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勇

作品数:31 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细胞
  • 11篇淋巴
  • 11篇淋巴瘤
  • 9篇细胞淋巴瘤
  • 9篇骨髓
  • 9篇骨髓瘤
  • 8篇多发
  • 8篇多发性
  • 8篇多发性骨髓瘤
  • 6篇凋亡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5篇弥漫
  • 5篇急性
  • 4篇多发性骨髓瘤...
  • 4篇髓系
  • 4篇硼替佐米
  • 4篇细胞凋亡
  • 4篇粒细胞
  • 4篇急性髓系

机构

  • 31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血液学研...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匹兹堡大学

作者

  • 31篇唐勇
  • 26篇朱琦
  • 16篇姚一芸
  • 12篇邹丽芳
  • 11篇程毅敏
  • 9篇庄衍
  • 7篇胡钧培
  • 7篇窦红菊
  • 6篇汪蕾
  • 6篇杭海芳
  • 5篇刘隽
  • 5篇叶为德
  • 3篇俞夜花
  • 3篇励菁菁
  • 3篇汪雷
  • 3篇王鸣明
  • 3篇王莹莹
  • 2篇陈琼
  • 2篇赵维莅
  • 2篇钟瑶

传媒

  • 7篇中国癌症杂志
  • 5篇世界临床药物
  • 3篇白血病.淋巴...
  • 3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癌症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结外自然杀伤T(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L)鼻型(nasal type)是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中的独立类型。ENKTL虽然在西方国家发病率极低,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南美洲地区并不少见。针对ENKTL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的研究是血液肿瘤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朱琦唐勇
关键词:化学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肺内多发占位
2015年
病历摘要患者,女,54岁。因“腰痛1年半”于2013年11月24日人住我院。患者2012年5月因“腰痛伴贫血”查血常规:
姚一芸唐勇朱琦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占位肺内血常规腰痛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在医学本科生淋巴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究设计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的整合教学应用于医学本科生淋巴瘤临床教学的可行性和实践效果。方法将60名在血液内科进行临床学习的医学生,按入科前基础医学理论考试成绩,随机分入SPOC教学组(n=30)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组(n=30),进行淋巴瘤相关知识点的临床教学和指导。教学活动结束后,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师生对SPOC和PBL教学的主观体验及评价;并通过两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不同方法下教学质量的差异。采用SPSS 19.0对两组学生考试成绩行t检验。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与PBL教学组相比,SPOC教学组师生的教学反馈评价更高、教学体验更好,SPOC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可。SPOC教学组学生的出科考试三项成绩均优于PBL教学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科理论成绩[(84.03±7.66)vs.(77.60±8.22),P=0.005],实践技能成绩[(87.83±8.17)vs.(81.97±6.13),P=0.001],病例分析成绩[(88.17±6.53)vs.(80.10±6.91),P=0.000]。结论基于SPOC的整合教学适宜医学本科生淋巴瘤临床教学,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专科疾病临床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王鸣明唐勇窦红菊程毅敏朱琦
关键词:淋巴瘤临床教学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OCS-1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甲基化现象在DLBC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SOCS-1基因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分析SOCS-1基因的表达水平;收集3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 30例DLBCL患者中有17例(56.7%)SOCS-1基因呈启动子区甲基化,而对照组则无SOCS-1基因的甲基化现象.SOCS-1基因甲基化组的SOCS-1基因表达量与非甲基化组相比,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临床资料相结合,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组和结外病灶数>1个的组中SOCS-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LDH正常组和结外病灶数≤1个组(P<0.05).高危组的SOCS-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DLBCL患者中存在SOCS-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现象.SOCS-1基因甲基化后其表达水平受到抑制,提示SOCS-1基因及其甲基化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并对DLBCL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窦红菊胡钧培唐勇王鸣明庄衍朱琦赵维莅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弥漫型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蛋白抑制因子甲基化
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结局:一项来自中国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背景与目的对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耐药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的患者预后较差。目前难治性DLBCL的定义仍存在争议,并缺少亚洲国家大样本队列研究的数据。为确定中国难治性DLBCL的定义及疾病结局,我们开展了这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利用来自中国8个中心的真实世界数据,进行了难治性DLBCL治疗反应的回顾性分析(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reatment REspoNse of refractory DLBCL,REAL-TREND)。接受根治性化疗的DLBCL患者被纳入REAL-TREND数据集。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总生存(overallsurvival,OS),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由于不同研究中心之间的治疗缓解率存在差异,用随机效应模型对难治性患者的缓解率进行了汇总分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确诊的、共2778例DLBCL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对之前文献报道的定义进行验证后,SCHOLAR-1研究的定义适合界定难治性DLBCL。难治性患者的估计5年累积发生率为2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8%–22%]。确定为难治性疾病后,总缓解率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0%(95%CI:22%–38%)和9%(95%CI:4%–15%)。对免疫化疗无反应或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以内复发的患者生存较差,中位OS为5.9个月(95%CI:5.5–7.1),2年OS率为16%(95%CI:12%–20%)。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国际预后评分4–5[风险比(hazard ratio,HR)=2.22;95%CI:1.47–3.35]、中枢神经系统复发(HR=1.43;95%CI:1.04–1.97)及最佳缓解状态(部分缓解,HR=2.68,95%CI:1.42–5.03;疾病稳定/疾病进展,HR=5.97,95%CI:3.21–11.11)。结论本研究是针对难治性DLBCL的第一个大样本亚洲队列研究。证实SCHOLAR-1研究中的难治性DLBCL定义筛选出的患者,预后最差,因此适用于作为难治性DLBCL的筛选标准。由于在利妥昔单抗时代的临床治疗结局较差,难治性DLBCL患者仍需新的�
