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唪
- 作品数:11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种复温速率对兔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后肝肾功能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三种复温速率对兔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复制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致低体温[(31±0.5)℃]模型,成年家兔18只,随即等分为Ⅰ组[快速复温组,复温速率(8.94±0.93)℃/h]、Ⅱ组[缓慢复温1组,复温速率(3.88±0.22)℃/h]、Ⅲ组[缓慢复温2组,复温速率(2.18主0.12)℃/h],以调节环境温度及加温输液的方法将体温恢复至38±0.5℃后维持该体温观察6h。于致伤前(T0)、浸泡降温后(T1)、复温即刻(T2)、复温后3h(T3)和复温后6h(T4)时相点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VF)、谷草转氨酶(GOT)、肌酐(Cr)和尿素氮(BUN),实验结束后取肝肾组织测定组织匀浆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Ⅰ组GPT、GOT、Cr及BUN值在复温后3h及6h较Ⅱ、Ⅲ组明显升高(P〈0.05,P〈0.01),Ⅱ、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肝肾组织匀浆的SOD活性较Ⅱ组、Ⅲ组明显降低(P〈0.01,P〈0.05),MDA含量较Ⅱ组、Ⅲ组明显升高(P〈0.01);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总尿量(130.7±92.2)mL明显高于Ⅰ组(75.5±35.1)mL、Ⅱ组(97.6±85.3)mL(P〈0.01)。结论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致低体温后,采取缓慢复温方式(复温速率为2~4℃/h)可以有效抑制机体脂质过氧化作用,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对机体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效应。
- 马永达赖西南葛衡江陈意唐小唪梁杰王丽丽
- 关键词:海水浸泡
- 低分子量肝素对兔创伤感染时凝血功能障碍的预防作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采用撞击伤合并注入内毒素(LPS)的方法,建立实验性高凝状态的动物模型,探讨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氨甲环酸后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BIM-Ⅱ型水平式生物撞击机撞击兔胸部,并静脉注入LPS,形成创伤合并LPS的致伤因素。实验用32只新西兰兔分为四组:创伤合并LPS对照组(对照组)、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组(L组)、氨甲环酸治疗组(TA组)、合并用药组(L+TA组)。用酶联免疫法测定IL-1B、IL-6含量的变化;采用发色底物chromozymP法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用血凝分析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的变化。实验动物24h后留取肺、肾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在创伤和注射LPS后,AT-Ⅲ活性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TF及TFPI活性升高。肾脏中有微血栓形成。与对照组比较,L组IL—1β、IL-6的含量降低;TF在血浆中的活性降低,TFPI活性增高,TF/TFP1比值降低;脏器中微血栓的形成减少。TA组IL-1β、IL-6的含量低于对照组、但高于L组;TF、TFPI在血浆中的活性低于对照组和L组,TF/TFPI比值高于L组;肺动脉血栓形成,重要脏器血栓形成增加。L+TA组IL-1β、IL-6的含量低于L组;TF活性低于对照组和L组,但TFPI活性高于对照组和L组,TF/TFPI比值低于L组;未见肺动脉血栓发生和重要脏器微血栓形成的增多。结论低分子量肝索除了抗凝之外,还可抑制炎症反应,降低TF的释放,减轻凝血反应;在已用低分子量肝素基础上用氨甲环酸,不会造成血栓形成,而单用氨甲环酸则相反。实验研究结果可为临床诊断和预防创伤、感染诱发的高凝状态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 刘宿蒋耀光葛衡江刘怀琼唐小唪
- 关键词:内毒素血症凝血因子低分子量肝素氨甲环酸
- 兔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在不同复温速率及维持浅低体温下机体炎症反应的特征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不同复温速率及浅低温对兔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后机体炎症反应的特点。方法复制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致低体温[(31.0±0.5℃)]模型。成年家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Ⅰ组复温至(38.0±0.5)℃,复温速率(8.94±0.93)℃/h;II组复温至(38.0±0.5)℃,复温速率(3.88±0.22)℃/h;III组复温至(38.0±0.5)℃,复温速率(2.18±0.12)℃/h;H组复温至(34~35)℃并维持至实验结束,复温速率(4.49±0.66)℃/h。