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改善心肌梗死( AMI )患者便秘与焦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和纳入标准分为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措施,入院3 d未大便者,给予西医常规通便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性状、排便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肌耗氧量的变化;干预3d后两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及神经递质血清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的首次排便时间比对照组早,干预组首次排便性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干预组首次排便后平均动脉压和心肌耗氧量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及神经递质血清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调节AMI胃肠功能,降低排便时的心肌耗氧量,并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时间康复护理方式展开对应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展开疾病护理,研究组采用时间康复护理方式展开疾病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环境因素评分、社会关系评分、生理因素评分、心理因素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为(1.29±0.29)分低于参照组的(2.53±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7,P<0.05)。结论时间康复护理方式的合理运用,可显著提升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有效改善吞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