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艳萍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长沙市卫生学校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口腔
  • 2篇疣状
  • 2篇疣状癌
  • 2篇鳞癌
  • 2篇口腔疣状癌
  • 1篇多聚
  • 1篇多聚酶
  • 1篇多聚酶链式反...
  • 1篇压榨
  • 1篇遗传学
  • 1篇有瘘型
  • 1篇有瘘型根尖周...
  • 1篇有瘘型慢性根...
  • 1篇舌下神经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元型
  • 1篇神经元型一氧...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反应
  • 1篇逆转

机构

  • 5篇长沙市卫生学...
  • 3篇湖南省人民医...
  • 3篇中南大学

作者

  • 5篇唐艳萍
  • 3篇潘建芬
  • 2篇唐瞻贵
  • 1篇毛珍娥
  • 1篇刘良奎
  • 1篇李金茂
  • 1篇涂玲
  • 1篇张春香
  • 1篇李健
  • 1篇陈敏憨
  • 1篇郭红

传媒

  • 2篇口腔医学研究
  • 2篇中外医疗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超声荡洗联合瘘道搔刮术治疗有瘘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超声荡洗在有瘘型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术后反应的控制情况。方法有瘘型根尖周炎病例175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开髓、拔髓、K3扩锉,分别采用注射器与P5超声仪以2%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根管内冲洗。局麻下剪除瘘道口肉芽组织,彻底搔刮后从根尖注以一定量Vitapex糊剂,碘酚烧灼瘘口,根内封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氧化锌丁香油暂封,记录术后疼痛反应、封药次数及半年后疗效评价情况。结果超声荡洗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就诊次数。1周后复诊和术后半年复诊:2组疗效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荡洗结合瘘道搔刮术是有效治疗有瘘型根尖周炎的方法,能减少就诊次数和术后反应,显著提高疗效。
唐艳萍潘建芬
关键词:有瘘型根尖周炎疗效术后反应
MTA-1基因在口腔疣状癌和鳞癌中的表达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gene1,MTA-1)在口腔疣状癌和鳞癌中的表达。【方法】取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10例口腔疣状癌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MTA-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口腔疣状癌组织与口腔鳞癌组织MTA-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P〈0.05);口腔疣状癌中MTA-1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口腔鳞癌(P〈0.05)。【结论】MTA—1基因可能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浸润与转移密切相关。
潘建芬唐艳萍李金茂唐瞻贵陈敏憨
脑溢安对大鼠舌下神经压榨伤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大鼠舌下神经压榨伤后,舌下神经核内nNOS的表达变化及中药脑溢安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舌下神经压榨伤模型,脑溢安治疗组用脑溢安药液灌胃,正常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用灭菌生理盐水灌胃。采用NADPH-d组化+中性红复染组织化学方法,分别于第1、4、7、14天检测舌下神经核内nNOS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两侧舌下神经核内均未检测到nNOS免疫阳性细胞;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脑溢安治疗组损伤后第4、7、14天损伤侧舌下神经核内阳性细胞数少,细胞成活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溢安降低大鼠舌下神经压榨伤后神经元胞体nNOS的表达。
唐艳萍涂玲张春香刘良奎
关键词:脑溢安舌下神经NNOS
护生口腔健康知识和口腔行为的调查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分析护生的口腔健康知识水平和行为现状。方法采用自填式不记名问卷法,对300名护生的口腔健康知识、口腔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76.67%的护生认为龋齿的主要病因是细菌,91.67%的护生每天至少刷2次牙,但77.67%的护生刷牙时间少于3min,仅有3.67%的护生会定期做口腔检查。结论护生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较高,但就医意识较淡薄、有知识无行为的现象较严重。
毛珍娥唐艳萍郭红
关键词:护生口腔健康知识
STK15基因在口腔疣状癌和鳞癌的表达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基因(Serine/Threonine kinase 15,STK15)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探讨其在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10例口腔疣状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相应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上述标本STK15基因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口腔疣状癌组织STK15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正常组织,其差异显著(t=2.333,P<0.05);口腔鳞癌组织STK15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正常组织,其差异显著(t=2.498,P<0.05);STK15基因mRNA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口腔鳞癌(t=2.199,P<0.05)。结论:STK15基因可能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STK15基因在疣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较在口腔鳞癌中小。
潘建芬唐艳萍李健唐瞻贵
关键词:口腔疣状癌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