以调节环境温度及加温输液的方法将体温恢复到目标体温后维持该体温观察6h。于致伤前(To)、浸泡降温后(T1)、复温即刻(T2)、复温后3h(T3)、复温后6h(T4)共5个时相点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实验结束后取动物心、肝、肠、肺、肾组织,测定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复温后,I组、H组IL-1β、IL-6、TNF-α值较Ⅱ组、Ⅲ组明显升高(P〈0.01或P〈0.05),其中I组升高更为显著。I组、H组心、肝、肠、肺、肾组织匀浆中,MPO活性较Ⅱ组、Ⅲ组明显增高(P〈0.0l或P〈0.05),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致低体温后,快速复温及维持机体低体温均可导致机体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组织中MPO活性明显增高;缓慢复温则可以明显抑制这3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及组织中MPO活性。
- 马永达赖西南葛衡江陈意唐小唪梁杰王丽丽
- 关键词:海水浸泡炎症反应
- 肺癌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应用血栓弹性描记仪观察肺癌、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0例,中段或上段食管癌患者10例,观察麻醉前5min(T0)、手术开始后1h(T1)、手术结束后30min(T2)血栓弹性描记仪参数中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凝血形成时间(clotting time,K)、α角(αangle)和最大振幅(maximumamplitude,MA)等指标的变化。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肺癌患者和食管癌患者术前R值缩短,相差显著(P<0.05)。肺癌患者T1时间点R值、K值延长,α角和MA减小,与T0比较相差显著(P<0.05),术后T2时间点仍然有MA减小,与T0比较相差显著(P<0.05);肺癌患者与食管癌患者相比在T1时间点R、K延长,α角和MA减小,相差显著(P<0.05),T2时间点α角和MA减小,两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纤溶指数LY30值在T1、T2时间点与T0比较以及同时间点与食管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食管癌患者术中、术后TEG变化与T0比较相差均无显著性(P>0.05),T2时间点CI(coagulation index)值与T0比较相差显著(P<0.05);T1时间点与肺癌组比较,R、K有缩短。结论两组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可能存在高凝状态,肺癌组患者术中、术后凝血功能逐渐趋于低凝状态,而食管癌组患者术中、术后继续有高凝的趋势。
- 刘宿蒋耀光葛衡江唐小唪
- 关键词:肿瘤血栓弹力图
- 腹主动脉夹闭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及钙敏感性的影响
- 目的严重创伤/休克病人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低反应性,这种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严重影响着休克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是休克后期血压难以回升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在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机制中,钙失敏具...
- 胡弋唐小唪李涛葛衡江刘良明
- 关键词:钙敏感性缺血预处理
- 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腹腔高压对心肺基础监测指标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腹腔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动物模型的建立观察腹腔内压力变化特点以及心肺监测指标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小型实验猪经股动脉插管放血致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约为50 mmHg,持续1 h,同时部分阻断门静脉,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成功建立IAH模型8只,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动态监测呼吸、循环指标。治疗组采用腹腔减张缝合技术治疗。分别于实验动物放血前、放血后1 h、IAH后及IAH治疗后12 h测量、对比膀胱压(vesical pressure,VP)。结果随着腹腔内压力逐步增加,两组动物膀胱压均升高[(12±2)vs(27±8)cmH2O,(12±2)vs(30±7)mmHg,P<0.01];经腹腔减压处理后,治疗组膀胱压降低[(27±8)vs(12±2)cmH2O,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膀胱压之间也有显著差异[(30±7)vs(12±2)cmH2O,P<0.01]。随着失血性休克的逐步形成,平均动脉压下降[(115±9)vs(62±13)mmHg,P<0.01],心率升高[(118±17)vs(55±4)/min,P<0.01]。腹腔高压后与放血前呼吸频率增加[(59±9)vs(32±13)/min,P<0.01]。治疗后,治疗组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4)vs(53±18)/min,P<0.01]。休克后动脉血中乳酸含量明显增高[(1.9±0.8)vs(0.9±0.5)mmoL/L,P<0.01],治疗12 h后乳酸含量下降[(1.0±0.4)vs(1.9±0.8)mmoL/L,P<0.01]。结论模型成功模拟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腹腔高压症的形成。随着IAH形成,腹腔内压明显增高。腹腔减压术可以显著降低腹腔内压,改善呼吸频率,降低乳酸含量。
