • 4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70篇张世煌
  • 132篇李新海
  • 106篇李明顺
  • 52篇谢传晓
  • 50篇郝转芳
  • 42篇张德贵
  • 35篇白丽
  • 25篇翁建峰
  • 17篇田清震
  • 17篇赵琦
  • 17篇雍洪军
  • 16篇王振华
  • 14篇袁力行
  • 14篇彭泽斌
  • 14篇吕香玲
  • 14篇潘光堂
  • 13篇赵玉锦
  • 12篇史振声
  • 11篇胡瑞法
  • 10篇李晓辉

传媒

  • 54篇玉米科学
  • 32篇作物学报
  • 27篇种子科技
  • 22篇作物杂志
  • 19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2000'玉...
  • 6篇生物技术通报
  • 5篇华北农学报
  • 5篇遗传
  • 5篇北京农业
  • 5篇植物遗传资源...
  • 3篇种子
  • 3篇Journa...
  • 3篇世界农业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Acta B...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种业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15篇2015
  • 10篇2014
  • 13篇2013
  • 16篇2012
  • 15篇2011
  • 16篇2010
  • 14篇2009
  • 19篇2008
  • 37篇2007
  • 22篇2006
  • 15篇2005
  • 15篇2004
  • 11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2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态环境下玉米产量性状QTL分析被引量:73
2005年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黄早四和Mo17为亲本得到的191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衍生的184个F2:3家系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单株穗数、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北京和新疆2个生态环境下的表现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结果。QTL检测结果表明,2个环境共检测出47个QTL,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以外的9条染色体,其中与单株穗数相关的QTL共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3%~25.6%;与穗行数相关的QTL共13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6%~23.2%;与行粒数相关的QTL有9个,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4%~13.7%;与百粒重相关的们1达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9%~13.3%;与单株籽粒产量相关的QTL有5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1%~35.8%。大部分产量QTL只在单一环境下被检测到,说明产量相关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表型相关显著的产量性状,它们的QTL容易在相同或相邻标记区间检测到。研究还发现了若干个QTL富集区域,可能是发掘通用QTL的候选位点。
兰进好李新海高树仁张宝石张世煌
关键词:玉米产量性状数量性状位点
玉米铁微营养生物有效性与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7年
综述了玉米子粒中铁的分析方法、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铁生物强化的传统与分子育种途径的研究进展,并对HarvestPlus项目与组织作了概略的介绍。
谢传晓王康宁张德贵李明顺李新海潘光堂陈洁张世煌
关键词:玉米生物有效性生物强化
14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杂交优势组合模式分析被引量:24
2003年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中国农业生产上利用的4大玉米类群的各1个代表自交系为测验种,对14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及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ob43,Pob501和Pob502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组合掖478×Pob21,丹340×Pob501,掖478×Pob43,黄早四×Pob70和掖478×Pob502的特殊配合力较高.参试56个组合中,21个组合与单交种对照产量差异不显著,丹340×Pob501和掖478×Pob43比对照增产,对照优势为9.12%和4.32%.根据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和对照优势初步构建了旅大红骨系×群体Pob501,Reid系×群体Pob43,Reid系×群体Pob502和唐四平头系×群体Pob49这4个杂优组合模式.
吴连成陈彦惠张世煌李明顺王铁固张明友
关键词:玉米配合力
玉米免DNA制备单株SSR和SCAR基因分型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探讨采用免DNA制备法分析玉米单株SSR与SCAR分子标记的基因型。分别刮取各单株少许叶肉细胞到1×PCR缓冲液中,置于PCR仪上95℃10 min,冷却,添加PCR其它组份,完成SSR与SCAR的PCR扩增与显色成像。免除模板DNA制备过程,对掖478与丹340两个亲本及57个(共58个)F2分离群体单株分别实现SSR标记-phi402893基因型快速鉴定,对掖478与丹340两个亲本及5个F2分离群体单株分别实现SCAR标记-MITE185基因型快速鉴定。
张玮谢传晓朱苏文刘晓鑫路明张世煌程备久
关键词:SSRSCAR基因分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美洲地区主要玉米群体特征及其利用途径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美洲地区是全球玉米起源和遗传多样性中心,优良种质渗入是拓宽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的有效途径。通过整理和分析不同学者关于美国、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CIMMYT)和巴西玉米种质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结果,鉴定出在我国可能有应用潜力的24个优良玉米群体,包括8个美国群体,8个CIMMYT群体和8个巴西玉米群体。建议在适应性改良的基础上,以我国本土化的A群和B群为核心,将群体BSSS(R)C10、BS10(FR)C14、BS13(S)C9、BSK(HI)C8 Syn 3、BR106、Pop44(C8)、Pop45(C3)与A群种质,群体BS11(FR)C14、BS16(S)C3 Syn 2、BS29(R)C3、BSCB1(R)C14、BR105、Pop42(C4)与B群种质构建复合群体,开展改良,拓宽我国玉米种质类群的遗传基础。
雍洪军王建军张德贵张晓聪李明顺白丽张世煌李新海
关键词:玉米产量配合力
遗传改良对中国华北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的贡献被引量:35
2009年
【目的】为提高中国玉米育种技术水平而探索突破方向和寻找理论依据,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年代的回归进行研究。【方法】试验于2005-2006年在新疆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和北京顺义屯玉公司北京研究院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3个密度为主区,华北地区近40年有代表性的23个单杂交种为副区。【结果】新疆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高密度,北京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与高密度下的差异不显著,表明1980s年代以后中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在每公顷60000株的密度水平上没有实现更高的产量年代响应;1980s-2000s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千粒重、穗行数的正向改良,而秃尖度、出籽率的消极改良同时又限制了1980s-2000s年代玉米产量的提高;此外,空秆率、茎倒折率、根倒伏率、秃尖度等性状在1980s-2000s间没有得到显著改良。【结论】1980s-2000s期间中国玉米杂交种在高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年代响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的玉米育种应强化和完善高密度育种技术路线,使未来中国玉米单交种向依靠群体增产的早熟、耐密、出籽率高、秃顶度小的育种目标方向发展。