王硕王黎胡建达胡建达钱文斌胡豫胡豫朱琦吴德沛吴德沛许彭鹏郑晓云郑晓云韦菊英崔国惠崔国惠唐勇黄海雯黄海雯赵维莅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免疫化疗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ized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慢性ITP老年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天1次,共14 d或至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停止给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4 d。依据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和评估。结果:经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0.0%(20/25)。用药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平均达到(146.18±83.96)×109/L,停药后血小板计数缓慢下降,治疗后第28天血小板计数回落至(85.40±39.53)×109/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15.30±7.97)×109/L(P<0.01),但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影响(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和乏力,分别为4例、3例、3例,腹泻和皮疹各1例。结论:rhTPO是治疗老年慢性ITP有效而且耐受性较好的治疗药物。
刘隽程毅敏邹丽芳汪蕾姚一芸唐勇庄衍励菁菁朱琦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老年患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在糖尿病肾病中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26只成年 SD 大鼠分为糖尿病组(DM)、治疗对照组(TC)和正常对照组(NC),每4周测定尿蛋白定量。14周后取肾皮质匀浆采用 RT-PCR 法检测其中 ICAM-1的 mRNA 表达,并定量测定其含量。结果 DM 组的尿白蛋白定量白第4周后与 NC 组存在显著差异;DM 组肾皮质内 ICAM-1的 mRNA 含量与 NC 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与 TC 组无差异;DM 组 ICAM-1的含量与尿白蛋白定量存在相关性。结论 DM 大鼠肾皮质内 ICAM-1的 mRNA 表达显著上调,且与尿白蛋白排泄存在相关性。提示 ICAM-1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胡钧培郭郁郁唐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细胞间黏附分子-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三氧化二砷联合环腺苷酸拟似物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和免疫疗法的成功应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缓解率、缓解深度和无病生存率较以往显著提高,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MM患者属于复发/难治性病例。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环腺苷酸(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拟似物和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_2O_3)可以抑制MM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成为MM治疗的新途径。该研究进一步探究As_2O_3单独和联合环腺苷酸拟似物8-对氯苯硫基环腺苷酸[8-(4-chlorophenylthio) adenosine 3’, 5’-cyclic monophosphate,8-CPT-cAMP]对MM细胞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As_2O_3和8-CPT-cAMP单独和联合处理MM细胞系U266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kit-8,CCK-8)检测其增殖,应用药物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分析两药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进一步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U266细胞经As_2O_3和8-CPT-cAMP单独或联合处理72和120 h后,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8.01±0.13)%和(28.01±0.14)%,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As_2O_3组为(11.35±0.01)%和(16.01±0.14)%,8-CPTcAMP组为(12.26±0.30)%和(15.43±0.23)%,P均<0.05];但两药联合处理U266细胞的CI值均大于1。联合用药组72和120h后U266细胞凋亡率分别达到(22.26±0.13)%和(31.03±0.14)%,显著高于单药组[As_2O_3组为(10.06±0.01)%和(12.35±0.14)%,8-CPT-c AMP组为(13.26±0.30)%和(18.76±0.23)%,P均<0.05]。同时联合用药组U266细胞内caspase-3蛋白剪切活化和Bcl-2表达下降。结论:As_2O_3联合8-CPT-c AMP对MM细胞凋亡诱导效应强于单药,但无协同效应。
杭海芳王莹莹唐勇庄衍励菁菁朱琦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环腺苷酸多发性骨髓瘤凋亡
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减少期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评价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利奈唑胺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后,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同时观察用药前后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经利奈唑胺治疗,痊愈50%(14/28),显效28.3%(8/28),进步7.1%(2/28),无效14.2%(4/28),临床有效率78.6%。细菌清除率78.6%(21/28)。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4/28),其中临床不良反应2例(7.1%,2/28),主要为胃纳减退等胃肠道反应,实验室检测异常2例(7.1%,2/28),表现为一过性血小板减少。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良好选择,患者耐受性好。
程毅敏姚一芸唐勇邹丽芳朱琦
关键词:利奈唑胺革兰阳性菌中性粒细胞减少恶性血液病
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本研究探讨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FA)方案对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选择我院治疗的19例复发及难治性AML患者,应用FA方案:氟达拉滨25mg/(m2·d),静脉滴注,第1-5天;4小时后给予阿糖胞苷2g/(m2·d),静脉滴注,第1-5天。另20例选用对照方案:MAE或DAE方案化疗,MAE方案即米托蒽醌8mg/(m2·d),第1-3天;阿糖胞苷200mg/(m2·d),第1-7天;依托泊甙60mg/(m2·d),第1-5天。DAE方案即柔红霉素45mg/(m2·d),第1-3天;阿糖胞苷200mg/(m2·d),第1-7天;依托泊甙60mg/(m2·d),第1-5天。各组均重复2个疗程。结果表明:2疗程后FA方案组完全缓解(CR)9例(47%),部分缓解(PR)8例(42%);对照方案组CR5例(25%),PR6例(30%)。两组差异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FA方案组患者均发生IV级骨髓抑制现象,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其他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粘膜炎、肝功能损伤;大多数不良反应能被患者耐受,F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FA方案是复发及难治性AML的有效挽救治疗方案。
姚一芸朱琦邹丽芳窦红菊程毅敏唐勇胡钧培
关键词:AML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