- 王丽谢镒鞠唐小唪王正刚刘道城张连阳葛衡江
-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膀胱压
- 不同复温速率及维持浅低温对家兔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后电解质及血气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不同复温速率及浅低温对兔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后机体电解质及血气的影响。方法复制24只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致低体温(31.0±0.5)℃成年家兔模型,随机等分为I组复温至(38.04±0.5)℃,复温速率(8.94±0.93)℃/h;Ⅱ组复温至(38.04±0.5)cC,复温速率(3.884±0.22)℃/h;lit组复温至(38.0±0.5)℃,复温速率(2.184±0.12)℃/h;H组复温至(34.0±35.0)℃并维持至实验结束,复温速率(4.494±0.66)oC/h,以调节环境温度及加温输液的方法,将体温恢复目标体温后维持该体温观察6h。于致伤前(1r0)、浸泡降温后(T,)、复温即刻(T2)、复温后3h(T3)、复温后6h(T4)时相点采集颈动脉血,检测Na^+、K^+、C1^+、pH值、BE、HCO;、PaC02和Pa02等。结果电解质K^+和C1^+:Ⅱ组在T2(P〈0.05),T,(P〈0.01),T4(P〈0.01)较复温前明显升高。血气分析变化特征:pH值I组T。降低(P〈0.05);BE:I组、H组在L(P〈0.05),T。(P〈0.05)明显降低;HCO^3-:I组、H组在B、T4明显降低(P〈0.05);Pa02:I组T3(P〈0.05),T。(P〈0.01)明显降低,Ⅲ组在1r3(P〈0.01),T4(P〈0.05)明显升高,H组在T4明显降低(P〈0.05);PaC02:II组在T3明显降低(P〈0.01)、Ⅲ组在1r3、T4较复温前明显降低(P〈0.01)和H组在T3(P〈0.05),T4(P〈0.01)较复温前明显降低。Hb:各组T3、T4较复温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肢体爆炸伤合并海水浸泡致低体温后的早期,快速复温及维持机体的低体温可导致机体酸碱平衡紊乱程度加重,缓慢复温方式(复温速度在2—4℃/h)则可以在早期较好地维持机体对酸碱平衡的代偿性调节作用,给后期的治疗争取时间。各种复温速率及维持机体的低体温状态对该模型下机
- 蔡小丽马永达葛衡江赖西南陈意唐小唪王丽丽
- 关键词:海水浸泡酸碱平衡电解质爆炸伤
- 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及钙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与Rho激酶的关系
-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与Rho激酶间的关系。方法取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观察缺血预处理后失血性休克不同时相点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环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反应性和...
- 胡弋刘良明李涛徐竞唐小唪
- 文献传递
- RIPC诱导大鼠血浆FGF21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 [目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1,FGF21)最早发现于肝脏组织,是一种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和脂肪代谢的新型内分泌因子。近年来,在心肌和骨骼肌上也发现有FGF21产生,且...
- 王震张慧唐小唪马永达胡弋闫红刘宿陈力勇
- 快速血栓弹性描记图在创伤性凝血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4年
- 背景 严重创伤所致的凝血功能紊乱可使出血难以控制,是创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即或一些患者已接受了外科止血,仍可能死于难治性凝血功能障碍。目前创伤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仍是改善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难题之一。 目的 评估血栓弹性描记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尤其是快速TEG(rapid thromb-elastography, r-TEG)在创伤医学中应用的优势。 内容 传统的凝血试验不能全面和快速地评估机体凝血纤溶过程及血小板功能,而黏弹性止血试验技术弥补了此不足。通过在创伤动物模型和创伤患者中应用r-TEG,证实其能在较短时间内评价患者的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功能状况,预测患者的输血需求。 趋势 TEG引入创伤医学通过r?蛳TEG测定已得到了发展,其参数能尽早判断创伤性凝血病的存在以进行早期目标导向凝血治疗。
- 刘宿唐小唪吴朋葛衡江
- 关键词:血栓弹性描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