谢振江李明顺徐家舜张世煌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遗传增益耐密性育种策略
美国玉米科研生产实践对黑龙江玉米发展的启示被引量:6
2012年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最多的国家,在玉米的生产、科研及推广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的先进和科学,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指导中国玉米生产,特别是黑龙江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中部大平原Iowa和Nebraska玉米的种植、科研和推广等方面的考察与交流,归纳出美国玉米生产情况是:美国玉米耕作与栽培体系更科学,农艺农机结合更紧密,应用综合抗性强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和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等,同时,全面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和提升。从中得出对我国农业及玉米种植的启示是:农机与农艺结合要切合实际,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和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并运用于实践指导生产,加强转基因技术、节水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黑龙江土地规模经营,加强农民培训以提高素质,加强对玉米增产潜力和实际产量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张树权张世煌陈新平谢瑞芝董志强张文英王荣焕王永宏钱春荣李刚杨丽杨勤王群曲忠诚马宝新刘玉涛罗宝君李敏
关键词:玉米
关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被引量:13
2012年
以农作物育种和种业为例,讨论农业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社会需求及组织管理特点,并对科技体制改革要素做粗浅分析,包括对社会公益性和市场竞争性两种研发系统的区别管理。阐述了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科学家岗位设置、经费来源和行为约束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合理定位。
张世煌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作物育种种业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Anthesis-Silking Interval and Yield Components Under Drought Stress in Maize被引量:13
2003年
A genetic linkage map with 89 SSR marker loci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a maize (Zea mays L.)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184 F-2 individuals from the cross, Huangzao 4 X Ye 107. The 184 F-3 families were evaluated in the field under well-watered and drought-stressed regimes in Shanxi Province of China.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to identify genetic segments responsible for the expression of anthesis-silking interval (ASI), ear setting and grain yield, and to examine if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for ASI or yield components can be used in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to improve grain yield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well-watered and drought-stressed regimes, three and two QTLs involved in the expression of ASI were detected on chromosomes 1, 2 and 3, and 2 and 5, respectively. Under well-watered regime, two QTLs for ear setting were detected on chromosomes 3 and 6, explaining about 19.9% of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and displayed additive and partial dominant effects, respectively. Under drought-stressed condition, four QTLs for ear setting were detected on chromosomes 3, 7 and 10, which were responsible for interpreting 60.4% of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and showed dominant or partial dominant effects. Under well-watered condition, four QTLs controlling grain yield were identified on chromosomes 3, 6 and 7, while five QTLs were identified under drought stress on chromosomes 1, 2, 4 and 8. The gene action was of additive or partial dominant effects, and each QTL could explain 7.3% to 22.0% of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respectively.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 ASI and ear setting percentage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grain yield, which can be used as secondary traits for grain yield selection. Based on linked markers detected and gene action analyzed, an MAS strategy for yield improvement under drought condition could be established, which consists of QTLs contributing to decreased ASI and to increased ear setting and grain yield, respectively.
李新海刘贤德李明顺张世煌
特用玉米育种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主要农作物育种研究的发展方向,玉米品质育种的基本概念,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几方面,对特用玉米育种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张世煌石德权白丽
关键词:玉米品质育种种质资源优质蛋白玉米
文献传递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