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吾卡先
- 作品数:26 被引量:51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台乌让”神灵的历史渊源初探被引量:1
- 2013年
- 通过对"台乌让(■)"神灵的历史渊源及相关民俗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基于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文化信仰,至今仍然流行于边缘藏区。根据相关史料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解开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被弒杀的历史谜团。
- 夏吾卡先
- 关键词:信仰
- 查木钦石碑与吐蕃墓群主人之新考被引量:3
- 2014年
- 本文通过对查木钦墓地石碑的全面释读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对墓葬和石碑的关系、陵墓的始建年代与墓主人身份等问题作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分析和解读。认为墓地石碑是达玛赞普为歌颂赤祖德赞生前功德而立,并不是墓地的附属建筑;墓地的大体年代应该是在吐蕃末期至分治时期;墓地主人是沃松赞普和班阔赞等王室后裔成员等,而不是卓氏家族。
- 夏吾卡先
- 吐蕃塔形墓的起源与原始塔葬被引量:2
- 2011年
- 文章通过吐蕃塔形墓考古材料的分类研究,把各类吐蕃塔形墓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不同的阶段。文化形态上,早期塔形墓是由原始苯教的丧葬文化发展而来;晚期则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 夏吾卡先
- 西藏琼结县藏王陵1号陵陵垣的试掘被引量:3
- 2016年
- 一、前言
藏王陵是历代吐蕃赞普的陵墓,地处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内。陵区东西长约2500、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约350万平方米。据敦煌古藏文文献等记载,
- 吕红亮霍巍霍巍何伟杨锋强巴次仁夏吾卡先
- 拉达克九至十世纪石刻造像及题记研究
- 2025年
- 拉达克位于喀喇昆仑山南侧,喜马拉雅山脉西侧,东邻西藏噶尔县和日土县,南为印度喜马偕尔邦,西北接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历史上是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区域尤其是狮泉河流域早在史前时期就已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枢纽。狮泉河两岸陆续发现的贵霜王朝时期的题刻。
- 夏吾卡先
- 关键词:拉达克石刻造像中西文化交流交通枢纽史前时期
- 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噶尔县吐蕃题刻调查与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2018年8月、2019年7月,四川大学南亚廊道考古调查队对西藏阿里地区的噶尔县、日土县境内的古代交通要道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从史前时期至近现代各类文化遗存点20余处。高原先民从古至今前往中亚乃至印度西北方向的交通路线找到了实物证据。其中,在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日土县热帮乡先后发现的4处吐蕃时期的题刻(图一),进一步为吐蕃人跨喜马拉雅地区的交通线路与文化传播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 夏吾卡先
- 关键词:考古调查交通路线吐蕃时期交通线路题刻
- 西藏纳木错湖滨三处岩画榜题的释读与研究
- 2024年
- 2021年西藏那曲市和拉萨市联合组织的“纳木错环湖科考”先后在纳木错湖东南岸扎西岛和西岸其多山,发现三处年代约为9至12世纪的洞穴岩画并保留着榜题。其中一部分榜题内容与附带画面高度吻合,与吐蕃时期的苯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另一部分榜题内容与洞穴动物、祭祀画面并无直接关联,但其共存关系为羌塘先民利用洞穴,外界贸易文化交流等提供重要线索。
- 夏吾卡先
- 关键词:纳木错岩画文化遗迹
- 吐蕃琼结桥碑的考古复查与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西藏琼结不仅是吐蕃悉补野王朝的首府,也是吐蕃王朝时期的皇家陵园。位于该县境内的琼结桥碑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好的吐蕃早期石刻遗存之一,是吐蕃王陵考古的重要发现,也是王陵等级制度的体现和王权的象征,对碑文的整理解读及石刻纹饰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面貌。早在1948年,意大利藏学家图齐(G.Tucci)到琼结进行考古调查,并在1950年出版的《藏王陵》一书中首次记录了这块石碑[1]。1949年,
- 夏吾卡先
- 吐蕃王陵被盗掘再探讨
- 2014年
- 文章以考古材料和藏文史料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目前学界颇存争议的吐蕃王陵被盗掘的具体时间及当时各大地方势力瓜分、盗掘藏王陵的主客观原因。并从吐蕃政权的衰落、地方氏族势力的兴起以及民众叛乱等历史背景出发,对琼结1号陵未被盗掘而2号陵部分被盗的历史现象作了考证和分析。
- 夏吾卡先
- 关键词:叛乱
- 吐蕃铜钟研究
- 2024年
- 吐蕃时期铜钟目前发现有7口,分别是西藏山南桑耶寺钟、昌珠寺钟、敦煌藏查叶巴寺钟、日喀则扎西岗乡恰雄寺钟、不丹王国贡确松寺钟、青海博物馆藏敦煌索允钟和兰州私人藏者龙噶丹兴庆寺钟。7口铜钟的出现以及流传是中原与青藏高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物证。文章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汇总每一口铜钟的本体形态特征,结合新刊布的铜钟资料,将这些吐蕃铜钟放置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宏大背景下予以考察,指出这些铜钟多钟肩平缓,不见撞座,浅波曲口,在形制上完全承袭了唐式北方型铜钟,在钟壁上饰简单的祈愿文亦源自唐式铜钟;部分铜钟的具体形态如四道波曲、莲瓣纹、联珠纹样等特征体现了青藏高原地方元素的融入;主要铜钟的铸造时段和铸造人基本与经河西走廊向吐蕃腹地禅宗传播者摩诃衍及他的弟子相关。
- 夏吾卡先
- 关键词:铜钟形制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