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炎
- 作品数:13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论马克思主义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被引量:1
- 2013年
- 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属性,这种统一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之中,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中。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不能仅仅就其自身发展而论,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出发来研究。从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前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而偏离了科学性;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却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 孙炳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重境界被引量:2
- 2013年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不能止步于通俗化,而是包括紧密相联的三个环节:真、善、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重境界是求理论之真,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彻底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重境界是务理论之善,即人民群众所要接受的理论必须是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三重境界是致理论之美,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必须能够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武器,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
- 林志友孙炳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求真务实
- 马克思与圣经被引量:1
- 2018年
- 除了中学毕业时解读《约翰福音》15:1-14的宗教论文,马克思卷帙浩繁的著作中鲜有直接、系统和完整论述圣经的作品。对宗教的批判是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的前提,尽管如此,圣经却不像宗教世界观那样被彻底抛弃。在马克思看来,圣经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宗教范畴,而深入到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合理使用有助于以理论掌握群众、转换成物质力量。因此,马克思终其一生都不断从圣经中汲取有价值的素材,来丰富和论证自己的学说。马克思对圣经的态度和认知有一个发展过程,其中成熟时期与青少年时期完全不同。
- 吕世荣孙炳炎
- 关键词:圣经思想宝库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同建构的双重原则被引量:1
- 2017年
- 真理和价值是表现人类进步历史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方面,理论只有在指导人们认识真理、创造价值过程中有所裨益才能为人们所接受,进而建构起高度的理论认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同建构,不仅要依靠广泛的舆论宣传,而且还要依靠理论本身的性质及功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发展既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又充分地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蕴含着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人们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同的形成,归根结底要依靠它自身的真理性说服人和其自身的价值性引导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同建构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真理原则,也要坚持价值原则,更要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
- 林志友孙炳炎
- 关键词:真理原则
- 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空间”重构——哈维理论的一重视角阐释被引量:1
- 2017年
-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大卫·哈维认为,空间不再是一种可以置之不理的客观容器,已经成为理解资本主义危机形式和内在机制的关键,必须将其纳入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当代理解之中。在哈维看来,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主要根源是过度积累所导致的资本盈余缺乏赢利的机会,而危机的克服则是通过以危机操控和私有化为主要手段的剥夺性积累不断地为资本主义生产开辟新的空间。资本积累的空间扩张并未带来发展的均等化,反而加剧了区域的不平衡,导致了不平衡地理发展,使危机和阶级斗争扩散至全球。
- 孙炳炎
- 关键词:资本主义危机资本积累
- 江泽民新安全观初探——浅析《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
- 2014年
- 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出席日内瓦裁军会议,首次提出并阐明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是在客观分析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突破传统安全限制,摒弃冷战思维,构筑新的安全机制,以及为我国的安全战略提供理论指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孙炳炎
- 关键词:新安全观
- 论习近平总书记协调发展的科学意涵被引量:1
- 2018年
- 习近平总书记的协调发展,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协调思想的坚持,又根据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是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发展的形成和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和观察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得出的必然结论,是解决我国当代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协调发展从空间、主体和时间维度上对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对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孙炳炎
- 关键词:协调发展辩证法
-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中不平等问题的出现,平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而理论界在平等问题研究中根本立场的混乱,以及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影响,使得社会主义平等与西方平等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经济结构、从历史性和阶级性、从现实的具体的人、从区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不同平等观出发来看待平等问题,应当成为当代研究平等问题的四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平等的基本原则是批判和揭露当代资本主义实质与问题的理论武器,也是致力于实现"三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根本立足点。
- 吕世荣孙炳炎
- 关键词:恩格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被引量:4
- 2014年
- "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构成了市场经济两大运行机制:"自由竞争"激励了劳动,促使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优胜劣汰"带来了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化,要求生产关系做出相应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保证"自由竞争"中的"自由"得以真正实现和"优胜劣汰"所造成的两极分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就必须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形成完备社会规范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构建公平教育体系,创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在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向前推进。
- 林志友孙炳炎
-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基本矛盾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 2016年
-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渐次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牢公民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政治公信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勾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未来图景。
- 林志友孙炳炎
- 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发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